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課堂我做主
教研探索
作者:王金強 王澍汀
新課程強調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思維世界,所以教師可以借助教材,設計一些發散性、趣味性、創造性的問題,讓學生暢所欲言,發表不同的見解,讓他們自己尋找答案,以培養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機會想象創造
《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該把學生學習、探索和活動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這就意味著人人參與,平等對話,意味著個性的凸現,創造性的解放,意味著分享理解,促進學習。而真正能實現人人參與,平等對話,彰顯個性的最佳方式是小組自主合作學習方式。為了充分體現新課程的理念,我在以下幾方麵做了些嚐試。
一、創造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會
學生對學習有強烈的興趣,教師要給學生想象、發現問題和研究問題的機會,讓學生的創造性得以發揮;學生思維活躍、想象豐富,教師要尋找激發學生充分想象和自主創新的時空與方法;學生的內心世界豐富多彩,情感真摯,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的情感得到體驗。例如在上《世界因生命而精彩》這一課前,我設計並精心布置了“搜尋計劃”,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別調查或搜尋各種生物,可以是樣本,也可以是圖畫、照片甚至是實物,要求通過觀察、詢問、查閱書籍、上網等方法途徑,或展示資料,或編成小報等形式,在課堂上展示小組合作成果。這一課用這種方式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世界上的生命,用自己的情感去體驗生命,讓他們感受到生命的來源和生命的可貴,從而讓他們在活動中認識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道理,課堂也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二、創設問題,讓他們自己找答案
新課程強調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思維世界,所以教師可以借助教材,設計一些發散性、趣味性、創造性的問題,讓學生暢所欲言,發表不同的見解,讓他們自己尋找答案,以培養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上《揚起自信的風帆》一課時,開始給出一個案例,讓學生思考和討論。“當人們認定了這個目標,會產生怎樣的信念?”“為什麼說信念能夠產生出神奇的力量,創造出人間奇跡?”到了本課快要結束的時候,結合學生的生活經曆又提出了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和討論。“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你遇到過哪些幹擾和困難?”“在生活的戰場上,並不總是強壯的人取勝。但最終取勝的人,一定是那些認為自己能勝的人。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整堂課,前前後後通過案例、情景、寓言、小組合作、討論等形式,向學生提出了近二十個問題,讓學生感悟、思考、討論。這顯然要比我們在課文中直白地把觀點、結論告訴學生,更易為他們所認同,體會也更加深刻。
三、開闊天空,讓他們自己向前走
《新課程標準》十分重視對學生能力,特別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要有意識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這就要求教師擴大學生活動的空間,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教室,走出校門;到工廠,到農村,到社區,到一切可以去的地方,讓學生利用教材中所學到的知識去聯係實際,了解社會,培養能力。例如,在學習了《環境保護》一課後,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我市的小造紙進行實踐調查,給他們兩個星期的時間,並以書麵的形式完成作業。出乎我的意料,學生在整個實踐過程中,小組各成員有分工、有合作,密切配合,有的甚至借助父母、親戚朋友的力量向環保部門了解情況、提出建議。雖然這中間學生在很多方麵還很幼稚、不成熟,但是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他們的能力、情感、態度得到了體驗、升華,他們在體驗中認知,在認知中感悟,在感悟中發展。
四、賦予權利,讓他們自己去選擇
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師必須培養學生思考、辨別、選擇等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將部分權利讓給學生。如可以把選擇作業的權利讓給學生,既能讓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學有信心,也能讓基礎比較好的學生有發展的空間,同時使他們能正確認識自己,學會選擇,還能避免抄襲作業現象的發生。例如《笑迎新生活》的篇首有一個主題探究:“我們的班徽,我們的座右銘”。為了通過設計班徽和征集座右銘來讓學生融入集體,熱愛集體,我還是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也把這一權利讓給了學生。在征集班徽、座右銘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主體意識得到了的展示,熱愛集體的意識得到了增強,同時也加強了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與能力。
總之,在新課改的實踐中我們在自主性教學中應不斷探索合作學習的做法,使學生的主體合作意識得到發揮,個性得到綻放和發展,使自主性教學的合作性、自主性、參與性能得到充分體現和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