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給力語文寫作教學
信息化教學
作者:陳炳澎
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也是一個被長期關注的焦點問題。近年來,隨著教育技術裝備水平的提高,各學校的信息技術條件明顯改善,大部分中小學教室都統一配備了多媒體等信息技術設備,這就為改進語文寫作教學提供了更為先進、便捷的手段。筆者在語文教學中對應用多媒體技術進行作文教學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現歸納如下。不妥之處,請同行斧正。
1 設計情境,培養寫作興趣
一提到寫作,很多學生有畏難情緒,甚至帶有某種恐懼。原因之一是學生對寫作沒有熱情,缺少興趣。《全日製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寫作興趣的培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隻要學生對寫作產生濃厚的興趣,自然就會不怕寫,進而想寫、樂寫、善寫。中學生正處於生理和心理的特殊階段,往往對直接刺激感官的事物感興趣。而多媒體技術能夠給中學生的情感提供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視聽覺效果,因為它能將聲、像、圖、文、情、境與看、思、說、寫、讀、評相結合,非常生動、形象、直觀地把風土人情、人物寫真、大千世界、名勝古跡等引入課堂,讓學生置身其中,其人、其景、其物仿佛觸手可及,學生的寫作欲望被強烈地喚起,寫作便成了學生主動求索而又輕鬆愉快的過程。
如要求學生寫自己喜歡的一種動物的作文,筆者先借助多媒體播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動物生活片段及叫聲,然後讓學生口頭介紹各種動物的外形、習性、神態,再讓學生自己聯想看到過的其他動物,並說明自己喜歡或者不喜歡這種動物的理由。學生一下子被帶入多媒體課所呈現的情境中,興趣濃厚,思維活躍,非常快樂地與全班同學分享自己喜歡的動物。在教師的點撥和引導下,大部分學生寫出了題目新穎、描寫生動的記敘文,或者內容相當豐富、富有哲理的詩歌、寓言等文章。
筆者在要求學生寫家鄉美景的作文時,首先要求學生自己去收集、整理淮安的美景圖片、視頻等,或者自己去發現、挖掘,並拍攝、錄製,然後由教師統一整理並應用多媒體配上音樂在課堂上播放。當淮安的我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標誌、風光秀麗的缽池山公園、煙波浩淼的洪澤湖風光、流光溢彩的淮海路夜景等美景通過多媒體一一呈現在眼前時,學生無一不被感染,無一不陶醉,表現美的欲望油然而生,情動而辭發,不吐不快。此時,學生的智力活動也達到最佳狀態,寫作興趣濃厚,寫作情緒極高,“作文難,一到作文心就煩”的情況已經蕩然無存。
2 展示細節,培養觀察能力
不知道從何下手,無話可說,是大多數怕寫作文學生的普遍感受。而不注意觀察生活是主要原因之一。觀察能力是學生取得知識、認識世界的基礎,是寫好作文的前提。作文和生活緊密相聯,作文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要想寫好作文,必須要學會觀察,必須細致地觀察生活。因而現行新課標指出,要使學生養成觀察分析周圍事物、收集積累語言材料、勤動筆多修改的習慣。但因多種因素的影響,學生的觀察往往受到一定的限製,比如學習緊張、生活視野狹窄等。即使偶有機會觀察,部分學生也往往不知道應該看些什麼,怎麼看。麵對一個作文題時,他們自然就無話可說。利用多媒體的交互功能和超文本結構,可以較為高效地引導學生進行細致的觀察,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由個別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並逐步把握觀察方法,提升觀察興趣,提高觀察準確性和效率,培養觀察能力。
比如淮安紅椒是源自淮安市清浦的特產,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應用多媒體就能非常方便地展示紅椒的整個生長過程,非常方便地展示它的結構及各部分的細節,引導學生觀察不同時期的生長特點,引導學生按照枝、葉、花、果的總分順序進行觀察。然後,再用多媒體展示其他品種的辣椒,讓學生進行觀察、比較。這樣的觀察是學生終身難忘的。再比如日常生活中,動物的運動速度很快,學生觀察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多媒體的慢放功能為學生的觀察提供了方便。即可以應用多媒體分解動物的每一個動作步驟,學生觀察起來就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