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幾點實踐
課程整合
作者:胡靜
對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進行積極的探討,分別從創設情境、激趣導入,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作品展示、師生評價三個教學環節進行研究。
信息技術是一門新興的學科,是一項麵向未來的現代化教育,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嚐試,不斷探索,不斷創新。作為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第一線的教師,筆者談一談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1 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有了學習興趣才能進入快樂的情感狀態,才有利於學生的智力活動。”所以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是推動人們去尋求知識、探索真理的一種精神力量。在信息技術的課堂上,筆者一般采用創設情境、激趣導入的方法,形式靈活多樣,如采用精美的課件導入,或請學生上台來演示,或者是教師即興表演,等等。
比如在講授“感受電子幻燈片”時,筆者首先展示《走進濟寧》的宣傳片,學生被人傑地靈、名人輩出的美麗濟寧所感染,都迫切地想知道這個宣傳片是用什麼軟件做出來的。學生的求知欲被極大地調動起來,為後麵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樣激趣導入,不僅激發了學生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感,而且提高了課堂效率。還可以用學生日常生活中生動的實例創設情境,啟發學生,引導學生去思考。又如在講“建立超鏈接”一課時,筆者巧妙地表演了一段啞劇《坐電梯》,通過這樣一個例子,讓學生理解到超鏈接也和在電梯裏選擇樓層一樣,使對抽象概念的理解簡單化、形象化。通過這種創設情境、激趣導入的方式,使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展開這節課的學習,收到理想的效果。
2 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新課程倡導新的學習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為主;而教師也更多地成為學習情境的創設者、組織者和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促進者”。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是學生的天性,而傳統的由教師單方麵灌輸知識的教學模式卻扼殺了學生的這一天性,限製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所以,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必須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激發學生創新的欲望。
指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在平時的教學中發現,有些內容教師講得越多學生越糊塗,講了一節課還不如讓學生自主探究10分鍾。因此,在信息技術課堂上,筆者本著精講多練的原則,指導學生自主探究信息技術知識。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一個個典型的“任務”驅動下展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由簡到繁、循序漸進地完成一係列“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隻對比較集中的問題進行重點講解,給學生以適當的點撥,從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識體係。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用計算機處理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在板報裏麵畫一些簡單的圖畫”一節時,筆者先給學生帶來三個好朋友——直線、方形、圓形,接著展示幾幅由這三個好朋友組成的圖形,引導學生去觀察、去思考。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學生躍躍欲試。最後,他們嚐試用三個好朋友畫出形態各異的圖形(如小火車、機器人、流氓兔等)。對於學生在製作圖形的過程中遇到的比較集中的問題,筆者重點進行講解。通過這種方法,筆者發現學生能夠自主探究、自主學習,充分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收到滿意的教學效果。又如,筆者在講解“往板報中插入圖片”一節時,首先讓學生自主探究插入圖片的方法;學生插入完圖片以後,發現圖片位置不合適,這時筆者重點講解圖片工具欄中“文字環繞”中的“四周型環繞”,他們迅速掌握了這一知識點。“那麼除了四周型環繞,還有這麼多種環繞方式,同學們想不想自己試試?”接下來繼續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活動。實踐證明:其餘的環繞方式不用教師講解,學生完全可以在探究中掌握。
在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筆者還注意到:由於個體差異,有的學生很小就接觸計算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相關知識和操作技能;而有的學生從未接觸過相關計算機知識,如果讓他們探究同樣的內容,肯定差別很大。筆者首先注重分層練習,就是按照學生認知能力和接受能力的不同,每一節課都設計出至少兩個以上難易不同的學習任務,供學生選擇練習。要注意的是,學習任務的設計應當是梯級式的,落差不要太大,隻要能體現差距就可以了。比如在講解“自製新年賀卡”這一節的內容時,當筆者以《新年好》為例講解完賀卡的製作步驟以後,給學生布置了兩個練習內容(兩者選擇其一):1)以《新年好》為例,製作一張新年賀卡;2)內容不限、形式不限,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作出一幅最令自己滿意的新年賀卡。基礎一般的學生通常選擇製作的是和教師類似的《新年好》賀卡,通過練習掌握了製作賀卡的基本步驟;而一些基礎好的學生,他們設計的新年賀卡主題豐富多彩,形式可謂多種多樣,有送給老師的,有送給同學的,還有送給家長的,他們綜合運用學到的畫圖知識,製作出一幅幅令人賞心悅目的新年賀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