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別人麵子就是給自己麵子
俗語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人,即使是天才,也不可能樣樣精通。要想成就事業,就要善於溝通,建立和諧、良好的人際關係。
哲學告訴我們:事物的發展存在於個性與共性之間。發揮自己的溝通能力,為自己營造一個良好的人際氛圍,隻有這樣才能為自己的人生鋪墊更為寬闊的道路。
如何做到呢?給別人留麵子是一個好方法。
在北京某處有一家服裝專賣店,生意比別的店都紅火,當別人問起其中的原因時,經理隻說了一句話:給別人留麵子。是不是這樣呢?看看下麵這位顧客的故事就知道了。
一次,王某來這家服裝店買了一件西服,回去之後就送幹洗店洗了,準備上班穿。可是他的太太看了後覺得做工不是十分細致,要求她丈夫把西服退了。
王某知道洗過的衣服服裝店是不可能退的,但擰不過太太,隻好硬著頭皮把西服拿到服裝店要求退貨。售貨員一眼就發現西服有洗過的痕跡,但她沒有揭穿,而是給王某尋求了一條免於難堪的退路。她說:
“可能您家人不小心搞錯了,把這西裝送去洗了。我也有類似的情況,有一次,我外出時洗衣店的人來了,我丈夫稀裏糊塗地把一大堆衣服讓人抱走了。”王某聽了後,臉一下子紅到了脖子,連忙說:“對不起,我實在不知道這件事情。麻煩你們了。”從此隻要買西服,王某隻來這家服裝店。
顯然,這位售貨員是深知處世藝術的,因為她懂得給人留麵子。
有句老話說:“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學會為別人保住麵子,是人際交往中的一條基本原則。可以說,你每給別人一次麵子,就可能增加一個朋友;你每駁一次麵子,就可能增加一個敵人。身在職場,不論是交朋結友、跟隨領導還是管理下屬,都要注意給對方留麵子。
為什麼你每給別人一次麵子,就可能增加一個朋友呢?這和我們前麵提到的互惠原理有關。心理學家認為,人與人之間存在著這樣一種自然規律:喜愛引起喜愛。換言之,如果你喜歡我,我就喜歡你;如果你給了我麵子,我也會給你麵子,你也會得到更多的回報,這是一種互為因果的關係。
人非聖賢,誰都可能有錯誤和失誤,也有可能陷入尷尬的境地。對於管理者而言,下屬有了過錯,要注意留麵子。特別是非原則性的過錯,領導更應該寬大為懷。
有一次,楚莊王夜宴群臣,滿庭酒意語喧,酣暢淋漓。忽然,一陣風吹過,燭台燈滅,漆黑一片。在侍者急急忙忙找火點燈之際,楚莊王的愛妃輕輕拽了拽楚莊王的袖子,對他耳語道剛才有人對她不軌,她掙脫時順手扯去了那個人的纓子,燈亮其人自顯。“慢。”楚莊王突然命令群臣即刻拔掉各自的帽纓。燈再次亮時,眾人皆無纓而飲。
幾年後的一次大戰中,楚莊王身陷絕境,身旁一員猛將拚命衝殺,護駕突圍。化險為夷後,楚莊王躬身相謝。該將領卻跪拜道:“我就是那晚被美人扯掉帽纓的人。”
楚莊王懂得給犯有過失的下屬留麵子,換回的是下屬的拚死相報。
相反,如果楚莊王把那個人當場捉住,除了破壞歡慶氣氛、損失一員大將以外,什麼作用也沒有。
相反,如果你不給別人麵子,別人也就不會給你麵子,甚至讓你更難堪。據《左傳·宣公四年》載:公元前605年的鄭靈公元年,一天,鄭國大夫子公與子家一起上朝,忽然見自己的食指無緣無故地顫動起來,就對子家說:“以前我指顫時,都預示著有異味可嚐,看來今天又有好吃的了。”入朝後,果見廚師在殺黿(大鱉),兩人不覺相視而笑。
