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技巧
信息化教學
作者:車靜波
曆史教學是枯燥乏味的,要改變這一現狀,就需要曆史教師整合傳統教學方法和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完成教學任務。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中小學生的身心發育特點之一。針對初中曆史課比較枯燥和乏味的現狀,教師必須要探尋一條和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相通的途徑,激發學生去思考,去探索曆史,在思考和探索中逐漸形成強烈的興趣,最終完成教育教學目標。
1 幻燈片推動教學語言風格的轉變
學生不願聽課,學習動力不足,與教師授課語言的運用有直接的關係。平鋪直敘和“滿堂灌式”的語言,不能激起學生興趣的浪花,所以筆者在課堂教學的語言表達方式上進行摸索,借鑒語文教學一些特點,如采用正敘、倒敘、插敘的表現方法,並結合現代多媒體技術手段,使曆史課變得生動,課堂氣氛更活躍。再加上教師生動、幽默、通俗易懂、富有啟發性與邏輯性的語言,學生得到感官享受的同時,學習的愉快感不斷增強,在快樂中獲取知識。
例如,在學習鄭成功收複台灣時,展示鄭成功和台灣相關的幻燈片,介紹鄭成功艦隊離開港口赴台時,天不作美,在澎湖遇上暴風驟雨,出師不利;而艦隊到達鹿兒門外,卻天助我也,因為船隊趕在大潮時,出其不意地通過鹿兒門登陸。可以這樣告訴學生:鄭成功為什麼能成功,因為他的名字是成功。“天不作美”“天助我也”“成功”幾個詞的運用,再加上幻燈片的使用,就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2 多媒體在教學組織形式方麵的應用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主導,所以必須讓學生動起來、活起來。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采取討論、課本劇、互動遊戲、知識競賽以及其他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等各種組織形式,使學生真正參與其中,有利於發展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其實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生的“知、情、意、行”不斷生成和提高的過程。隻要在教育教學理念上,教師和學生多一些師生互動概念,再加上曆史本身豐富的素材,那麼曆史課堂必會愈來愈精彩,從而顯現出特有的教育意義。
比如在學習澶淵之盟這一內容時,對這一問題的評價是難點,筆者讓學生分成正反兩方進行辯論,學生都踴躍發言。通過辯論,學生認識到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忍讓也有益處。再播放《百家講壇》節目《兩宋與少數民族的關係》的相關片段,這樣既鞏固了學生的曆史知識,又增強了分析問題的能力。
演課本劇是鍛煉學生能力的一種主要形式,也是當時曆史情況下發生的曆史事實的情景再現。如在學習“戊戌變法”時,為了進一步加強課堂效果,筆者組織了觀看電影《戊戌變法》。為了讓學生理解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組織學生模擬還原了當時的曆史情景,有的學生演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有的學生演劊子手,有的學生演慈禧太後派的監斬官。劇中譚嗣同大聲朗誦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這句詩,劊子手一刀斬了他,而監斬官則聲嘶力竭地大叫:“誰敢違背老佛爺天威,就會和譚嗣同這樣的維新派分子一樣的下場!”學生在饒有興趣地觀看影片和課本劇的過程中,既掌握了革命的艱難,也知道了以慈禧太後為首的頑固派的力量大大超過了維新派的力量,所以變法不可能成功。
有個學生在講“誰是最可愛的人”時,說到看影片中誌願軍英雄邱少雲嚴守潛伏紀律壯烈犧牲,黃繼光英勇堵搶眼,眼淚奪眶而出,身心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英雄主義教育和國際主義教育,情感得到了陶冶。
“學史明智,以史為鑒”,通過討論學習曆史,可以讓學生認識人類的偉大,尤其是可以從中借鑒經驗教訓,真正去領略它對今天現實生活所產生的影響及指導意義。可以從學生身邊的“一草一木”入手,結合影視節目中報道世界能源逐步減少的現狀,告訴學生每天都生活在能源緊張的危機中。可舉例講孟子的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這一觀點,問學生現在隨著石油、天然氣、煤炭的大量開采,給環境和人類生存帶來的巨大的社會影響和國際問題,該怎樣做呢?經過啟發,學生認為要保護和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才能使人類生活的曆史更加長久與美好。
3 信息化能深入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
曆史課的嚴謹性、嚴肅性是學生不願學習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提高學習的興趣就是教師努力的方向。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注重情趣教學,可以在課堂上展示錄音、錄像、幻燈片等輔助技術手段來提高學生學習曆史的興趣,這樣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於是,筆者把一些與課文內容有關的片段加進課堂教學中。如學習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幻燈片播放他兒子的一首詩:“種瓜南山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二摘使瓜稀,三摘猶自可,摘盡抱蔓歸。”大意是說武則天心狠手辣,把幾個兒子像摘瓜一樣,廢立、囚禁。但是她統治時任用賢臣,整頓吏治,社會經濟仍然繼續向前發展。這一對比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沉浸在飽滿的學習狀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