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課堂的語言藝術
課程整合
作者:侯冰冰
信息技術教師上課時給人的印象都是踏踏實實、樸素無華,他們很少像語文教師那樣出口成章,也沒有音樂教師那樣富有感情。信息技術教師上課通常都僅僅把知識點講明白,並不注意運用過多的語言技巧。教育學家誇美紐斯說:“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裏可以湧出知識的溪流。”教師要學會運用語言技術來捕捉最佳的教學時機,從而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獲得高效的教學質量。筆者通過幾個課堂教學中的真實情景,來談談信息技術課堂上如何有效地運用語言藝術。
1 避免冗餘,力求分明
如果把一節課比成是一部電影,教師過多地考慮情節如何設置,就會忘了台詞的重要性。聽過一位信息技術教師的一節課,她的兩句口頭禪在課堂上重複了十來次:“好,下麵……”“懂了吧。”並且生怕學生聽不懂,一個知識點反複重複,拖泥帶水。如她一樣,不少信息技術教師不注意語言的藝術性,隨意性大,表達不準確,簡單重複的話很多;提出問題時,語言不夠精煉,或為了突顯自己的專業性,問的問題脫離學生實際,學生不能馬上明白,從而會走一些彎路,影響課堂效率。
馬卡連柯說:“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這句話是有道理的。為了在短暫的一節課中使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教師的語言要嚴謹。教師從備課時就要仔細,反複地推敲,將每一節常態課都當成公開課來對待,語言幹淨利索,能抓住重點,人如其言。一個說話吐字清楚、言簡意駭、條理分明的教師,不僅會在教學的路上走得更遠,也會給學生留下一個美好的印象。
2 放低姿勢,用幽默的語言拉近與學生的距離
教育學斯維特洛夫說過:“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能消除教學中師生的疲勞,改善氣氛,使課堂生動活潑,能在快樂中把教師與學生密切團結到一起。
今年在外校上一節公開課時,筆者和學生素未謀麵,擔心生疏的氣氛會影響上課效果。那節課講的是“Flash 形狀補間動畫”,做Flash的感覺就像導演拍攝電影,於是開課初,筆者設計了一個導演培訓班的情境。
學生進教室後,師生互相問好。然後筆者說:“剛才老師說同學們好,這也是本課最後一次稱呼你們為同學,從現在開始,你們就是一群小導演,而我就是一個中年女導演,我們將成立一個為期四十分鍾的短期導演培訓班,共同研究一下Flash電影拍攝的一種重要方法——形狀補間動畫。”當聽筆者到形容自己為中年女導演時,他們都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一下子就近了。於是那節課上,學生不再是教師的跟隨者,他們變成了課堂的主體,不再受控於教師被動地學習,而是自己做主,利用學會的知識,自己安排演員,編排劇情。聽課的教師普遍反應課堂互動性強,教學效果好。
麵對學生的錯誤,如果教師用亦莊亦諧的話語來批評他們,既可以緩解衝突,又可以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心悅誠服地接受批評,達到真正的教育目的。有一次上課的時候,一個男生明顯溜號了,看著窗外,筆者提問他一個問題,他居然答上來了。筆者說:“一心能兩用的人,原來我隻知道個黃蓉,現在發現原來身邊也有高人呀,佩服!”在笑聲中,他不好意思地收回了望向窗外的眼光。
學生的學習動力源於興趣,而幽默的教師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幽默是一門科學,是智慧和情感的體現,教師隻要多聽多看,開發幽默的素質,不要懼怕丟掉威嚴,有意識地培養自身和學生的幽默感,在教學過程中彼此配合默契,就會產生智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