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民為貴(3 / 3)

但是齊宣王這個時候大意了,沒有發覺實際上孟子在引他上當。孟子說那好,我現在再問你一個問題,假如你手下的一個司法官,不能好好管理他的下屬,他的下屬都胡作非為、知法犯法,你對這個司法官應該怎麼辦?齊宣王回答得也很幹脆,這很簡單,他顯然不稱職,撤職!

孟子接著說,我請問你,現在齊國也沒有治好,你覺得應該怎麼辦啊?這個時候齊王不能回答了。因為照著齊宣王剛才的邏輯,結論就是齊宣王自己讓位換人。孟子前麵兩個問題都是假問題,讓齊宣王上當,然後齊宣王按照這樣的邏輯繞到最後,就是國君也是不稱職的,應該換掉。

到這個時候,齊宣王才發現,原來孟子後麵有這麼大的陷阱在等著他,他已經沒有辦法回答了,所以是王顧左右而言他。

我們現在還有一個很長的成語“王顧左右而言他”就是從這兒來的。齊王沒有辦法回答孟子的問題了,隻好眼睛東張西望找其他的話題,岔開去。從這可以看出,孟子跟齊宣王談話的時候,是一種批評的態度。

孟子雖然對黎民百姓心懷大愛,但是對統治者卻是態度強硬,從不嘴軟。他嚴厲地批評統治者,其實也是為了他們能更好地聽取意見,吸取教訓,真正做到“以民為本”。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孟子也會采取柔和的政策,在嚴加指責之餘,也會對君主們加以讚許鼓勵。

有一天,一個叫莊暴的人見到了孟子,他對孟子說,我有一天見到了齊王,齊王告訴我他很喜歡音樂。於是孟子見到齊王就說,我聽莊暴講你喜歡音樂,是不是這樣啊?齊王一聽很緊張,說我喜歡音樂是不錯,可是我喜歡的都是現在的流行音樂,不是先王的音樂。齊王知道孟子最看不慣的就是現在流行的音樂,最喜歡先王之道。所以齊王覺得非常慚愧,一看到孟子來問他,就很緊張。

但是孟子今天是要來鼓勵他,所以不打算批評他。孟子說,你喜歡音樂沒有問題,今天的音樂和古代先王的音樂是一樣的,音樂沒有什麼好壞,關鍵看我們是和什麼樣的人一起來欣賞音樂。當你欣賞音樂很快樂的時候,你有沒有想到人民是否很快樂?當你在享受音樂的時候,如果你能夠想到,我的快樂是建立在人民不快樂的基礎上,然後你很慚愧,那不就可以了嗎?或者說當你很快樂的時候,你想著我把天下也治理得很好,我對人民也很好,所以我在享受生活、享受音樂,享受藝術的時候,人民也在享受他們的生活,這個時候,你快樂的境界有多高啊!孟子鼓勵齊宣王,不要獨自一人享樂,而要與眾樂,讓人民和你一起享受生活中所有的美好。這是對齊宣王的一種鼓勵。

莊暴見孟子曰:“暴見於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曰好樂何如?”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他日見於王曰:“王嚐語莊子以好樂,有諸?”

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

曰:“可得聞與?”

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曰:“不若與人。”

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

曰:“不若與眾。”

“臣請為王言樂。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鍾鼓之聲,管龠之音,舉疾首蹙額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蹙額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

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鍾鼓之聲,管龠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孟子在傳統民本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王道的理論,並且以此作為統治合法性的基礎。那麼,假如一個統治者,不願意實行王道,利用國家機器,胡作非為,不但不為人民做好事,反而殘民以逞,那又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