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高說話水平要掌握的體態語言(2)(1 / 3)

早在兩千年前就有一位古羅馬的政治家、雄辯家說過:“一切心理活動都伴隨著指手畫腳等動作。手勢恰如人體的一種語言,這種語言甚至連最野蠻的人都能理解。”一位在華講學的心理學教授與一群聾啞兒童不期而遇,居然能用歐美流行的手勢語言同他們順利交流。事後,這位教授風趣地說:“用手勢語交流比不懂英文的人用手勢比劃更方便、更省事。”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在環球旅行時進行過一次有趣的調查。在一小時的談判中,芬蘭人做手勢1次,意大利人80次,法國人120次,墨西哥人180次。俄國人在表露自己的感情時較為矜持,如果說話時指手畫腳,會被看做缺乏教養。然而在西班牙和拉美一些國家,在說話時特別喜歡用手指點自己身體的某個部位。

生活中人們常常用手勢來增強口語的感情色彩。比如人在高興時常常會拍桌子、捶腿、摸胡子、揉眼睛;悲痛時捶胸脯;為難時會搓手;悔恨時自拍腦門;緊張時摸頭發;稱讚時豎起大拇指;蔑視、小看人時伸出小拇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在結束電視演講時,舉起右手握拳,伸出食指和中指構成“V”形,以象征英文“勝利”一詞的開頭字母,結果引起了全場歡呼。至今人們還常用它來表示祝願和信心。

在人們日常交談中,說話者手掌伸開手心朝上,表示他誠實、直率;如果他一邊說,一邊用手指指點點,那麼他可能相當自負;如果他一邊說話,一邊擺弄手指,或用手指彈桌子,表明他內心緊張;如果在談話中他用單手握拳,拳臂向上。好像在宣誓的樣子,這時你可得小心點,他雖然表麵上裝得老實,內心卻可能打著什麼主意。

6節握手的學問

握手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也是運用最廣泛的交往禮儀,同人見麵時的握手,分別時的握手,兩手一經接觸,所有的思想情感便滲透其中。

這看似簡單的常用的動作,因所要表達感情的微妙變化,背後也隱藏著深厚的學問。

首先,握手要注意起碼的禮節。握手一定要用右手握手,要緊握對方的手,時間一般以1—3秒為宜。當然,過緊地握手,或是隻用手指部分漫不經心地接觸對方的手都是不禮貌的。被介紹之後,最好不要立即主動伸手。年輕者、職務低者被介紹給年長者、職務高者時,應根據年長者、職務高者的反應行事,即當年長者、職務高者用點頭致意代替握手時,年輕者、職務低者也應隨之點頭致意。和年輕女性或異國女性握手,一般男士不要先伸手。握手時,年輕者對年長者、職務低者對職務高者都應稍稍欠身相握。有時為了表示特別尊敬,可用雙手迎握。

其次,握手要分清對象。男士與女士握手時,一般隻宜輕輕握女士手指部位。男士握手時應脫帽,切忌戴手套握手。握手時雙目應注視對方,微笑致意或問好,與多人同時握手時應順序進行,切忌交叉握手。同外賓握手,應該照顧到對方的風俗習慣,同時又要熱情、友好、大方、不卑不亢。為表示尊重對方,不要戴著手套和他人握手。

最後,握手要把握分寸。在任何情況下拒絕對方主動要求握手的舉動都是無禮的,但手上有水或不幹淨時,應謝絕握手,同時必須解釋並致歉。握手的力度要因人而異。初次見麵,彼此不大熟悉的人握手,不宜用力。如雙方是熟人,又是偶爾相見,可適當用力或延長相握時間。不管雙方生熟與否,都不宜用力過大。

握手的作用有很多,如表示友情、誠意、祝願、諒解、合作、期待、鼓勵、歡迎、告別、熱情、充滿信心、達成協議、消除誤會等。

第7節儀表,最好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