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因人而異,引發他人心中的渴望(2 / 3)

每人都有兩條路線可選,一條是個人專用線,另一條是兩人共同的單行道,但道近路窄,一次隻能通行一輛車,因此使用這條近而窄的道路隻有一種辦法:雙方合作交替使用。研究的設計者明確告訴受試者,即使交替使用單行道,也必須要有一點等待時間,但走單行道遠比啟用個人專線經濟、有效。實驗最後以受試者從起點至終點的運營速度記分,分數越高越好。

實驗的結果表明,雙方都不願意合作,狹路相逢、僵持不下的情況時有發生,雖然在實驗中也會偶有合作,但大多數都是競爭的結果。

當研究者要求受試者闡明寧可投入競爭也不願選擇合作的理由時,大多數受試表示自己希望戰勝其他競爭者,他們並不重視自己在實驗中的得分多少,即使得分少也寧可去競爭,勝過他人,實現自我價值。這一實驗證實了人們心理上傾向競爭的論斷。

研究還表明個體之間的競爭與群體之間的競爭有很大區別。在群體競爭的條件下,群體內成員的工作是相互支持的,共同活動的目的指向性很強,彼此交流及時,相互理解和友好,提高單位時間內的效率。在個人競爭的條件下,多數人隻關心自己的工作,相互不夠支持。

既然競爭意識能夠激發他人的進攻意識,從而超額完成任務。那麼我們如何使用呢?

第一,建立良好的競爭環境。在組織內部,如果能夠創造良好的競爭環境,就能激發大家的競爭意識,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研究人員曾經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設計了一個“競爭房間”,並安排一個工作小組的人員在這個房間內一起工作了幾個月。結果發現,在這種具有競爭氣氛的辦公室內工作的人員,比平時他們在傳統的辦公室內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很多。另外,密歇根大學的研究人員還對6組幾乎沒有在“競爭房間”工作過的軟件開發人員進行了測試。他們利用軟件開發業通常采用的考核方法,對員工的勞動生產率進行評價,然後,將評價後的效率數據與在“競爭房間”內工作的員工的工作效率數據進行對比。結果表明,後者的工作效率是前者的兩倍多。

之後,密歇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又做了11次後續試驗,得到的結果幾乎一樣,有的甚至把工作效率提高到4倍!

有位企業總裁在工作中發現,下屬的一家鋼鐵廠產量遠遠落後於其他工廠。同樣的設備,同樣的資源,為什麼會產生這麼大的差別?他便親自前往鋼鐵廠,希望查明原因。該鋼鐵廠的廠長對他說:“我幾乎想盡了所有的辦法,不斷地提高獎金,工人們卻似乎無動於衷,總像頭驢子似的打一鞭子動一下。積極性就是上不來。”

總裁在廠裏巡視了一天。到了白班工人要下班的時候,問他們白天總共煉了幾噸鋼,領班告訴他有6噸,他就要了一支粉筆,在車間的水泥地上寫了一個很大的“6”,沒做解釋便離開了。

晚班工人來上班,看到地上鬥大的“6”字,他們很好奇這數字是什麼意思,白班工人告訴他們:“今天總裁來突擊檢查,這是他記錄下的我們今天的產量。”第二天一早,總裁再度來到車間,發現他昨天寫下的那個“6”已經被晚班工人改為“7”了。而早班工人看到地上的“7”,就鉚足了勁工作,在一天之內煉成了10噸鋼,驕傲地在地板上寫下新的數字。

從此以後,打破昨天的數字,刷新對方的記錄,成了工人們每天奮鬥的目標,這座鋼鐵廠的產量直線上升,不久便雄踞全公司所有鋼鐵廠之冠。

第二,表揚某人的競爭對手,使其奮起直追。

說到競爭對手,也許人們都會想到一同參加某項比賽的人。其實,競爭對手是無處不在的:從小一起長大的玩伴、年齡相差不大的兄弟姊妹、同班同學、親戚、同事、比賽場上的對手……我們都可以看成自己的競爭對手。因為,他們與我們有可比之處。

