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是通俗並廣泛流行的定形的語句,簡練而形象化。恰當地引用俗語,可以增強論辯或對話中的幽默感和說服力。
諺語和俗語一樣,也可以為語言增色。
諺語經曆了千百年長期傳誦,千錘百煉,它凝聚著勞動人民豐富的思想感情和智慧。諺語具有寓意深長、語言洗煉、琅琅上口、易於記憶的特點,因此,常為交談者使用。
例如,你想說明一個道理,先引用一句“九牛扳不過一個‘理’”;你想談談人要有誌氣,先引用一句“胸無大誌,枉活一世”;你想談鍛煉身體,先引用一句“若要健,天天練”;等等。這些諺語在交談中鮮明生動,富於表現力。
一九八八年五月,美蘇兩國領導人會主談。在歡迎儀上,戈爾巴喬夫說:
“總統先生,你很喜歡俄羅斯諺語,我想為你收集的諺語裏再補充一條,這就是‘百聞不如一見’”。
戈爾巴喬夫之意,當然是宣稱他們在削減戰略武器上有行動了。
裏根也不示弱,彬彬有禮地回敬道:“是足月分娩,不是匆忙催生。”
裏根的諺語形象地說明了裏根政府不急於和蘇聯達成削減戰略武器等大宗交易的既定政策。
兩國領導人經過緊張磋商,在某些問題上縮小了分歧,都表示要繼續對話。戈爾巴喬夫擔心美國言而無信,於是在講話中用諺語提醒:“言不信,行不果。”裏根也送給戈爾巴喬夫一句諺語:“三聖齊努力,森林就茂密。”
歇後語一般由前後兩個半截構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謎麵;後半截是解說,像謎底。
在交談中,人們運用它作為修辭的手段,以增加語言的表現力。
例如,為了說明某個人工作開展慢,引用一句“他呀,大象屁股——推不動……。”為了說明自己辦不成這件事,引用一句“我是‘丫環帶鑰匙——當家不做主’呀!”為了說明自己辦了一件出力不討好的事,引用一句“我今天這事辦的——‘老公公背兒媳婦過河’,咳!”這裏又把後半句“歇”去,更有趣味。
常言道:美味不可多用。
作為語言中調味品的歇後語也是如此,用得恰到好處,準確簡煉,一語千鈞,增添力度;用得多了濫了,就會令人生厭,顯得不嚴肅,流於膚淺和滑稽。
如:“有人說我們青年搞改革是‘螞蟻妄想搬動蒼天鬆——不自量力’,還有的說什麼是‘坐飛機吹喇叭——想(響)得高’,這話真像‘辣椒粉吹進鼻孔裏——嗆人得很’。我奉勸那些‘門縫兒裏瞧人’的人,‘隔年的黃曆——看不得了’……。”
這裏,歇後語用得太多,反而效果不好。
數字在言談中的威力
數字是枯燥無味的,有經驗的人說話時卻知道,數字自有一種非凡的力量,如果能巧妙地加以利用,就能發揮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一九七二年,來自紐約的一位女國會議員貝拉·伯朱格進行了一次演講,呼籲在政治生活中給婦女以平等地位。她說:
“幾個星期前,我在國會傾聽總統對全國發表講話。在我周圍落座的有七百多人。我聽到總統在說:‘這裏雲集了美國政府的全體成員,有眾議員、參議員,還有最高法院的成員和內閣成員。’我環顧四周,在七百多名政府要員中隻有十七人是女的;在四百三十五名眾議員中隻十一個是女的;一百名參議員中隻有一個女的;內閣成員中沒有女的;最高法院中也沒有女的。”
她用不著多說了,因為無論說多少話,也比不上這幾個數字更能說明問題。無論你是否同意她的觀點,在這幾個確鑿的數字麵前,都不得不承認在政治生活中存在著性別歧視。
又如一位青年演說家在某大學演講時,為了激勵聽眾為趕超世界先進水平而拚搏,連續引用了一係列對比數字:
“我們曾以人口眾多而自豪,但是請看美國,由於廣泛使用電子計算機,兩億人口得以完成四千億人的年工作量。
我們還曾以地大物博引以自豪,但是,自然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卻大大低於世界水平:我國人均耕地為世界人均值的三分之一,人均林地為世界人均值的九分之一,人均河川流量隻有世界人均值百分之一,而且百分之九十的城鄉廢汙水直接排放,以至長江以北很難找到一條未受汙染的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