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也是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給你要拉攏的對象以一定的好處,能夠使對方動搖軍心的好處。當然這些好處應該是建立在不能損害自身利益的基礎上,而又對拉攏對象來說有強烈的吸引力。隻要他們肯為了這些好處而放棄原來的聯合,你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當談判強手用連橫擊弱的談判策略來對付弱小的時候,弱小勢力也可以采取一定的反擊措施。這些措施包括:第一,在具有高競爭性的談判場合裏,弱小勢力對強大對手的聯合要求、小恩小惠要保持懷疑的態度,分析其要求的動機和目的,不要輕易答應對方的要求,接受其恩惠。
第二,弱小勢力之間要結成牢固的同盟,要求同存異,切忌勾心鬥角、同床異夢。
無論強大的對手采取何種引誘、威脅、欺騙等手段,都要做到不為所動,不輕易脫離合縱聯盟,投靠敵手。這樣不僅會給其他的聯合者帶來損失,而且最終也會導致自己的損失。正如戰略家馬基雅弗利所說:“最危險的損失,就是和比本國實力強的國家聯合,來消滅比自己弱小的國家。待戰爭結束後,其結果隻能是被聯合一方的大國所吞食,此外不會得到任何利益。”馬基雅弗利對軍事理論的認識,對於談判者也同樣地適用。
第三,用合縱抗強的談判技巧和謀略去對付連橫擊弱的談判技巧和策略。
第2節合縱抗強法
在變幻莫測的談判桌上,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情況。就談判實力而言,有時自己力量強大,形勢主動,而對方弱不禁風,任人宰割;有時己方毫無優勢,處境被動,而對方卻又揮灑自如,遊刃有餘。如果所遇到的談判對手實力雄厚,有強大的後盾做支持,所有的優勢和有利條件都掌握在對方手中,如何應對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在諸多的辦法中,利用聯合的力量來對付強手,團結比較弱小的力量來擊敗談判勁敵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蘇秦先到燕國,勸說燕文侯與近在百裏的趙國聯合,以防千裏之外的強秦。在蘇秦的勸導下,雙方達成了共識。燕文候接受了蘇秦的建議,於是讚助蘇秦車馬錢財,到趙國去實施合縱抗強的策略,抑製秦國的侵略。
蘇秦來到趙國,同趙肅侯進行談判。他向趙肅侯指出,秦國不敢進攻趙國,是因為韓、魏兩國會襲擊其後方,如果秦國先打敗韓、魏,再舉兵攻趙,那麼趙國就難以抵抗了。蘇秦接著又向趙肅侯指出,六國之地五倍於秦國,六國之兵十倍於秦國,如果能夠聯合起來,同心協力,必定能夠打敗秦國。因此他希望趙王邀請韓、魏、齊、燕、楚等五國國君進行談判,共商六國聯合抗秦大業,這樣秦國就不敢對六國中的任何一國進攻了。聽了蘇秦的話,趙王大喜,對他大力嘉獎。然後,蘇秦又奉趙王之命,前往其他各國進行談判。
針對實力較強的楚國,蘇秦在談判中指出,楚國與秦國不可能共同存在,就像兩虎相爭不能並存的道理一樣。楚國強則秦國弱,秦國強則楚國弱。秦楚兩國注定要交鋒。既然如此,楚國應該召集其他小國,結成聯盟,共同抵抗強大的泰國。這樣一來,無論秦國多麼強大,也遠遠抵不過六國聯合的力量。
如果楚國與秦國交好,就要向秦國奉送土地和財富,如果同五國聯合,反而會得到五國的讚賞並且可以從中受益。權衡利弊之後,楚國當然應該同五國聯盟,共同抵抗秦國。
針對各個小國,蘇秦在談判中向他們指出,在強大的秦國麵前,各小國好比是風中殘燭,很容易就會被秦國滅掉,隻有大家聯合起來,把秦國當成共同的敵人,才能夠強大起來,保護自己不被秦國吞並。
在蘇秦的遊說和努力之下,合縱抗秦的策略終於有了最終結果。各國都紛紛答應聯合起來,共同抗秦,並且派出使節在洹水舉行合縱談判,最後達成協議,六國結成聯盟合縱抗秦,由蘇秦擔任合縱聯盟的盟長。至此,蘇秦的合縱抗強策略得到了成功,使以強大自豪的秦國不敢出函穀關一步進攻六國。
蘇秦的合縱策略之所以能夠成功,一方麵是其成功運用了合縱抗強的方法,另一方麵就是他準確把握住了六國的共同利益和處境。隻有這些共同的目的和利益才能把這些弱小的力量聯合起來。如果不采取聯合的方法,任何一個國家都抵抗不住秦國的強大攻勢,而一旦被秦國吞並的國家越來越多,剩餘的國家就越來越少。相對而言力量就越來越單薄,就更加難以抵抗秦國的進攻。隻有聯合起來,共同抵抗秦國的兵力,才能夠使得秦國不敢輕舉妄動,各國才能夠保住自己的一片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