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從不批評孩子,是溺愛。
教師從不批評學生,是不負責任。
朋友之間隻有恭維,從無批評,不是良朋益友,而是酒肉夥伴。
隻會濫用廉價的表揚,從不敢開展批評的領導,更是處世圓滑、怕得罪人的平庸、無能之輩。在這樣的人所主管的部門、單位,必然壞人橫行,歪風無阻,紀律鬆散,人心渙散,工作、生產走下坡路。
俗話說:“打是疼,罵是愛,不管不問要變壞。”雖然其原意是指如何教育孩子,但推而廣之,也說明了批評、監督、鞭策是一種關懷、愛護。任你有多少缺點、錯誤,與你無親無故、毫無感情的人,隻要不礙他的事,就隻會漠不關心、不管不問。隻有良師益友,才會抱著對你負責的態度,以直言相告。
批評是一種藝術,其出發點在於如何讓對方虛心接受批評,讓對方更加正確地行事,同時也使自己的人際關係更加和諧。就此我們總結了一些經驗。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種批評如果反複進行,就會失去作用。有的人在批評他人時,總以為自己占了理,批評個沒完沒了。其實這是很拙劣的批評方法。有經驗的人在批評他人時,總是適可而止。批評他人時,每次可隻提及一兩點,切勿“萬箭齊發”,讓人難以招架,否則大多會使對方難堪。批評的話不宜反反複複,一經點明,對方已經聽明白並表示考慮或有誠意接受,就不必再說下去了。如果隻圖“嘴巴痛快”,說個沒完,就可能得到相反的效果。
批評他人時,切忌用諷刺、挖苦的言辭,比如“就你了不起”、“你不就是……”等,因為這是一種輕視他人的態度,也是缺乏修養、沒有溝通風度的表現。有經驗的溝通者,在批評他人時,會采用各種技巧提出事實、講道理,循循善誘,但不會用諷刺挖苦的言詞和粗話等有辱對方人格的方式。
第10節讚美的方式
喜歡聽讚美似乎是人的一種天性。當來自社會、他人的讚美使其自尊心、榮譽感得到滿足時,人們便會情不自禁地感到愉悅和鼓舞,並對讚美者產生親切感。這時彼此的心理距離就會因讚美而縮短、靠近,自然也就為交際成功創造了必要的心理條件。
父母經常讚美孩子,家庭氣氛和睦、歡樂;領導經常讚美下級,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不斷被激發、被調動。讚美之於人心,如陽光之於萬物。在我們的生活中,人人需要讚美,人人喜歡讚美。這絕不是虛榮心的表現,而是渴求上進,尋求理解、支持與鼓勵的表現。愛聽讚美,出於人的自尊需要,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需要。經常聽到真誠的讚美,明白自身的價值獲得了社會的肯定,有助於增強自尊心、自信心。
特別是當交際雙方在認識上、立場上有分歧時,適當的讚美會發生神奇的力量。
它能鈍化矛盾,克服差異,促進理解,加速溝通。所以,善交際者每每運用讚美武器,為自己開路。讚美是謀求交際成功的潤滑劑。
有的人吝惜讚美,很難賞賜別人一句讚美的話。他們不懂得,多正麵引導,多表揚鼓勵,是思想教育工作的一條規律。予人以真誠的讚美,體現了對人的尊重、期望與信任,並有助於增進彼此間的了解和友誼,是協調人際關係的好方法。人人皆有可讚美之處,隻不過長處、優點有大有小、有多有少、有隱有顯罷了。隻要你細心,就隨時能發現別人身上可讚美的“閃光點”。即使缺點較多或長期處於消極狀態的人,隻要稍有改正缺點、要求上進的可喜苗頭,就應及時給予肯定、讚揚。但讚美也應注意以下兩點。
讚美要真誠自然。真誠的讚美有純潔的動機,它不是為了謀求從對方得到什麼才讚美。卡耐基說:“如果我們隻圖從別人那裏獲得什麼,那我們就無法給人一些真誠的讚美,那也就無法真誠地給別人一些快樂。”
讚美別人要得體。生活中,我們經常需要去稱讚他人。真誠的讚美,於人於己都有重要的意義。
對他人來說,他的優點和長處,因為你的讚美顯得更加有光彩,他本人也由於你的稱讚而更加自信,更加奮發。對於自己來說,你得體地稱讚他人,表明了你已被他人的優點和長處所吸引,並對所稱讚的事物充滿了向往。
一個經常讚美孩子的母親,可以創造一個充滿快樂的家庭;一個經常讚美學生的老師,一定會贏得全體學生對他無限的依賴;一個經常讚美下級的領導者,在下級的心目中,一定是最有威望的。但這種讚美必須保證:一不失實,二很具體,三能適可而止。
以此為基礎,才能發揮讚美的巨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