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許多人喜歡拿北京的故宮與台北的故宮相比,台北故宮博物院如今已成大陸遊客赴台必去的景點,而且因其獨到的服務和創新的文化產品等獲得了“超讚”的口碑。例如,台北故宮舉辦夏周青銅器展時,會配上3D動畫和解說,來說明古人是如何製作出如此精美的青銅器。而北京故宮受條件所限,遊客很多時候隻能站在門外遠觀文物。另外,如果沒有時間現場參觀,遊客在台北故宮的數字博物館上也可以看到數萬件珍貴寶物的全息圖像。
“故宮的基本麵有三:文物文化保護、公共接待、學術科研。”業內人士指出,“又公共、又贏利、又學術,這種模糊的角色和定位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故宮的負累。”
不僅如此,故宮還麵臨著全球博物館中最大的遊客壓力。“2011年,故宮遊客達到1400多萬,2012年是1534萬。今年我們每周一閉館半天,希望把這個數字降一點,但是現在看來連1500萬的底都保不住。”單霽翔坦言,“這樣大的參觀人數讓我們壓力很大。”
為了提高“用戶體驗”,自2013年開始,故宮對商業化廣場進行了整治,撤掉了廣場上的商業化展覽,“對一些比較混亂、不適合故宮氣氛的商業設施拆除後,我們進行了文物修複、恢複景觀”。
一些細微的改變,也體現出故宮人性化服務的一麵。例如,故宮新建了30多個售票窗口,使95%的觀眾可以在3分鍾內買到票,15分鍾內進場。為了讓觀眾“有尊嚴地休息”,故宮新設了200把椅子,同時把廣場上的樹坑做平做成樹凳。為了改善女洗手間排長隊的狀況,故宮還進行了調整,女士洗手間是男士的2.6倍,還把職工食堂也改成了洗手間。
飛出紅牆:霸氣十足還接地氣
擁有9000間房屋、建築麵積達17萬平方米的故宮即將迎來600歲生日。根據十年前故宮對館藏文物開始的大規模普查和清理,目前故宮院藏文物數量為1807558件(套)。
這些豐富的藏品就像一筆取之不盡的寶藏。但單霽翔承認,“過去故宮的衍生品以書畫、瓷器等複製品為多,缺少特色。所以,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讓故宮文化與今天的人們順暢‘對話’,如何用我們的創意將文化遺存與當代人的生活、審美、需求對接起來。”
如今,App、朝珠耳機、雍正折扇等都被列為故宮文化創意產品的重要內容。單霽翔說,“比如現在手機普及了,我們就順勢推出了故宮元素的手機殼、U盤、電腦包等。”
目前,故宮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團隊主要有4個:除了故宮文化服務中心及資料信息中心外,一個團隊負責組織社會專家研發,另一個團隊負責通過大獎賽選出優秀作品,並將這些優秀作品轉變為產品。“比如去年‘紫禁城杯’故宮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大賽的獲獎作品天穹傘,現在就已經投產了。”
而在實際操作中,故宮博物院的所有35個部室絕大部分都已參與研發。2013年,故宮博物院成立了故宮研究院和故宮學院,進一步整合學術力量,為創意研發團隊提供了學術支持。此外,故宮博物院還設立了法律處、審計室和預算處,以保證產品的知識產權。
2013年年底,故宮的微信公眾賬號“微故宮”上線,受到了粉絲的強烈歡迎。同時,故宮也推出了兩款APP《胤禛美人圖》和《紫禁城祥瑞》,分別以數字化甚至動畫的方式展示院藏清宮繪畫的工筆仕女圖以及中國傳統中的多種瑞獸。與《皇帝的一天》一樣,這兩款APP一上線就獲得了蘋果應用商店的推薦,並分別當選為APP Store“中國區2013年度優秀APP”和“2014年六月最佳應用”。
最近的幾個周末,於壯和他的新媒體團隊一直很忙。除了推廣《皇帝的一天》,他們手頭還忙著2015年要上線的三個APP項目。據說,這些項目不再走“萌”路線,而是以知識性和生活應用為主,回歸“高大上”。
於壯透露,基於大量的學術資料支撐和研究成果,明年將推出一個關於清代皇帝服飾完整套係的APP《清代皇帝服飾》,用戶可以通過點擊“解開”皇帝的衣服,“摘下”皇帝的帽子,讓公眾領略皇家生活和典章製度。“為了讓大家把故宮文化帶回家,能夠用的辦法我們都在用。”
走過六百年風雨,如今紫禁城正從深深宮牆中“飛”到人們身邊。“故宮的新媒體應用可以說是‘由被動走向自覺’的,現在,對於不斷湧現的新媒體我們都豎著耳朵在聽。”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說,“現在的故宮不但萌萌噠,而且有典雅風度;不但腦洞大開,而且心胸開闊;不但霸氣十足,而且接地氣!”(劉俊濤薦自《看天下》)
責編:E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