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浩氣長存(1 / 3)

和孔子的謙遜柔順相比,孟子不但個性鋒芒畢露,思想言說也尖銳激進。這使得他不但招致了一些學術非議,後世的統治者更是把他的思想視為大逆不道,生怕成為威脅統治的定時炸彈。那麼孟子思想中的什麼內容使得後世君主惶恐不安呢?這些思想學說又會經曆怎樣的風波和遭遇呢?

孟子是一個自視甚高的人,他自大、自負、自尊、無所畏懼,這一點和謙虛的孔子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他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

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孟子·盡心上》)

一定要等有周文王才能夠興旺發達的,那是凡人,豪傑之士即使沒有周文王,照樣可以興達。我們知道,孔子非常尊崇周文王,孟子當然也非常推崇周文王。但是孟子推崇周文王和孔子不一樣,孔子推崇周文王,是把周文王看作是自己的榜樣,而孟子推崇周文王,是把周文王當作諸侯的榜樣。至於他自己,天生就是豪傑之士,是一個先知先覺者,不需要精神導師,無須文王的引導就可以實現自身的完善,肩負引導他人的職責的。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孟子·萬章上》)

我這樣的先知先覺者,就是要引導普通的老百姓,讓他們也能夠有所覺悟。

在骨子裏,孟子隻崇拜他自己。他甚至說過這樣的話。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孟子·公孫醜章句下》)

現在是天意還沒有想平治天下,如果天意要平治天下,當今之士舍我其誰。

這話也太狂妄了,天下黑暗,世道混亂,如果要平治天下,除了我孟子沒有第二人。幾千年的中國也隻有孟子一個人敢說這樣的大話,他真的是極度自信,極度自負,極度自尊,他是真正的崇拜自己。像這樣個性鮮明的人,往往不招別人喜歡。

最早不喜歡他的就是小他三十歲左右的荀子。在荀子的著作裏,有些地方點名罵他,而且罵得非常嚴厲。為荀子的性格是比較溫和的,可能他不喜歡孟子張揚的性格,而且,兩個人之間關於人性善惡的觀點上是對立的。

還有人不喜歡他的氣質,宋代的程頤對孟子的整體評價是比較高的,他說這個人有大功於儒學,但是他不喜歡他的氣質。

孟子有些英氣,才有英氣,便有圭角,英氣甚害事。如顏子便渾厚不同,顏子去聖人隻豪發閑。孟子大賢,亞聖之次也。

所謂的英氣就是英雄之氣,英姿勃發之氣。有英氣有什麼不好?可是程頤不喜歡,他說一個人一旦有了英氣,他就有了棱角,有了棱角就不夠渾厚,不夠圓滿了。他舉出顏回跟孟子做比較,他說顏回是一個很渾厚的人,所以顏回和孔子之間差距非常小。他認為如果孔子是聖人,那亞聖應該是顏回。我們講孟子是亞聖,他認為孟子隻能算是大賢。聖和賢之間有區別,孟子是大賢,是賢中最傑出的,但是還達不到聖人的境界。

和倡導“溫良恭儉讓”的孔子不同,孟子更具有陽剛的特點。他鋒芒畢露的個性也招致了眾多非議。而他提出的很多變革性的思想,在後世的統治者看來也是離經叛道的。可是孟子怎麼也不會想到,他激進的言論在他死後多年仍會引起軒然大波。那麼他的思想學說在後世到底經曆了怎樣的遭遇呢?

無論是荀子不喜歡孟子的觀點,還是程頤不喜歡孟子的氣質,這都是學者之間的觀點衝突。但是,假如一個有權力的人不喜歡孟子,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呢?這就要講到有一個不喜歡孟子的人,這個人不喜歡孟子是因為他不喜歡孟子那些太尖銳、太富有變革性的思想。我們或者可以這樣講,孟子的這些思想讓一批統治者害怕,最為典型的就是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