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又說,我再問你,用刀殺人和用政治殺人,有區別嗎?梁惠王隻好老老實實回答,也沒有區別。孟子說你家的廚房裏麵到處都是肥肉,你的馬廄裏麵養著那麼多的肥馬,可是人民怎麼樣?“民有饑色,野有餓莩”,你以為你在行仁政嗎?你以為你對人民還好嗎?我告訴你,你這是“率獸而食人也”,你就是帶著野獸來吃人啊。
孟子罵梁惠王罵得非常嚴厲,孟子說。
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
野獸互相吃對方的肉,人都會討厭。現在你梁惠王為民父母,你實行政治,卻在不免於率獸而食人,你哪有資格做人民的父母啊?講到這個地方,孟子又引用了孔子講過的一句話。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孔子為什麼講製作泥俑會斷子絕孫呢?因為古代有一種惡習,人死以後要殉葬。天子死了,要拿很多百姓殉葬,奴隸主死了,也要拿很多奴隸殉葬。後來人們覺得殉葬製度太野蠻、太殘酷,就逐漸廢除了。但殉葬的製度一下子沒了也不大適應,所以人們發明了一個辦法,用泥巴捏成人的樣子。把這種泥俑放到墳墓裏就算是殉葬了。可是孔子對這一點不能夠忍受,他說“為其象人而用之也”,你捏出來的固然是泥俑,可是還是人的樣子,你用像人的泥湧去殉葬,也是殘忍不人道的。
孟子說就這樣孔子都罵他是斷子絕孫,更何況像你現在這樣,讓老百姓忍受饑餓,直至餓死呢。
梁惠王本來到孟子這來,是訴一訴他的委屈,沒想到給孟子罵得如此嚴厲,直接罵他率獸食人,而且間接地罵他斷子絕孫。所以我們說孟子對於諸侯,確實非常嚴厲。為什麼有這樣的大恨?因為他對普通的百姓有大愛。所以他一再警告這些統治者,失民心就會失天下。他說。
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離婁章句上》。
夏桀、商紂失去了天下的原因,是因為他失去了人民的支持,而失去人民的支持的原因,是因為他失去了民心。要得到天下,就必須從得民開始,要得民就必須要先得民心。民心需要的是什麼?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離婁章句上》)
給老百姓他想要的東西,去除老百姓不要的東西,你就可以得民心了,你得了民心以後就可以得民了,你可以得民以後,就可以得天下了。所以孟子的推論到最後就很簡單,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曆史一再證明了這一點。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酒。”(《孟子·離婁章句上》)
三代者,夏、商、周。夏禹得天下,因為仁德,夏桀失天下,因為他不仁。商湯得天下,因為商湯仁,商紂王失天下,因為他不仁。周代得天下,是因為周文王、周武王仁德,到今天這個樣子,失去掌控天下的權威,為什麼?還因為不仁。所以仁和不仁,直接關乎到你能不能夠得天下。
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警告統治者,盡管給了百姓一點小恩小惠,但如果發動戰爭,欺壓百姓,就跟暴君沒有本質的差別。他認為,君主隻有把百姓利益放在首位,得民心後才可得天下。那麼與此相反,如果君主不仁,輕視民眾,在孟子看來,他們又會得到怎樣的下場呢?
孟子最精彩的對話還是和齊宣王。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遊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棄之。”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孟子跟齊宣王說,齊王我問你一個問題,假如你手下有一個大臣,這個大臣想到楚國去旅遊一趟,在臨走之前就把他的家人托付給了他的一個好朋友。然後他就走了,等到他從楚國回來之後,他發現他的家人挨凍受餓,他的這個好朋友根本就沒有照顧他的家人。你看,對這樣的朋友應該怎麼辦啊?齊宣王立即回答說,這樣的朋友不夠朋友,應該斷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