不知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會,你的領導當著你的麵表揚你的競爭對手在某方麵的能力時,你是不是認為這是暗示自己在這方麵比較弱?如果有這樣的體會,接下來你是不是不自覺地拿自己與對方比較?如果感覺自己確實不如對方,那麼在今後的工作中,你肯定會刻意加強這方麵的能力,以求提高自己、超越對方。

正是出於對這種心理的把握,不少領導就以讚賞競爭對手的方式去刺激下屬,提高下屬的工作能力,提高團隊的效率。值得注意的是,在表揚某人的競爭對手時,稱讚的重點必須是那個人所關心的。

言傳不如身教

有一個公益廣告是這樣的:一個小男孩看到媽媽給姥姥洗腳,於是,小小年紀的他也去為媽媽端了一盆水,說要給媽媽洗腳。

一個人習慣了在每天工作之前先到酒館喝酒。在一個下雪的早晨,他吻別了妻子和孩子,又徑自向酒館走去,他感覺有人跟在後麵,當他轉過身,發現他的孩子正踩著他留在雪地上的腳印並且幸福地喊著:

“爸爸,你看,我正踩著你的腳印!”孩子的話使他為之一愣,從此再也不去酒館。

有一個宰相的妻子非常重視兒子的前途,每天不辭勞苦地勸告兒子要努力讀書,要有禮貌、講信用、忠於國君等。而宰相卻是早上離開家去上朝,晚上回來就看書。愛兒心切的夫人終於忍不住說:“你別隻顧你的公事和看書本,你也該好好地管教管教你的兒子啊!”這宰相眼不離書地說:“我時時刻刻都在教育兒子啊!”

以上三個例子都說明了同一個問題——言傳不如身教。相比絮絮叨叨的言傳,不言不語的身教更能影響人、打動人。

為什麼身教勝於言傳?原因在於人們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模仿他人的行為。

行為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在日常生活中,對他人的行為人們慣於效仿,或觀察別人的反應後再作出相同的反應。比如,一位老師在授課時,要求學生跟著他把左手舉起來,在自己的頭頂上劃圓圈,速度由慢到快。在做的時候,老師突然把自己的雙手放在了額頭上,大家也跟著把手放在了額頭上,而很少有人把手放在下巴處。

行為心理學家還發現,下屬或者年幼的子女更加習慣於效仿,他們總是在觀察領導或父母的行為,並且不分好壞地加以模仿。

在心理學家看來,效仿能夠對人的行為產生三種效果:第一,觀察和學習的效果。換句話說就是,從被模仿者的行為中學習新的行為。比如,某位家長喜歡蹺著二郎腿,他的孩子也喜歡。通常情況下,這種效果比直接學習更有效。

第二,抑製自己的行動或促進正在抑製的行動的效果。著名心理學家基德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把受試者分成三組,然後讓他們觀看一個人百般虐待芭比娃娃的短片,並對第一組受試者說這種行為太殘酷了,對第二組受試者說這樣的做法不可取,對第三組受試者沒有任何交代。實驗結果表明,心理學家對不同的受試者的態度,對他們後麵的行動產生了不同的影響。第三組因為沒被告誡,所以他們的攻擊性比較大;第一組被告誡這種行為太殘酷,所以他們在後麵的實驗中降低了攻擊強度,第二組直接被告知這種行為不可取,所以他們的攻擊性最低。

第三,促進反應的效果。相信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景:一群人圍著電視看球賽,你剛好路過,就情不自禁地停下來跟著一起看。

身教重於言傳,言傳輕於身教。一般來說,人家不僅會聽你說什麼,更注重看你幹什麼。所以我們要以身作則,凡事嚴格要求自己,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別人都會看在心裏,記在心裏,並且學在行動上。你千萬不要以為說幾句漂亮話、幾句大話就可以糊弄人,人家就買你的賬。人家注重的是你到底會不會做,到底做得怎麼樣,言行是不是一致,若你做的與說的是統一的,人家就會信服你,你的威信就會倍增。說一千道一萬,不如實實在在做一件。南方李錦記的領導便是如此。

