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深化美育和德育,促進全麵發展
音樂是一門藝術性學科,但同時也具有思想性。學習音樂,對促進學生全麵發展具有積極的幫助。因此,在音樂教學中不僅要進行音樂知識的傳授,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力和音樂表現力,同時要挖掘音樂中的德育元素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和思想教育,促進學生全麵發展。例如,在學習唱歌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將音樂中所描繪的意境形象逼真地展現出來,讓學生身處迷人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活動場景中,具有豐富的美育因素。所以,教師要積極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深化美育和德育,促進學生全麵發展。具體有以下兩個功能。
1)具有教育的功能。歌詞是描繪意境和傳遞情感的載體,歌曲中表現的內容多數需要歌詞來展現,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融入和整合,可以將教學內容形象生動地展現出來,增進學生對人物行為和思想情感的理解。
2)具有感染功能。多媒體可以再現內容情境,給學生帶來身臨其境的感受,引發情感的共鳴。
6 引導學生創新,發展學生思維
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隻是音樂學習的基礎,而審美能力、創造美的能力才是教學追求的目標。但很多教師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而是緊抓教材,忽視學生思維過程中形象思維和主體性的個性化特點,限製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導致學生創造美的潛能得不到激發。多媒體的應用可以輕鬆營造一個具有啟發能力的音樂情境,在這個情境中學生可以進行獨立或者交流式的音樂學習,使得學生的自由度和主體優勢可以充分發揮出來,體現學生的聰明才智和個性潛能,促進學生想象美和欣賞美的能力的提高,讓學生去體驗、去感受、去表現音樂,發展學生的創造美。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發展求異思維,培養和提高他們的注意力與合作意識,可以先讓他們聽音樂,然後讓他們用指定音符進行節奏創編,並用打擊樂器進行節奏選擇,為音樂進行伴奏。音樂播放完畢後,用鼠標把預存的四個音符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來,再要求學生根據剛才所聽音樂用這四個音符的組合進行節奏的創編。在備課時,教師要把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預存入電腦,這樣在課上就可以結合學生的創作,展示與之相對應的節奏。等學生創作出所有情況後,再用大屏幕完整地展示各種情況。最後讓學生依據打擊樂器本身的特點,從所列情況中找到對應節奏對音樂進行伴奏。由於各種情況一目了然,學生就能快速做出選擇。這個環節如果單靠教師的手動演示,學生理解起來相對困難,效果會很差;而如果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演示,則能省時省力,而且課件製作一次即可多次使用,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總之,在小學音樂教學中,一定要挖掘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更好地為音樂教學服務。但同時也要拿捏好這個度,認識到多媒體教學的兩麵性,將學生發展放在第一位,從學生實際需求和認知能力出發,讓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學習中來。
參考文獻
[1]謝劍芬.談多媒體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2(3):25-27.
[2]沙豔萍.多媒體技術在小學音樂課堂的運用[J].學周刊,2012(9):33-35.
[3]張唯.多媒體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閱讀:教育,2012(3):98-100.
[4]張英梅.小學音樂教學中幾個問題的思考[J].當代教育科學,2011(10):5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