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第八個價值觀:察己比律人重要(2)(1 / 3)

我們每個人都有犯錯和失誤的時候,何況是尚在成長過程中的孩子。犯錯和失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尋找背後的原因,而是指知道怨天尤人。所以,作為父母,當孩子犯錯或者失誤之後,一定要耐心地引導孩子找到背後的真正原因,從而幫助孩子吸取教訓,不斷修複和完善自己,讓自己做到更好。

心懷寬容,讓孩子氣度非凡

穀龍從幼兒園回到家裏,媽媽看到他嘟嘟嘴的樣子,就問怎麼了。穀龍告訴媽媽:“昨天小宇借我的魔法棒玩,今天還給我的時候,把裏麵的電池都給用光了。他怎麼能這樣呢?我自己都知道節約著用,他卻一口氣給我用到沒電。”

說完,穀龍就嗚嗚地哭起來。媽媽摟過他,輕聲問道:“那小宇有沒有向你道歉呢?”穀龍說:“他說‘對不起’了,可是道歉有什麼用呀,電池不還是沒有嗎?”

見兒子這麼委屈,穀龍的媽媽繼續安慰了一會,然後對他說:“寶貝,電池沒了還可以再買,何必因為幾節電池傷了同學和氣呢?等周末媽媽有時間就可以去商店給你買電池,先耽誤你玩兩天魔法棒,沒問題吧?”

聽了媽媽的話,穀龍漸漸停止了哭泣。媽媽趁熱打鐵,繼續說道:“你想想,前些天你把淘淘的遙控汽車弄壞,淘淘不是還對你說‘沒什麼’嗎?媽媽希望你也能像淘淘學習,大度些,原諒小宇。本來你讓小宇玩魔法棒,是表現你的友好,小宇也會因此而開心,可是因為幾節電池就鬧得不愉快,豈不得不償失嗎?”

穀龍似有所悟,他對媽媽說:“我現在就要給小宇打電話,就今天對他不滿的事向他道歉。”讓穀龍沒想到的是,小宇回家和父母說了這件事後,他的爸爸媽媽趕緊拿出家裏的電池,讓小宇第二天帶給穀龍了。

古聖人孔子曾說:“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如果明知道別人做得不夠好,或者不對,我們卻寧可自己吃點虧而不去爭鬥,不去責備,就屬於寬容。

寬容是一個人內在素養的氣度的體現,它表現了一個人的思想水平。如果我們的孩子學會了寬容,那麼他將懂得善待別人的短處,從而和別人和睦相處;如果我們的孩子學會的寬容,那麼他就會善待別人的長處,從而可以讓自己不斷得到提升。

可是現實情況卻離我們的教育目標甚遠。如今很多孩子都是自我中心論,不管發生什麼事,他們想到的都首先是自己的利益,而不去替別人考慮,一旦別人做得不好或者做錯什麼,他們就會逮住人家的缺點不妨,沒有絲毫寬容之心。

不難想象,這樣的孩子怎麼能得到別人的歡迎和尊重,又怎麼能夠獲得真摯的友誼?

所以,身為父母,我們要想讓孩子能夠和周圍的人融洽相處,能夠真正成為一個有素質、有修養的孩子,那麼就有必要從小讓他學會寬容,能夠以善良、理解、尊重和原諒的心態來對待別人。這樣一來,不但能讓對方因為獲得原諒而充滿感激,而且反過來也會讓我們的孩子獲得別人的理解和尊重。那麼家長應該怎樣幫助自己的孩子培養寬容的習慣呢?

1.不要用世俗的眼光來影響你的孩子

有的父母喜歡在孩子麵前討論他的夥伴,比如說,“溪溪那個小姑娘,真不懂禮貌”,或者“哲哲那個小男孩簡直太淘氣了”等等,這樣會讓孩子也對其他同學過於挑剔,會影響他長大後看待別人的眼光。

與此相反,如果父母能在孩子買年前誇獎別的孩子的優點,那麼孩子既會獲得激勵,又能夠讓他知道每個人都存在有點,這樣對於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會起到一定的幫助。

或許有的父母覺得,自己的價值觀已經定型了,對於孩子或者事物的評判是難以改變的。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請父母們也不要把對某些人和事物的偏見在孩子麵前表現出來。因為這會讓孩子在潛意識中也受到偏見的影響,從而對這些人或者事物存有偏激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