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提高說話水平要知道的修辭知識(2)(1 / 2)

第6節對照

魯迅在《戰士和蒼蠅》一文中這樣說過:“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這裏魯迅把“戰士”和“蒼蠅”拿來對照比較,尖銳地諷刺了那些誣蔑革命者的可恥奴才,堅決地支持了堅持革命的勇敢戰士。

把兩種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麵放在一起相互比較,通過比較可使事物的性質、狀態和特征等更加鮮明突出,並且鮮明地表現出說話人的立場和觀點。這就是對照。

戰國時期,有一次齊宣王召見顏斶。齊王對顏斶說:“斶,你過來!”

顏硒以同樣的語氣對齊王說:“王,你過來!”齊王很不高興。齊王左右的人指責顏斶說:“齊王是國君,你是國君的臣下,你這樣跟齊王說話成何體統?”

顏斶不慌不忙地說:“我到國君麵前是趨炎附勢;國君到我麵前是禮賢下士。與其讓我趨炎附勢,不如讓齊王禮賢下士。”齊王怒容滿麵,氣勢洶洶地質問:“到底是國王高貴還是士高貴?”

顏斶說:“士高貴,國王不高貴。從前秦國出兵攻打齊國,他們的軍隊路過士人柳下惠的墓地時,發布一道命令說:‘有到柳下惠墓地五十步範圍內打柴煮飯,割草喂馬的,死無赦!’後來與齊國軍隊交戰時,秦軍又發布一道命令:‘有能割下齊王腦袋的,封地萬戶侯,同時賞黃金萬兩!’從這兩道軍事命令就可以看出,一個活著的國君的腦袋,還比不上死掉了的士人墳堆上的一根柴草!”齊王張口結舌,無言以對。

顏斶用同樣的語氣呼“王,你過來”,這是需要一定的膽量和氣魄的。“趨炎附勢”與“禮賢下士”的對照,說明他胸有成竹,同時把說話的基點放在國王身上,即為國王考慮,重視士人,興國利民。可惜齊王仍不能體察其良苦用心,競還要提出國王與士相比誰高貴的問題。士人墓的柴草與活著的國王的腦袋的對比,造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有力地論證了他的觀點。

在生活中我們將兩種不同事物進行對比,通常是為了使好的顯得更好,壞的顯得更壞,大的顯得更大,小的顯得更小;將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麵進行對比,往往是為了把事物說得更透徹、更全麵、更鮮明。

7節引用

引用這種修辭方法用途十分廣泛,是指在語言交際中引用名言警句、熟語、典故等,來證明事物、闡述道理。運用這種修辭手法可以增強說服力和感染力,使語言表達言之有據、生動形象。

引用的方式有多種多樣,常用的有暗引、正引、反引和擷引。

1.暗引

暗引即暗示、引用。

2.正引

正引即用其原意原句。如教師節的晚會上,一名女學生在回答教育的作用時說:“一個受了不良教育的孩童,等於走失了方向。”(肯尼迪語)所以,“教育是廉價的國防。”(亞裏士多德語)“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它的果是甜的。”(約翰遜語)教育的根就是我的根。

這一段話引用了肯尼迪、亞裏士多德等著名人物的名言、警句,揭示了教育為本的深刻內涵,生動深刻,效果突出。

3.反引

反引即反其意而用之。

4.擷引

擷引是擷取原句中部分詞語而用之。

運用引用技巧時,要力求精當,多少適宜;所引用的內容必須對闡述問題確有價值,其內容既具有權威性、說服力,又不是老生常談。

運用引用應注意兩點:一是保持引文的完整性,切忌斷章取義;二是將引文與所要表達的意思融為一體,成為論說的有機組成部分,不能硬湊生拚,甚至“貼標簽”。

第8節排比

運用排比可使語意表達層次清晰、語勢強勁、節奏鮮明、語意暢達。這種修辭手法一般是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密切關聯、語氣一致的詞組或語句排列而成,用以表達同一範圍、同一性質的事物,以增強語勢,增強節奏感和旋律美,加強語言的力度。

馬丁·路德·金在1963年8月28日美國華盛頓黑人集會上發表了一場精彩的演說,其中有這樣幾段話。

一百年前,一位美國偉人簽署了《解放宣言》。現在我們站在他紀念像投下的影子裏。這重要的文獻為千千萬萬在非正義烈焰中煎熬的黑奴點起了一座偉大的希望燈塔。這文獻有如結束囚室中漫漫長夜的一束歡樂的曙光。

然而,一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卻不得不麵對黑人依然沒有自由這一可悲的事實;一百年後的今天,黑人的生活依然悲慘地套著種族隔離和歧視的枷鎖;一百年後的今天,在物質富裕的汪洋大海中,黑人依然生活在貧乏的孤島之上;一百年後的今天,黑人依然在美國社會的陰暗角落裏艱難掙紮,在自己的國土上受到放逐。所以,我們今天到這裏來,揭露這駭人聽聞的事實。

這就是我們的希望。這就是我們帶回南方的信念。懷著這個信念,我們能夠把絕望的大山鑿成希望的磐石;懷著這個信念,我們能夠將我國種族不和的喧囂變為一曲友愛的樂章;懷著這個信念,我們能夠一同工作,一同祈禱,一同奮鬥,一同入獄,一同為爭取自由而鬥爭,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終將得到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