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於“士不言通貨財”的訓誡,中國典籍中關於經濟活動的內容甚少。但由於經濟活動的客觀存在,不言又不行。因此,亦有不少哲人有過些許促進經濟發展、規範經濟活動的言辭。如《國語·周語上》就提出:“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載也,而或專之,其害多矣。”《左傳·昭公十年》則強調:“義,利之本也。”這實際是指出了經濟活動應遵循的原則:從事經濟活動,不講利當然不行,但見利而忘義,一切向錢看,就有誤了。就是反對人們講經商營利的苟子也言“不利而利之,不如利而後利之之利也”,意思是說,不給百姓利益,而卻要從百姓那裏獲取利益,不如給百姓利益而後再從百姓那裏獲取利益更為有利。管子講得更明白些:“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這些言辭,都是很有眼光的辯證見解,對中國曆代的經濟活動都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說話水平在商貿談判、產品推銷、技術引進等經濟活動中的突出表現,比比皆是。
可以說,這類活動中凡是成功的,無不與高超的說話水平有關。這樣的例子在本書後麵的章節中會得到大量印證。
交際公關中良言勝重禮
說話水平,作為一個人語言的說服力、吸引力、感染力,它在交際中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戴爾·卡耐基說過:“一個人的成功,85%取決於社交,15%取決於才能。”
看來人際關係更多是依賴於說話水平。
凡在社交場合裏,人們大體可分為三種:愛說話的,愛聽人說話的和不愛說也不愛聽的。第一類愛說話的,你若輕輕用一兩句話挑起他的話頭,他便會一直說下去。你隻要具備忍耐涵養的功夫,不管他說得有無趣味,仍能細細聽著,那麼他就大為滿意,即或你一句話也不說,也可能引你為知己。第二種愛聽不愛說的人,對談話很感興趣,生性雖不太好說話,卻愛聽別人說話。不到非不得已時,話以少說為佳,因為聽話便當,說話而能討好卻不容易。但如果碰到了“同類”,你若不說,這局麵就不易維持下去,那麼你就非小心行事不可了。
你可以從頭到尾包辦一席話,但你要牢記著,你是說給對方聽的,不是說給你自己聽的。因此,說話不在於僅圖自己痛快,而必須顧全到對方的興趣,要為聽者所想。要探出對方的興趣,用幾個回合的對答就可以探出來,然後擇其感興趣的談下去。別人願意聽你的談話,大概因為你有某種值得他聽下去的言論,或因你從某地旅行回來,或因你的事業經驗值得在意,或因你知道了一些特殊的新聞,或因你對於某一問題具有獨特的見解。當你探出他興趣的焦點,就可以一直談下去。
你必須注意,即使是一個很好的題材,說時也要適可而止,不可拖得太長,否則會令人疲倦。說完一個話題之後,若不能引起對方發言,或必須仍由你支撐局麵,就要另找新鮮題材,如此才能把對方的興趣維持下去。在談話當中,對方的發言機會雖為你所操縱著,但你必須時常找機會誘導對方說話。比如說到某一環節時可征求他對該問題的看法,或在某種情形時請他論述自己的經驗等,務使對方不致呆聽,才不失為一個善於說話的人。話題轉了兩三次,而對方仍無將發言機會接過去的意思,或沒有做主動發言的表示時,你應該設法把一個談話結束。即使你精神還好,也應讓別人休息休息了。自己包辦了大半的發言機會,是不得已時才偶而為之的方法,若以為別人愛聽自己的話,或不管別人感興趣與否隻顧自己隨意說下去,那就大背談話藝術之道了。
在社交上,說話恭敬、對人客氣是一種美德。但不分青紅皂白的恭敬和過度的客氣,那就有欠儒雅了。假若你到一個朋友家裏,你的朋友對你異常客氣,你每說一句話,他隻有唯唯而答;每和你酬答時,總是滿口客套,唯恐你不喜歡,唯恐開罪於你。如此一來,你一定芒刺在背。所以應謹記,開始會麵時說幾句客氣話倒不成問題,若繼續說個不停,就不太妥當了。談話的目的在溝通雙方的感情,而客氣話,則恰恰是橫阻在雙方中間的牆,如果不把這堵牆搬走,人們隻能隔著牆做極簡單的敷衍酬答。
在社交上,缺乏誠心、刻板的客氣話,必不能引起聽者的好感。如“久仰大名,如雷貫耳”之類;如“小弟才疏學淺,請閣下多多指教”之類。這些缺乏感情的、完全是公式化的恭維語,若從談話藝術的觀點看來,非加以改正不可。言之有物是說一切言談應該具備實質內容,與其泛說“久仰大名,如雷貫耳”,不如說“閣下上次主持的討論成績之佳,真是出人意料”等話。至於恭維別人生意興隆,不如讚美他推銷產品的能力,或讚美他的商業手腕。你若虛心向學,真心仰慕某人的學識,你應該擇其所長,集中某點請他指教,這比無謂虛泛的客氣話更具有交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