子家把此事告訴了鄭靈公。當鱉燒熟時,鄭靈公將鱉肉分食眾臣,偏就不給子公,這本是開個玩笑,可子公覺得傷了麵子,一氣之下,不顧一切地從鼎中撈起一塊鱉肉,弄得他的手指都沾滿了湯汁,他卻邊吃邊走著出去了。靈公大怒,想殺子公卻又強忍住了。但是,靈公沒有想到,反而被子公搶了先,不久,靈公就死在子公的手下。因為吃鱉,竟釀成一起“弑君”的大變故,的確令人瞠目結舌。這個曆史故事警示世人:不可不慎對他人的麵子。
通常來說,如果下屬有了成績時,領導也要毫不吝嗇地給他麵子。
這樣他也會讓你有麵子。
魯肅是三國曆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他一生的最大功績是倡導、促成並終身竭力維護孫劉聯盟,使三足鼎立之勢能夠形成。《三國誌》中記載:魯肅促使孫劉聯軍,取得赤壁之戰勝利後回來,孫權大悅,召集文武百官,為魯肅舉行了盛大的慶功宴。席間孫權酒興大起,問魯肅:
“子敬(魯肅字),我這樣恭敬地對待你,你很有麵子吧?”隻聽魯肅回答說:“沒有。”此語一出驚四座,魯肅連忙又說:“我希望主公統一天下,然後再拜我當官,這才是給足了我麵子呀!”孫權聽後心裏更加高興了。
怎麼樣,孫權讓魯肅在文武百官麵前很有麵子,魯肅知恩圖報,回贈了孫權一個君臨天下的大麵子。
當屬下有了成績,讓他在眾人麵前有麵子是對他最好的激勵,這樣能激勵下屬更加努力工作。然而生活中卻並非如此,有些領導生怕下屬的功勞蓋過自己,讓自己沒有麵子,於是對下屬的成績視而不見,甚至據為己有。這樣一來勢必讓下屬失去工作的激情和熱情。
高明的領導不會這樣做。他們在該給下屬麵子的時候從不吝嗇。他們對做出成績的下屬,不僅當著大家的麵表揚,還在公眾場合為他們頒發獎金等。這樣做有兩個好處:第一,讓做出成績的下屬有成就感;第二,激勵落後的下屬奮起直追。
話又說回來,某位下屬沒有做出成績,身為領導的你也不能不顧全下屬的麵子,讓他的自尊心受到傷害。你可以私下裏找他談話,助他找出其中的原因,但千萬不要不分地點、場合對他發脾氣、給臉色。如果你不能抑製住自己的感情,讓他在眾人麵前丟盡麵子,結果隻會是迫使他另投他處。
在韓非子的《說林下》中有這樣一段話:“桓赫日:‘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舉事亦然,為其不可複也,則事寡敗也。”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工藝木雕的要領,首先在於鼻子要大,眼睛要小,鼻子雕刻大了,還可以改小,如果一開始便把鼻子給刻小了,就沒辦法補救了。同樣的道理,初刻時眼睛要小,小了還可以加大。如果剛開始雕刻時,就把眼睛弄得很大,後麵就無法縮小了。為人做事,也是一個道理,不管你的身份有如何高貴,凡事要給對方留麵子,隻有這樣,才不至於讓自己在某些時候下不了台,你的關係網也會越拉越廣。
人之短處,要曲為彌逢
戰國時,梁國與楚國相鄰,兩國在邊境上各設界亭,亭卒們也都在各自的地裏種了西瓜。
梁國的亭卒勤勞,鋤草澆水,瓜秧長勢極好,而楚國的亭卒懶惰,不事瓜事,瓜秧又瘦又弱,西瓜秧自然長不好,與對麵西瓜田的長勢沒法比。
楚國的亭卒覺得失了麵子,有一天夜裏偷跑過去,把梁國亭卒的瓜身全給扯斷了。第二天,梁國的亭卒發現後氣憤難平,報告給邊縣的縣令宋就,並說:“我們也過去把他們的瓜秧扯斷好了!”
