正文 第六章 天命之年(上)(1 / 3)

四十歲的孔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了解了自己的道德使命。孔子認為人生進入四十歲,才是真正的青春,年富力強,有自己的建樹,有自己的閱曆,有自己的主張。但是孔子也認為這個年齡依然有不足,那就是還沒有探究明白天地之理,而人生必須到五十才能知其究竟,這就是所謂的天命之年。究竟什麼是天命?進入天命之年的孔子又會悟到什麼呢?

不知不覺,孔子迎來了他的五十歲,已經到了知天命之年了。如果說《論語》中開篇的第一則,是孔子不惑之年的宣言,那麼下麵的這一則,就是他知天命之年的宣言。孔子說他五十知天命,知天命之後,會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呢?我們來看看孔子下麵這句感慨。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論語·憲問》)

“莫我知也夫”,沒有人了解我啊。聽這話,感覺孔子在發牢騷,有一點寂寞,有一點不滿,又好像有很多的埋怨。其實是因為弟子們老是說“莫我知也”,孔子批評他們,不要擔心沒有人了解你,要擔心的是你不了解別人。所以孔子這話不是遺憾之語,而是得意之言。子貢不明白,子貢說:老師,你怎麼又說沒有人了解你?你有什麼煩惱,有什麼怨言?孔子說:不是你想象的那個樣子,我告訴你,我為什麼有這樣的感慨,是因為我現在所達到的這一個境界,已經沒有人能夠了解了。所以我這句話不但不是怨言,反而是自得之言。那麼這個境界是什麼呢?孔子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我現有的命運,即使有不滿意的地方,我也不埋怨天,不歸咎人,因為我知道這就是命。什麼叫“下學”呢?了解社會,了解人生,了解人心,了解政治。什麼叫“上達”呢?就是了解人類的命運,了解每一個人都有每個人自身的命運。我已經到了這個境界了,所以一般人不了解我。我在這樣的境界之上,隻有與天地晤對。這當然有一絲寂寞,但是這是一種多麼讓人興奮,讓人激動,讓人有充分自我肯定的寂寞啊。能與天地晤對,那豈非是人生的大境界!

這個地方孔子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詞“天”。“上達”就是上達天命,什麼叫天命呢?《論語》裏孔子很多地方講到天命,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這個詞也是孔子人格境界中一個很高的境界,所以我們必須要對它有所了解。

天命也可以叫天道,它包含著人對自身所處的曆史環境、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的一種認同。注意是認同,包括認識與認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認命。認識不到自身所處的大背景,那是無知,認識到這些背景的存在,卻沒有敬畏之心,那是狂妄。認識到它以後,一切都委命於天,消極待命,是孟子所講的自暴自棄。因此,“知天命”應該包括兩層意思。第一,要有敬畏心。也就是要通過自身的修為,領悟到人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生存,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麵寄托,總是在一定的憑借中發展,人不可能孤立存在。這些我們寄托的東西,憑借的東西,就是我們的命,而我們對命一定要懷有敬畏之心,孔子講過一句話。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論語·季氏》)

君子有三種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的人,敬畏聖人所說的話。敬畏天命,我剛才講了,為什麼要敬畏大人呢?我們必須客觀地說,一個人如果地位很高,他一定是有優點的,這第一點。第二,在孔子的時代,假如一個人是大人,我們對他的敬畏,不光是對這一個人的敬畏,而是對國家體製的敬畏,是對權力的敬畏。

“知天命”的第二個意思,是我們還要有進取心,這是非常重要的補充,為什麼?因為假如我們一切都委之於命運,我們有可能變得消極待命,我們可能變得很頹喪,那不可以。“知天命”包含了一個意思,就是在認識到並且敬畏既定天命的前提下,也能夠認識到人作為萬物之長,人自身也是天命力量的一部分。天意表現在個體的身上,就是個體的曆史使命,知天命、知天意,知天道,也就是知道自己的曆史使命,也就是我來到這個世界上,我賦有何種使命,我該完成何種使命,我該盡何種職責。認識到了這一點,我們就能夠順應既定的條件、既定的背景,趁勢而為、百折不撓,向著命定的方向前行,完成自己的曆史使命。在這個過程中,哪怕碰到多少挫折、多少打擊、多少委屈,我們絕不後退,為什麼?因為我們認識到,這是我的命,這是我該做的事。所以對於天命的認識,最終激起我們的不是頹廢心而是進取心。

所謂“知天命”,其實指的是人對自身所處的自然、曆史與社會環境的認同,孔子認為隻有帶著敬畏之情,了解先天既定的現實後,才能認識到自己的曆史使命,那麼知天命的孔子領悟到了什麼?知天命後的他又是如何看待世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