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實現信息技術條件下數學問題生活化形象化(1 / 2)

實現信息技術條件下數學問題生活化形象化

信息化教學

作者:李素琴

計算機迅猛發展的時代,小學數學教學借助計算機將數學問題以文字、圖形等不同形態的信息展示,比傳統的教學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運用信息技術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充分地還原和揭示知識的內在聯係,豐富教學內容,拓寬學生視野,讓小學數學更貼近生活,使“數學問題生活化、形象化”。提倡信息技術與數學的整合是數學學科發展不可缺少的教學方式,更高效地完成教學,為數學教學插上翅膀。

1 現代信息技術為數學教學插上翅膀

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新課標提出數學要貼近生活、數學問題生活化。信息技術可以使數學更具生活化,更鮮活地呈現在學生的實際生活中,也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更容易掌握有一定生活基礎的數學知識,便於學生理解。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可以讓小學數學課堂更具實效性,使教材“活”起來,讓學生認識生活中含有豐富的數學知識。

如教學“速度×時間=路程”時,對於路程、速度、時間的相互關係(s=vt,v=s÷t,t=s÷v),可以引進小學生運動會的場景,把運動會上學生100米接力用幻燈片播放出來,讓學生看到自己或是身邊的人的接力情況,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探索的積極性,從而引進“速度×時間=路程”。這樣引進生活經驗和數學之間的聯係,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特點,將信息技術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中,改變傳統數學教學觀念,使小學數學更加貼近時代、貼近生活。

展示知識形成,引發學生的有效思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不僅要教給學生數學知識,而且要揭示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現代信息技術充分引進各種信息資源,更加鮮明地揭示小學數學知識的發現和形成過程,從而引導學生構建思維形成過程,教會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主動構建知識框架,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優化數學教學課堂形象,生動、具體,調動學生獨立思維,培養學生積極主動求知的欲望。

如進行“正方形C周長、S麵積、a邊長”概念和算法時,教師可以把課堂通過多媒體展示給學生,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學習環境,看到自己學習的狀態;再把書桌、椅子、書本、橡皮等用電腦一一抽取出來,讓學生發現他們的相同和不同處,從而引進正方形和邊長的概念。由於是學生學習的場所,他們會重新審視自己身邊的每一樣事物,分析它們自身的特點,尋找其與所學和未知的領域。通過動畫讓學生感知其四邊拉伸接近一條直線,從而學生推導出周長和麵積的公式,這樣更加有效地突破學生學習的難點,提高教學的質量。

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小學數學思維訓練的有效性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了解學生的思維,把握學生思維導向,提高學生思維的有效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的難點給予適當的點撥,使學生少走彎路,促進小學數學思維訓練的有效性。如:“一個數,如果隻有1和它本身兩個約數,這樣的數叫做質數(或素數),100以內的質數有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一個數,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還有別的約數,這樣的數叫做合數,例如4、6、8、9、12都是合數。1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自然數除了1外,不是質數就是合數。如果把自然數按其約數的個數的不同分類,可分為質數、合數和1。”教師要充分把握學生的思維,運用計算機在學生思維轉折處進行適當的點撥,從而提高學生思維訓練的有效性,使學生更容易掌握數學中真正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