南方李錦記有一個捐款製度,在公司很多地方設有透明的捐款箱。

遲到、早退或者開會期間接打電話的人,無論是員工還是領導都必須捐款——李錦記稱之為捐款而不是罰款。且有一個明確的規定:普通員工10元,總監以上100元,總經理和董事長200元。南方李錦記的會場總會見到自覺站起來捐款的人,從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會議文化。需要說明的是,這些捐款全部用於資助南方李錦記在全國設立的十幾座希望學校。所以,大家都非常樂於接受。有一次在北京開會,老總路上遇到大塞車,雖然塞車是客觀原因,但李錦記一到會場就先找捐款箱,拿出200元放進去。

這就是身為領導應該起的模範作用——絕不給自己任何借口。在一個組織裏,領導當然是眾人的榜樣,你的言行舉止都看在眾人的眼裏,如果想讓下屬遵守規章製度,與其在大會小會上三令五申,不如自己嚴格按照規章辦事;如果想讓下屬吃苦耐勞,與其大力宣揚吃苦耐勞是一種美德,不如你首先表現出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可見管理層必須以身作則,身先士卒。

正如史玉柱所說:“有一次柳傳誌跟我談,他說他們公司規定,開會的時候遲到是要罰站的,遲到多長時間,就罰站多長時間。有一次,本來約定8點開會,結果突然市領導找他談話,等回來開會就遲到了。

按一般情理來說,柳(傳誌)是為了聯想很重要的事才來晚了,本來可以不罰站,但柳傳誌仍然堅持罰站,直到時間到了,他才坐下。”

父母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也是如此。孩子還小,很多話可能還聽不懂,如果父母隻是對他講道理,他可能會記下,卻未必能理解,更未必知道該怎麼做。父母期望孩子成什麼樣,最好的辦法是從自身做起,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孩子也最善於模仿,他看到大人的舉動對他是一種鼓勵和刺激,他有照著做的欲望。比如,你想讓孩子喜歡讀書,不必反複申明讀書的好處,隻需在孩子麵前多多讀書;想讓孩子擁有孝心,不必大講特講中國的傳統美德,隻需在孩子麵前孝敬你自己的父母……

在推銷方麵,“身教”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有一次,李嘉誠去推銷一種塑料灑水器,一連走了好多家都無人問津。一上午很快過去了,一點收獲都沒有,如果下午還沒有進展,他無法向老板交代。盡管推銷做得很不順利,他還是給自己打氣,精神抖擻地走進了一座辦公樓。他看到樓道上灰塵很多,突然靈機一動,沒有直接去推銷產品,而是去洗手間,往灑水器裏裝滿了水,將水灑在樓道裏。非常神奇,經他這麼一灑,原來很髒的樓道,一下子變得幹淨起來。這一舉動立即引起了辦公樓主管的興趣,一下午他就賣掉了10多台灑水器。

李嘉誠的這次推銷為什麼這麼成功呢?原因在於:他把握了一個推銷的訣竅,要讓客戶動心,就必須把握客戶的心理——聽別人說好,不如看到怎樣好;看到怎樣好,不如使用起來好。總是說自己的產品好,哪能比得上親自示範,讓大家看到使用後的效果呢?

簡單一句話有時勝過囉嗦一大串

一個男孩,從小就很貪玩,成績一塌糊塗,好不容易考上高中,離開父母,更變本加厲了,時常玩得徹夜不歸。老師為此多次與他的父母交談。他的母親也經常苦口婆心地勸告他,希望他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可絲毫沒有改變他貪玩的毛病。

多次規勸無效之後,母親親自來到學校,對他說:“如果你再這樣,我隻好請求學校讓你休學。”聽了母親的警告,這個男孩收斂了些。

但是,時間還沒有過去一個月,男孩就把母親的警告忘得一幹二淨。

又一次,男孩沒有回寢室。老師把這件事情告訴了他的父母。不過這次他的母親沒有像以前那樣進行苦口婆心的勸告,隻對他說了一句話:“你太令我失望了!”之後,便一言不發,不再理他。雖然母親的話隻有7個字,但從此以後,他再也沒有徹夜不歸寢室的現象了。

