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自我反省,成長更快一步
誠誠和浩浩是從小一起長起來的兩個孩子,他們一起上幼兒園,又一起升入小學,一直形影不離,關係密切,一樣的活潑可愛,一樣的性格要強,但他們為人處世的方式卻並不相同。
三年級的時候,誠誠和浩浩被分到了同一個班裏,兩個好強的孩子都想當“官”,但老師卻給了他們倆每人一個無足輕重的“職位”:誠誠是體育委員,浩浩是勞動委員。在這樣的情況下,浩浩什麼都沒說,每天認真地做好本職工作,而且還喜歡幫助同學,比如幫值日的同學擦黑板,幫椅子壞的同學修理,有時看到地上不夠幹淨,連忙過去打掃……因此,他深得老師和同學們的好評,不久後就當上了班長。
而誠誠則不同,他先是抱怨體育委員很辛苦,又不討好,後來連自己的本職工作都懶得去做了。結果在換屆選舉時,他的位置自然被別人擠走。
回到家的誠誠,顯得有些悶悶不樂。但他把這些告訴爸爸後,爸爸卻這樣勸他:“沒事!一個小職位不做也罷!”
爸爸的話,讓誠誠也點了點頭,他在心裏對自己說:“爸爸說得對!反正我也沒做錯!”
自省,這是所有成年人幾乎都有的“本領”。犯了錯誤自我反省,從中找到缺點和不足,這是一個人進步的先決條件。
其實,不僅是成年人,孩子同樣需要自省的能力。但實際上,幾乎所有孩子的自我反省能力都不算強,有時,他可能會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當他做錯事,家長問他:“是不是你做的?”他可能會搖著頭無辜的告訴父母:“不是這樣的!”其實這並不意味著他在說謊,而是他根本就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失誤。
認不到錯,自然就不會做出改變,自然就不會產生進步。但是,身為父母的你,能夠認清這一點嗎?
誠誠的這個樣子,正是如今許多家庭的教育折射。看見孩子學習不佳、聽到他抱怨老師偏心、抱怨命運的不公平,父母就會隨聲附和,這非常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在父母的眼裏,也許孩子是完美的;但客觀地說,每個人都會有缺點,都會無可避免地犯錯誤,此時,假如一味抱怨他人或環境,那麼他就永遠無法認真做事,更不可能取得成功。父母的“煽風點火”,則更會讓孩子的這種情緒高漲,久而久之,自負的心態就會在孩子身上“安營紮寨”。
自負,意味著到處碰壁;自負,意味著沒有朋友;自負,意味著脾氣焦躁……這樣的孩子,一定不是你想要的。所以,一心想要孩子成才的你,就必須及時對處在性格形成期的孩子進行指導,讓他做一個能夠自我反省和自我修正的孩子。隻有能夠自省,才能改正那些缺點,這比律人要重要多了。
當然,空洞的說教並沒有什麼明顯效果,我們必須以引導為主:
1.引導孩子總結失敗的教訓
絕大多數的孩子在做事的時候都比較衝動,很少考慮後果,這是由他們的認知能力決定的。所以,他們的事情往往會以失敗告終。麵對這樣的情況,父母應該少點無實際用處的訓斥,而是應當幫助他總結教訓,這樣才能做到自我行為的反省。
彤彤爸爸帶他去商店玩,彤彤看到了一把很漂亮的玩具手槍,非纏著爸爸買下來。不過,爸爸並沒有同意她的請求。爸爸說:“我可以答應給你買,但你也要答應我一個條件,買了這把手槍後,兩個月之內不許買其他玩具了。”彤彤答應了。但回家後彤彤就後悔了,這時爸爸對她說:“不要為已經做錯的選擇後悔,現在你需要做的是吸取這次失敗的教訓,知道下次應該如何去做就可以了。”彤彤點了點頭,以後再也不任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