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實驗教學中學生觀察力的培養及儀器管理探索
實驗教學
作者:崔建峰
培養學生具有全麵、正確、深刻的了解事物本質的觀察能力是生物實驗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科學有效的儀器管理是生物實驗教學的重要保證。從教學實踐出發,闡述生物實驗教學中關於學生觀察力培養及實驗室管理的一些認識與實踐。
1 生物實驗教學中學生觀察力的培養
觀察能力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探索世界的一種基本能力,表現在生物學科上就是要善於觀察生命物體和生命現象的細微變化和本質特征,並能從中有所發現。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關鍵是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觀察程序和方法。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以下幾種有效的方法。
整體觀察 整體觀察,就是教師指導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全麵觀察實驗的各個環節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對事物的特征及其發展和變化有整體的把握。例如,在觀察根毛和根尖的結構時,先用肉眼觀察根的形態,掌握直根係、須根係、主根和側根的形態特征,然後用放大鏡、顯微鏡等觀察根毛的位置及根尖的結構,認識和掌握根冠、生長點、伸長區及根毛區的細胞結構特點,從而達到對根毛和根尖有整體了解。
局部觀察 局部觀察要求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抓住事物最本質的屬性,分析它們之間的細微差異,從而發現事物各個側麵的特點。例如,在指導學生進行桃花和水稻花這兩種類型花的解剖時,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桃花子房基部的突起結構和桃花的蜜腺,弄清花蜜產生的原因,而觀察水稻花結構時卻沒有這種蜜腺結構。這種局部觀察,有利於學生清楚了解各種生命物體之間的結構差異。
對比觀察 對比觀察就是將不同的事物通過比較進行觀察,找出相似點和不同點。例如,在觀察單子葉植物與雙子葉植物形態、結構時,指導學生重點觀察兩種植物之間的顯著區別:一是葉脈的結構——平行脈與網順;二是莖的結構——有無形成層;三是種子胚的結構——一片子葉與兩片子葉。這樣通過對比觀察,學生對各科、種的生物特征就容易掌握。
重複觀察 重複觀察就是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麵對實驗過程和現象進行多次觀察,反複分析和研究。為了保證觀察結果的可靠性,要指導學生進行多次觀察,以保證實驗的嚴肅性和科學性。如脊髓的反射實驗,實驗目的是驗證脊髓具有反射的功能,實驗效果的好壞取決於腦的切除是否幹淨。因此,在實驗中必須讓學生進行重複觀察,來確定腦是否除淨,隻有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實驗效果,達到實驗目的。實踐證明,隻有指導學生進行反複的觀察,才能正確認識事物的本質屬性,既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學習內容,又能培養學生嚴肅認真的學習精神。
創設觀察的問題情境 創設問題情境,可以誘發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欲望,保持學生觀察的興趣。例如,在組織學生觀察花的形態和解剖花的結構實驗中,筆者首先要求學生觀察水稻花與桃花的形態,然後向學生提出問題:為什麼桃花盛開的時候會招引許多蜜蜂前來傳粉?為什麼水稻花盛開的時候卻很少見到蜜蜂及其他昆蟲前來傳粉?這樣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既能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又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
利用各種教學輔助手段 新課程強調興趣教學,要求創設愉快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主體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因此,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輔助手段,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利用掛圖、標本、模型、實物等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的大腦保持興奮狀態,把注意力集中在觀察上,從而提高觀察效率。二是發揮信息技術的重要作用。由於受條件的限製,不少生物體內的微觀變化,用肉眼或普通的實驗,是不能觀察到的,而借助多媒體的輔助,則能直觀形象地展示出來,使實驗過程一目了然。
例如,綠色開花植物的傳粉受精過程,學生無法直接觀察,而利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地演示整個過程,就變得非常清晰,學生很容易觀察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