也許你不相信這樣的結局。但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事情真的到處都是。

當孩子不用功學習考試沒考好時,父母在批評過之後,總覺得批評得不夠,不足以使孩子改正錯誤,於是在飯桌上、電視前、親戚朋友麵前等不同的場合重複地批評,這樣就有了屢教不改的孩子和不近人情的父母。

一位班主任為了規勸一名上課喜歡睡覺的學生,不惜口舌,可就是“對牛彈琴”,毫無用處。後來這位學生跟隨他的父親來到一座新的城市,遇到了一位新班主任。對這位學生,新班主任沒有進行苦口婆心的規勸,隻說了一句話:“我相信你一定行!”結果,這位學生上課真的不睡覺了。

當妻子不喜歡丈夫某些不好的生活習慣時,尤其是諸如愛喝酒、不講衛生這些看起來無關緊要卻難以忍受的小問題,沒有選擇“好好談談”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是直接劈頭蓋臉地批評;而當妻子發現丈夫沒有完全改掉壞習慣時,往往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批評,於是就出現了頑固不化的丈夫和喋喋不休的妻子。

孩子的奶奶總是在他耳邊說個不停,她的話,孩子總不放在心上。

孩子的爺爺從不嘮嘮叨叨,孩子卻對他言聽計從。

許多時候,你跟朋友三令五申的事情,他往往做不到或者做不好。

你唾沫橫飛地跟他反複強調的意見,看他的表現,似乎是充耳不聞。

這似乎和那句俗語“話說三遍無人聽”如出一轍。沒完沒了的說服,往往讓人反感,讓對方口是心非。相反,言簡意賅的批評能避免激發被批評者的反感情緒,使其更樂於接受!

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被稱作“超限效應”。所謂“超限效應”,就是指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的一種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

“超限效應”提醒我們:在和他人溝通的過程中,言簡意賅往往比喋喋不休更有說服力。因為人的心理對任何情緒都有一個承受的極限,而簡短的話語不會超越這個極限,也不致讓對方心煩,反而令其深思,經久難忘。而喋喋不休會讓對方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到最後反感討厭,非但沒有效果,對方反而可能被“逼急”了,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前麵提及的那位孩子的母親慢慢懂得了人的心理,她知道以往對兒子的勸告已經讓他麻木不仁。於是,在警告無效的情況下,她反其道而行之,用一句言簡意賅的話代替了以往的囉唆一大串。

這個孩子原本以為,老師把事情告訴母親後,她肯定要嘮叨一頓,卻沒有想到隻有一句話。他震驚,震驚之餘又有感激。母親沒有像以往那樣教導他,他不習慣了,開始反思:我是不是真的讓母親失望了?他把自己的行為前前後後想了一遍,終於發現自己真的錯了,於是下定決心痛改前非。

在生活中,我們應該逆向運用“超限效應”,也就是不要觸發別人的極限。

身為領導或年長的同事,千萬不要以自己經驗豐富、能力強等資曆來教導年輕的同事。要知道年輕人的逆反心理比年長的人更重。如果你想以領導、長輩的口氣來說服他們,他們會以為你是在賣弄自己。即使你的建議非常有用,他們也聽不進去。

當然,不可否認,有些年輕人由於經驗不足,在處理事情時不是十分細致,以至於出現錯誤,甚至把事情辦砸。不過他們需要的是幫助,而不是喋喋不休的教訓、指手畫腳的批評。這樣做隻會讓“超限效應”發揮作用。所以,在麵對犯錯的下屬或晚輩時,說明你的想法或你想說的道理就行了。正所謂響鼓不宜重敲。

任何一個談話高手都知道,“指點一二”,更能令其醒悟,“點撥兩下”,更能令其深思。沒有必要把對方置於死地,因為我們的目的是為了“治病救人”,是為了幫助別人。一個人犯了錯誤,有了深思,便有了悔過與改進的可能。

