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輕輕就感覺跟不上時代,這份無奈相信誰也不願意承受。那就騰出時間來好好學習,每天一點點,人生由此不同。
▲千萬不要忘了“充電”
某同學是20世紀70年代末期某省的高考狀元、名牌大學才子,畢業後回到家鄉先是到一家國企,後來下海經商失敗,為生活所迫,在家鄉擺起了修鞋攤。“名牌大學高才生當街修鞋"的消息經當地一家媒體披露,立即如一顆重磅炸彈,在當地引起軒然大波,大多數人都義憤填膺,埋怨當地人事部門的官僚作風造成了人才浪費。隻有少數的人認為他當街修鞋也沒有什麼大驚小怪,這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現象。
就事件的本身而言,其實並不值得大驚小怪。盡管他是名牌學府出來的,那隻能夠證明從前,現在早就今非昔比了。首先,他的知識已經嚴重老化了,他的工作和環境都決定了他已經無法觸摸到當今世界的脈搏。早年學的那點東西可能早就拋到九霄雲外去了,不懂電腦,不懂英語,不懂網絡,按照現在的標準,差不多是文盲了,所以徒有一張十多年前的名牌高校文憑有什麼實際用處?
現在有的大學生還一畢業即失業呢!其次,他經商也很盲目,沒有經過任何市場經濟機的洗禮,又一身書生意氣,不被淹死倒是奇跡。
在這個信息社會,知識爆炸,呈幾何級增長,科技發明眼花繚亂,生產和工作方式日新月異。在這樣一個高歌猛進的時代,願意的人跟著走,不願意的人推著走,推都推不走的人隻有被這個社會徹底淘汰,掃進路邊上的垃圾堆。
一個19歲的男孩,來自西部貧窮地區,僅僅是個高中畢業生。剛到北京的時候,由於學曆太低,連一個保安的工作都找不到,每天住在潮濕、陰暗的地下室裏,就在他哀歎蒼天不公,準備返回家鄉的小山村時,他的命運出現了轉機。
他在地鐵口賣報紙時,從一個顧客的口音中認出了一個老鄉,立即攀附上。老鄉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對他鄉偶遇故知非常高興,對小男孩的遭遇也非常同情,便來往起來,為他找了免費住處,小男孩都接受了。這位老鄉還留心為小孩找工作。不久,他一個哥們的文化經紀公司招聘模特經紀人,按照小男孩的條件,他連初試的資格都沒有,但看在哥們的麵子上,決定給他一個機會,於是一個朝不保夕的“報童”搖身一變成了“模特兒經紀人”,每天和這些以前連見都沒有見過的美女在一起工作。
小男孩在這些高學曆、閱曆豐富的文化人麵前自慚形穢,但他的收入由每月不足500元猛增到4000元,這可是他在老家一兩年也掙不到的,而他隻有19歲!可這時他居然心理不平衡起來,因為其他員工可以拿到他的兩三倍,所以他常常在老鄉麵前抱怨公司待他不公。
老鄉要男孩學會知足長樂,即使要掙更多的錢,也要腳踏實地,先充電,提高業務能力。可是小男孩認定了是別人整他,從來不鑽研業務,而總是要老鄉出麵給老板打招呼,安排給他更加重要的職位。有好多次,老鄉正在參加公司的重要會議也常常被他的電話“騷擾”,老鄉終於忍無可忍地拒絕了。過後,小男孩對老鄉也產生了怨恨,覺得他不夠意思,他覺得老鄉就應該無條件地幫忙,可是他根本就不想一想,沒有老鄉的幫助,他日曬雨淋的連500元都掙不到。他也沒有想一想,即使老鄉幫他爭取到了更好的位置,自己的能力夠不夠?會不會傷害到老鄉和老板的友誼呢?
不懂得及時充電而隻知道通過關係往上爬的人,最終隻能有一個下場“爬得越高,摔得越深”。再說,就算朋友願意幫助你,可是你不懂得充電,自己不去幫自己,最終隻能被淘汰。
再苦也要笑一笑:
要想擔當更重要的工作,就要有更高的知識儲備。要不然,別人想幫你都幫不上,真真正正是一坭扶不上牆的泥巴。
▲一技傍身底氣足
小許隻是個高中畢業,當年他是因最後一批“照顧員工子弟”的文件而分配到一家國有企業的。沒想到三年之後,這家國有企業因為經濟不景氣的大氣候影響而變得不景氣,除了一些財務和人事的工作人員繼續留守公司外,其他人員全部下崗回家。像小許這樣剛參加工作三年的年輕人,每個月隻能拿到兩二三百塊錢的生活費,這麼少的錢怎麼生活呢?現在做什麼不需要花錢呢?不過,小許仍然悠然自得,他拿著個人簡曆去人才中心登記,不出一個星期便被一家外資企業錄用為軟件開發員,不僅待遇是以前國有企業的幾倍,而且還有公費出國學習的好機會。
原來,小許在業餘時間自修取得了計算機本科學曆,而且還考取了係統分析員的證書,他憑著這一技之長輕鬆地找到了新的工作。而他的其他同事們,有一些年齡稍長的呆慣了國有企業,每天喝茶看報閑聊打發時間;有一些和小許年齡相仿的年輕人想著當年父母幫自己進了這家好企業,便安心享受這份好工作,而企業幾年前待遇好得令人眼紅,年底發獎金就是數萬元,有多少人都托關係走後門也要擠進他們單位,他們都養尊處優慣了,哪裏想到自己有一天會麵臨下崗?麵臨出去應聘求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