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老手藝碰上年輕人(2 / 2)

比如,清代帝後飾品中所使用的一些紅色寶石,本以為是紅寶石,不過經鑒定後發現,它們中有一部分是紅色尖晶石。這就需要重新定義、修正。

未來幾年,故宮將有三分之一的員工被替換為新鮮血液。包括羅涵在內,這個日漸壯大的年輕人隊伍,將真正決定著故宮的未來。

羅涵來到故宮之前,故宮還沒有寶玉石鑒定理科方麵的人才。羅涵本科專業為寶石與材料工藝學,研究生方向為古董珠寶與文化演進,就是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來解決一些古代玉石材質及產地的問題。畢業後,她已經考取了國家珠寶玉石質量檢驗師、資產評估師(珠寶),還獲得了英國寶石協會的會員資格。

“運用科技手段檢測修複所用的材料與文物原先使用的材料是否相符,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帶著我所學的技術,來到了以傳統手工藝修複為主的部門。”羅涵說。

羅涵專攻的鑲嵌工藝,出現在很多文物藏品中。在紫檀木、漆器和金屬器上,鑲嵌著寶玉石、玻璃、珍珠、琥珀、貝殼製作的各類裝飾。這些器物大多使用一種傳統的粘接材料:粘蠟膠。

粘蠟膠有一定的壽命年限,於是,不少鑲嵌類文物的嵌件因為粘臘膠老化而開粘脫落。目前國際上常用化學類膠粘劑,如丙烯酸樹脂B72和環氧樹脂等,有的會使木材顏色滲出汙染玉石表麵,有的對付不了光滑的玉石,都不適用於清宮舊藏的文物。

於是,文保科技部決定,借鑒舊例,重新研究粘蠟膠的最佳配方。羅涵輔助科長孔豔菊,用各類科技測試——紅外光譜、粘接強度、剪切強度、老化測試一一檢驗配方。如今,她們已掌握了其中成分的最佳配比。

2014年,文保科技部的年輕人們,在“平安故宮”工程的支持下購買了好幾台便攜式設備:可以分析化學成分的手持X熒光光譜儀,可以用於物相分析的便攜紅外光譜、便攜拉曼光譜儀。這些儀器,故宮此前都有,但全都是大型儀器、不可移動;而便攜式儀器的優勢,就是可以組合成小型移動研究站,在展覽現場、文物修複現場進行實時測試。

有人形容,傳統的文物修複技藝是“中醫”,現代的科學技術則是“西醫”,要建立擁有現代科學理念的文物修複醫院,必須中西醫結合,標本兼治。像羅涵這樣的年輕人,就是要在故宮成為中西醫結合的“文物醫生”。他們希望給故宮帶來新理念、新技術。

羅涵來故宮的第二年,正好遇上新工作間裝修,需要添置一些工作家具和設備。以前,部門裏用的是最普通的木質工作台,2米長、80厘米寬。這次,羅涵和同事們通過網絡查詢,幾經比照後,向廠家直接定製了一批鋼製重型工作台。後者承重達一千公斤,可以放置器械;表麵是耐火材料,還有配套的抽屜和格架,非常方便。

其實,文物修複設備間有些類似於工匠作坊,有輔助加工的電機設備,也有粉塵和噪音。一些化學試劑和材料,還有揮發性和微弱毒性。以前,故宮的老師傅們的勞動保護意識不強,他們隻使用一般的勞保線手套和一次性無紡布口罩。

羅涵和她的年輕同事們,聯係了國際知名的勞保用品生產商,工作裝備頓時“高大上”起來。比如,接觸有微弱毒性的試劑時,用有活性炭塗層、吸附毒害氣體的口罩;粉塵大、噪音高時,就要戴密閉性好的口罩和隔音降噪耳罩,有時還加上護目鏡;配合切割機和拋磨機時,用上鋼絲掛鉤的防切割手套……

這群年輕的“文物醫生”們,將迅捷的網絡資訊帶入了部門。以前,還有老師傅用一把鋼條纏上膠帶自製簡易的鋼條磨刻刀。他們會從德國網站買10件不同形狀的銼刀套件。他們會聚在一起,通過網絡檢索最新的修複材料,還會分享網絡視頻,看國外的修複技師是如何把燈泡摔碎再修複好的。

羅涵的同事、陶瓷修複室的竇一村,在修複過程中使用了可以拍照和錄像的眼鏡,他一邊修複,一邊眨眼睛拍照,還會配合修複過程進行講解,作為資料留存。他還嚐試尋找各種新技術、新方法。比如,使用碳纖維,配合試劑形成非常好的加固層,嚐試著用於陶器、瓷器的臨時加固。

羅涵常常覺得幸運而又責任重大。2015年,故宮將舉辦第一次大型修複成果展,展示修複技術的新高度,“最頂尖的東西卻不被人所知,我會覺得很可惜。我們的工作,其實就是想把這些文化的精華,展示給大家看。”

(陳天來薦自《中國新聞周刊》)

責編:E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