為了養羊,先要養狼

讓我們先來看兩則動物世界裏的故事。

在美國阿拉斯加自然保護區,生活著大批的馴鹿。保護區內土壤肥沃、草料豐富,這批馴鹿生活安逸,每天優哉閑哉,過得十分自在。可惜好景不長,沒過幾年,這批馴鹿不斷出現各種疾病,種群的數量也急劇減少。人們想盡各種辦法也都無濟於事。後來還是一名動物學家揭開了其中的奧秘:在自然界中,由於馴鹿的天敵——狼的存在,每天馴鹿們為了生存要保持高度警覺,不停地奔波。而在保護區內,不愁吃不愁喝,不用每天拚命地奔跑,馴鹿的體能自然無法保證。這也就導致了疾病的不斷發生,鹿群數量自然也就急劇減少。後來,保護區聽取了專家的意見,放進去了兩隻狼。沒過多久,鹿群又重新煥發了生機。

挪威人愛吃沙丁魚,在海上捕得沙丁魚後,如果能讓魚活著抵港,賣價就會比死魚高好幾倍。但是,由於沙丁魚生性懶惰,不愛運動,返航的路途又很長,因此捕撈到的沙丁魚往往一回到碼頭就死了,即使有些活的,也是奄奄一息。隻有一位漁民的沙丁魚總是活的,而且很生猛,所以他賺的錢也比別人的多。該漁民嚴守成功秘密,直到他死後,人們打開他的魚槽,才發現隻不過是多了一條鯰魚。原來他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裏放進了一條以魚為主要食物的鯰魚。鯰魚進入魚槽後,由於環境陌生,便四處遊動。沙丁魚見了鯰魚十分緊張,左衝右突,四處躲避,加速遊動。這樣一來,一條條沙丁魚歡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

馴鹿和沙丁魚的故事其實揭示了同一個道理:生命在於運動,進化在於競爭。自然界中,但凡是有天敵的動物,往往容易繁衍壯大。一個物種有了天敵的存在,它們就要時時提高警惕,並為逃避天敵鍛煉出各種絕技;反之,一種動物如果沒有天敵,則會放鬆自己,導致生活過於安逸,久而久之,自然也就喪失了基本的技能,難逃滅亡的厄運。

大自然是一個無所不能的智者,鯰魚與沙丁魚特性的互補,狼與馴鹿的對立,帶來了動物世界裏的和諧與穩定。人類世界其實也是如此。

一個行業如果沒有競爭對手,就會喪失創新的意誌,就會因為安於現狀而逐步走向衰亡;賽場上,正是有競爭對手的存在,運動員們才會發揮出最佳的競技狀態;商場上,正是有了同類產品不斷推陳出新,才促使每一家工廠不斷地增強研發能力來保持產品的生命力。一旦有了對手,就會有危機感。有了危機感,就會有壓力。壓力轉變成動力,才能迫使你奮發圖強。

很多人常常將對手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恨不得將他們除之而後快。其實,有了強勁的對手並不是一件壞事,相反是一種福分。有了對手的存在,才能時刻讓你有一種危機四伏的感覺,才能真正激發你的潛力和鬥誌。“鯰魚效應”是一種特殊的力量,不光隻在自然世界,在人類社會的商場上也曾發揮過奇效。

日本著名的汽車生產企業本田公司也曾麵臨過這樣的一個問題:公司裏人浮於事、遊手好閑的員工太多,既占用了公司大量的職位,又浪費了大量的財力資源。公司總裁本田一郎本想將這些人全部裁掉,但是考慮到工會方麵的壓力,此項措施最終也不得不擱淺了。正當他大傷腦筋的時候,公司副總裁宮澤先生給他講了挪威人養沙丁魚的故事。最後宮澤先生說:“公司人員如果長期固定不變,就會缺乏新鮮感和活力,容易產生惰性,員工沒有了壓力公司也就沒有了前進的動力。隻有引入競爭機製,員工才能有壓迫感,才能激起進取心,企業才有發展。”本田聽完宮澤講的故事,連聲稱讚。他立即決定去外麵找一些“大鯰魚”加入到公司裏麵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