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了成績,贏了成長
琦琦今年5歲,由於受棋迷爺爺和爸爸的影響,從3歲多就開始下象棋。可是因為琦琦年齡尚小,自然不是爸爸的對手。
不過,為了逗孩子開心,有時候爸爸會故意“放水”。但更多的時候,爸爸還是“親兄弟明算賬”,從不遷就琦琦。每當這時,琦琦就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一般,大哭不止。
看到琦琦這個樣子,爸爸說:“你現在才5歲,還是一個小孩子,能和大人下象棋,並且能下到這個程度,已經算是很厲害了。每當和你下棋時,看到你專心致誌的樣子,我都感到驕傲呢!如果僅僅為了你高興,我會假裝輸給你,可是那有什麼意義呢。”
看到琦琦認認真真地聽著自己說話,爸爸接著說道:“現在你自己來選擇,是要爸爸假裝輸給你,還是你一直和我挑戰,想辦法將來贏過我呢?”
經過爸爸的一番鼓勵和引導,琦琦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流露出一個小小男子漢的氣概。對此,琦琦的爸爸欣慰不已,慶幸沒有向孩子“妥協”,沒有假裝再輸給他。
不得不說,琦琦爸爸“輸得起”理論,很值得父母學習和借鑒的。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有不少父母認為讓孩子經曆挫折太早,當寶貝遭遇挫敗時,表現得心疼不已,他們要麼為孩子的挫敗尋找理由,要麼盡力幫孩子彌補或過分地哄騙,並小心嗬護避免孩子再次遭受失敗。殊不知,這樣做的後果不但無法讓孩子了解到真正成功的意義與失敗的價值,而且也不能幫助孩子學習麵對失敗及成功,而這些卻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功課。
所有父母都應當明白,每個孩子都是稚嫩的樹苗,不經曆風雨的洗禮是難以長成參天大樹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挫折就是孩子學習和成長的最好課堂。不遭遇挫折,孩子就無法認識到現實的世界和真正的生活;不經曆挫折,孩子就無法學會鎮定、堅強地麵對困難;不戰勝挫折,孩子就無法認識到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無法給自己下一個肯定性的評價,也就無法養成堅忍不拔的意誌,一步步走向獨立。
道理我們已經明白,那麼接下來,我們就應該通過實際行動,將“輸得起”的心態注入孩子的體內:
1.父母要從自身做起,端正態度
很多父母往往有這樣一種誤區:喜歡讓孩子在別人麵前展示“才藝”,並以此作為自己的“門麵”。如果孩子表現得好,就誇孩子聰明、能幹;如果表現得不好,就指責和埋怨孩子笨。毋庸置疑,這種教育方式是非常不可取的,因為這樣做很容易讓孩子走向兩個極端,要麼爭強好勝,一定要贏;要麼失敗了就爬不起來,甘願就此沉淪。
瑩瑩對於挫折總是缺乏勇氣去麵對,在她眼裏,贏就是贏,輸就是輸,如果輸了,那麼就沒有任何轉圜的餘地。之所以她會有這種看法,完全來自於她的父母。瑩瑩的爸爸媽媽非常看重瑩瑩的成績,每次隻要瑩瑩沒有得到好成績,她的父母就會不遺餘力的批評她,使得瑩瑩對輸贏的看法形成了習慣,在她的眼裏沒有成長,隻有競技和輸贏。
身為孩子的啟蒙教師,想讓孩子“輸得起”,父母就必須先平衡自己的心態,正確看待孩子的輸贏得失。當孩子在學習或者遊戲中遭遇失敗情感受挫時,父母應該教育他克服沮喪和悲觀的思想,然後幫助孩子分析失敗的原因,使孩子以積極的心態來麵對暫時的挫敗。即使他很優秀、很受矚目,我們也不要一味地稱讚,而是應當讓他戒驕戒躁,一麵走上自負的路子。
2.提高孩子的挫折承受力
遭遇挫折,這是每個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環節。然而,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盡快恢複到快樂積極的狀態中來,會刻意地幫孩子排除一些正常環境中遇到的困難,一發現孩子受挫,就伸出手來幫忙。這樣做,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自己麵對失利的空間的機會。
舉例來說,孩子在用積木搭一座高樓大廈,可是就在快要大功告成的時候,“樓”塌了,這時孩子自然會流露出失望的表情。盡管如此,父母也不要直接幫助孩子解決,而應該可以和他一起討論,引導孩子去思考,然後讓他自己去執行解決的辦法。這樣,他就不會在失落的情緒中不可自拔。
事實上,孩子克服挫折的能力和動機,正是自於遭遇過的挫折。當他們擁有足夠的應對經驗時,就不會對挫折感到恐懼,就不會因為挫折就一蹶不振。
3.讓孩子多參加一些集體活動
孩子在和同學朋友一起玩的過程中,往往會經曆一些挫折和失敗。這個時候,父母不要大驚小怪,一味地訓斥或者安慰。因為集體活動就是如此,不可能人人都會完美。而通過對自己和他人的審視,孩子就會更好地認識自己,看到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長處,意識到“天外有天”的道理。這樣一來,他自然能夠“輸得起”,因為他知道自己還有進步的空間,下一次一定會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