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天命之年(下)(3 / 3)

季桓不理解孔子,可是孔子是怎麼說的呢?孔子說:為什麼人民有不孝的情況呢?那是因為在上位的統治者自己做的不好,給人民一個不好的榜樣,現在人民照著你做,你去殺他,這是沒有道理的。你現在不告訴他,人應該孝順,反而聽任他的訴訟,然後給他判決,這是殺掉無辜之人哪!所以最好的辦法不是去判決他,而是告訴他,人應當孝順的道理。在這個時候,你說孔子他是法官嗎?不是,他是什麼呢?他是導師。所以他做了這對父子的工作,經過調解之後,這個父親就撤訴了。

孔子為魯司寇,有父子訟者,孔子拘之,三月不別。其父請止,孔子舍之。季孫聞之不說,曰:“是老也欺予,語予曰:為國家必以孝。今殺一人以戮不孝,又舍之。”冉子以告。孔子慨然歎曰:“嗚呼!上失之,下殺之,其可乎!不教其民而聽其獄,殺不辜也。三軍大敗,不可斬也。獄犴不治,不可刑也。罪不在民故也。嫚令謹誅,賊也。今生也有時,斂也無時,暴也。不教而責成功,虐也。已此三者,然後刑可即也。《書》曰:“義刑義殺,勿庸以即,予維曰未有順事。”言先教也。”(《荀子·宥坐》)

孔子大力推行的仁德之政,成了知天命的孔子的偉大曆史使命,而孔子的弟子們,不僅繼承了老師的為學之道,也實踐著老師的為官之道,魯國因此日漸強盛。

孔子的學生,在這一方麵受孔子的影響,有一件事情非常感人,值得我來跟大家說一下。

孔子有一個弟子叫高柴,高柴有一點笨,但是挺厚道,他曾經在衛國做士師,管刑獄。他在做士師的時候,曾經依法砍了一個人的腳。後來衛國發生內亂,高柴趕緊逃跑,逃到了城門口,他發現壞了,這個看守城門的人,正好是他以前砍掉腳的那個人。他想到今天死定了,跑不掉了。

但是這個被砍掉腳的人,很有意思,他顯然還真想救高柴,所以他對高柴講,城牆那邊有一個缺口。他為什麼不開城門呢?開城門就犯法了,他不想犯法,就告訴他城牆那邊有一個缺口,你從那邊跳下去吧。可是這個高柴死腦筋,他說:我是孔子的學生,君子怎麼能夠跳牆呢?君子不跳牆。那個人說:你這麼樣死板,那我告訴你,城牆的下麵還有一個洞,你可以從洞裏麵鑽出去。高柴一想就更生氣了,說:我是君子,君子怎麼能鑽狗洞呢?也不走。

按說這個人也仁至義盡了吧,可是這個人還想救他,就告訴他:你又不願意跳牆,又不願意鑽洞,那我告訴你,我這個地方有一個房子,你到房子裏躲起來吧。於是高柴就躲進去了,追捕的人到這兒來,沒有抓住高柴就走了。

等到這些人走了以後,高柴從房子裏出來,就問這個被砍掉腳的人,說:過去,我砍了你的腳,現在我正處在危難之中,也正是你報仇雪恨的時候。但是你三次給我逃生的機會,這是為什麼呢?

這個人就講了:砍斷我的腳,本來是我罪有應得,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我犯了法了嘛!不過在你判決我罪刑的時候,我發現你先把我的案卷放在一邊,先判別人,把我放到最後,為什麼呢?目的就是想看一看,能不能找到給我免罪的理由。你沒說,但是我看出來了。可是後來找不到給我免罪的理由,我被砍掉腳的時候,我看到你的臉色是憂愁的。我看到你這個臉色,我就知道你的心思了,你也不是偏愛我,也不是特別關心我,而是因為你是一個天生的君子。你這樣的表現,出自於你內心善良的本性。所以我那天雖然被砍了腳,但是你做的這兩件事情,讓我看在眼裏,我非常尊敬你,因此我今天願意救你。

這個事情後來傳到了孔子那,孔子聽了以後,也很感慨,說高柴做官做得多麼好啊。他在使用刑罰的時候,對任何人都是一個標準,即使依法來判決犯人,但是內心裏還懷著仁德、懷著寬恕。一方麵,他沒有違背國家法律,一方麵,他在施刑的時候,又能充分體現他的仁德和憐憫,高柴做得好啊。

季羔為衛之士師,刖人之足。俄而,衛有蒯聵之亂。季羔逃之,走郭門。

刖者守門焉,謂季羔曰:“彼有缺。”季羔曰:“君子不逾。”又曰:“彼有竇。”季羔曰:“君子不隧。”又曰:“於此有室。”季羔乃入焉。

既而追者罷,季羔將去,謂刖者曰:“我不能虧主之法而親刖子之足矣,今吾在難,此正子之報怨之時,而逃我者三,何故哉?”

刖者曰:“斷足,固我之罪,無可奈何。曩者,君治臣以法,令先人後臣,欲臣之免也,臣知之。獄決罪定,臨當論刑,君愀然不樂,見君顏色,臣又知之。

孔子聞之,曰:“善哉!為吏,其用法一也,思仁恕則樹德,加嚴暴則樹怨。公以行之,其子羔乎!”(《孔子家語·致思》)

孔子對於高柴的表揚,我們可以看到什麼?法律無情也有情。無情,法律必須是對任何人一視同仁,不能徇私枉法。但另一方麵,法律不是我們泄憤的工具,我們在用法律懲決犯人的時候,應該感受到自己內心的震撼。我們不能說這是一個壞人,我們把他殺了,然後我們就很高興。我們應該更多的想到,他為什麼變成壞人,他為什麼觸犯刑律,有沒有一種辦法,可以讓他一開始就不觸犯刑律。有沒有一種很好的正道讓他走,讓他成為一個好人?如果僅僅作為一個司寇,不徇私枉法就可以了。但是孔子要做一個導師,他考慮的是後麵的問題:如何讓人民不犯法,如何讓人民走正道,如何讓人民做好人。

孔子在做大司寇的時候,也做得非常成功。在任大司寇的時候,還陪著魯定公和齊景公,在齊國一個叫夾穀的地方相會。在兩君相會的時候,孔子還憑著他個人的智慧和勇敢,在會談裏,挫敗了齊國的陰謀,維護了魯國的尊嚴和權利。魯定公非常欣賞孔子,回來以後對孔子再提拔一級,讓他攝行相事,就是做代理丞相。當時的丞相是季桓子,他做攝行相事,就是做季桓子的副手,這是孔子政治生涯的頂峰。

但是,孔子在魯國的政績做得越好,齊國人就越擔心,因為魯國強大了會威脅到齊國,所以齊國人給魯國的國君送來了美女,用離間計疏遠孔子和魯國的國君,以及孔子和季桓子之間的關係。而在魯國的國內,三桓也漸漸覺得孔子跟他們不是一條道上的人,不是一條心。孔子想做的是維護魯國國君的權力,這樣的政治目標和三桓的政治利益是相違背的。在這樣一種內外緊迫之中,孔子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開始周遊列國。

此時孔子55歲了。他生命中的另一高度在向他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