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達謝意。告訴別人你有多感謝他為你所做的一切,最後這話一定會傳到給予你幫助者的耳朵裏去。例如:“王敏這人真好!她幫我安排了那次會議。要是沒有她的幫忙,我真不知該怎麼辦好。”當你的謝意通過別人的嘴傳到她的耳朵裏時,定會增色不少。
提供幫助。與他們在一起,主動提出為他們的工作助一臂之力。比如幫助校對個長篇報道:“我來幫你幹這事兒。甭客氣,你幫我的次數可太多了。”
請客吃飯。邀請你要感謝的人去吃午餐或晚餐,一定要表明你這是為了感謝他的幫忙。如果你邀請的是已婚者,應當把他的配偶一並邀請去。
報答捐款。如果一個環境學家曾用心地報道過你的一篇論文,不妨為他心愛的環保事業捐一筆款。這也許是對他最好的感謝。但也別忘了說“謝謝”。你可以打個電話或寫個便條去感謝他,並告訴他你所做的。他一定會為你所做和自己曾經做的事感到高興。
第8節道歉不僅僅是認錯
與人交往,難免說錯話、做錯事,也就難免得罪人,有時甚至給他人帶來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和經濟上的巨大損失。對此,若能及時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誠懇地向對方道歉,並主動承擔責任,一般情況下,總是能得到對方原諒的。倘若你發現自己錯了,又不能及時向他人道歉,甚至千方百計找借口為自己辯解,其結果不僅得不到他人的諒解,相反,還會受到道德上的譴責和人格、形象上的損害,使你失去朋友、失去友誼。因此,任何人都不能小看了道歉的作用。
簡單地說,道歉必須掌握兩個原則:一是要誠懇,二是要及時。及時而誠懇的道歉有以下幾種方式。
1.表示有所醒悟,希望得到諒解三國時,公孫淵在遼東割據,害怕曹操征討,就給孫權寫信要歸順東吳。
孫權決定派軍隊帶著錢財去支援他,並封公孫淵為燕王。大臣張昭認為公孫淵不可靠,極力反對孫權這樣做。兩人因此發生了激烈的爭執。孫權最後還是沒有采納他的意見。張昭一氣之下,不去上朝。孫權也生了氣,派人把張昭家的門給堵上了。張昭更不示弱,讓家人在門裏又堵上了一層。後來,公孫淵殺了孫權派去的人,孫權這才認識到張昭的意見是對的,於是幾次到張昭家去認錯,張昭就是不見他。
一次,孫權又來到張昭家門口,高聲喊張昭的名字。張昭仍臥床不起。
孫權派人燒他的門,本意是想逼張昭出來,但張昭卻讓人把窗戶也關上了。
孫權一看,連忙讓人把火撲滅,自己一直在張昭的門前站著。
後來,經過兒子的勸說,張昭終於露了麵。孫權一看,非常高興,趕緊把他讓到自己車上,一路上自責不已,請張昭原諒。從此,君臣和好如初。
2.表示捐棄前嫌,希望得到幫助1754年,華盛頓還是一位上校,率領部下駐守在亞曆山大市。有一次選舉弗吉尼亞議會議員時,一名叫威廉·佩思的人反對華盛頓所支持的候選人。
據說,華盛頓與佩思在關於選舉問題的某一點上發生了激烈的爭論。他說了一些冒犯佩思的話。佩思把華盛頓一拳打倒在地。華盛頓的部下馬上趕了過來,準備替他們的長官報仇。華盛頓當場予以阻止,並勸他們返回營地。
第二天一早,華盛頓給佩思送去一張便條,要求他盡快地到一家小酒店去。佩思如約到來,他是準備來進行一場決鬥的。令他感到驚奇的是,他看到的不是手槍而是酒杯。“佩思先生,”華盛頓說,“犯錯誤乃人之常情,糾正錯誤是件光榮的事。我相信昨天我是不對的,你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滿足。如果你認為到此可以解決的話,那麼請握我的手——讓我們交朋友吧。”從此以後,佩思便成了一個熱烈擁護華盛頓的人。
3.表示承擔責任,希望得到理解真正的道歉並不隻是認錯,承認自己的言行破壞了彼此間的關係,而是要勇敢地為自己的過錯承擔責任。通過道歉表示你對這個錯誤十分重視,並希望重歸於好,這樣不僅可以彌補破裂了的關係,而且還可以增進感情。
第9節重視批評但切忌沒完沒了在我們與人溝通中,經常會發現他人身上的缺點或過錯。有的人一經提醒便可改正,有的人好像已經根深蒂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生在世,孰能無過?若有過錯,即使有自知之明,不文過飾非,但對過失的性質、危害、根源等分析反思,總不如眾多的旁觀者清。我們在生活中需要真誠的讚美,更需要善意的批評。讚美是鼓勵,批評是督促;讚美如陽光,批評如雨露。二者缺一不可。在現實生活中,當我們發現他人的過失時,應該及時予以指正和批評,這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