宋就說:“他們這樣做當然是很卑鄙的,可是,我們明明不願他們扯斷我們的瓜身,那麼我們為什麼再反過去扯斷人家的瓜秧呢?別人不對,我們再跟著學,那就太狹隘了。你們聽我的話,從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給他們的瓜秧澆水,讓他們的瓜秧長得好,而且,你們這樣做,一定可以讓他們知道。”粱國的亭卒聽了宋就的話後覺得有道理,於是就照辦了。
楚國的亭卒發現自己瓜秧的長勢一天好似一天,仔細觀察,發現早上地都被人澆過了,而且是梁國的亭卒在黑夜裏悄悄為他們澆的。楚國的邊縣縣令聽到亭卒們的報告,感到十分慚愧又十分敬佩,於是把這件事報告了楚王。
楚王聽說後,也感於梁國人修睦邊鄰的誠心,特備重禮送給梁王,既表示自責,亦表達酬謝,結果這一對敵國成了友好的鄰邦。
為別人掩飾過失,這是一個搞好彼此關係的機會。
《菜根譚》上說:“人之短處,要曲為彌逢,如暴而揚之,是以短攻短。”意思是:別人有缺點過失,要婉轉地為他掩飾或規勸他,假如去揭發傳揚,是在證明自己的無知和缺德,是用自己的短處來攻擊別人的短處。
人人都有麵子,人人都好麵子。因為好麵子,所以誰都不希望別人當眾指出自己的缺點或過失。所以,當朋友在眾人或是你麵前犯了錯,你就要抱著吃虧的心理,幹脆就給他個麵子,幫他一把,使他從內心深處佩服你的為人。明處吃虧,並不代表就沒有利益可享。
楊麗萍是某公司的客服人員,在接到客戶的投訴時,她就是采用為別人掩飾過失的策略,為公司贏回了信譽與利潤。
一次,楊麗萍剛到辦公室,就接到一位客戶老何打來投訴電話,抱怨她公司運去的一批櫥櫃完全不合乎他們的規格。
在工人們卸車的時候,老何公司的質檢人員報告說,這批櫥櫃大半以上不合格。在這種情況下,老何不允許工人們繼續卸貨,並要求賣方立刻安排把櫥櫃搬回去。
聽到老何這樣說,楊麗萍急忙來到他的工廠,途中一直在想著對策。到了工廠,楊麗萍發現老何的臉拉得老長,一副等著抬杠吵架的姿態。
“老何,讓你久等了。還是讓工人們繼續卸貨吧,不是還有些合格的嗎?”楊麗萍說。
“沒問題,但是不合格的你們一定得拉回去。”老何回答道。
於是,工人們開始繼續卸貨,楊麗萍讓老何的質檢人員把不合規格的櫥櫃挑出來,把合格地放到另一邊。
看了一會兒,楊麗萍便知道不合格的原因了,原來是老何的質檢人員太嚴格,而且還把檢驗規則弄擰了。這批櫥櫃的用料是白鬆。楊麗萍看得出老何的質檢人員對象楓樹這樣的硬木的知識很豐富,但檢驗白鬆卻不夠格,經驗也不多。
問題知道了,楊麗萍沒有直接對質檢員評定白鬆櫥櫃等級的方式提出反對,而是通過請教的方式問他某些木材不合標準的理由。
楊麗萍一方麵堅持讓老何的質檢人員把不合格的櫥櫃挑出來,使老何高興起來,以緩解對方的氣憤,另一方麵楊麗萍小心地提幾句,讓質檢人員自己覺得有些不能接受的櫥櫃可能是合乎規格的,也使老何知道按照他們的付款金額隻能要求這種貨色。但楊麗萍非常小心,盡量不讓對方看出她的目的。
就這樣,事情發生了轉機。老何的質檢人員坦白承認自己對白鬆木的經驗不多,並且向楊麗萍請教從車上搬下來的白鬆櫥櫃的問題,楊麗萍就解釋為什麼那些櫥櫃都合乎檢驗規格,而且還表示“如果你們還認為不合格,我們直接拉回去”。最後,老何的質檢人員告訴老何問題出在己方,因為他們自己沒有指明他們所需要的是多好的等級。
這下輪到老何不好意思了,他讓工人把所有的櫥櫃拉進倉庫,並一次性付清了所有的貨款。
卡耐基曾經說:“用你的表情、聲調和動作來表示他犯了錯誤,你就好比當麵告訴人家他錯了。但是你能夠當麵說出他的錯誤嗎?絕對不行!因為這樣做會傷害了他的自尊、判斷力和理智。如此,對方隻會反擊,而不會改變他的主張,即使用柏拉圖或康德的理論去說服對方,也不會使他改變意見。因為你已傷害他了。”
身為下屬的你,如果有一天你的領導犯了錯誤,你也要積極為他掩飾,這樣你會發現你保全了他的麵子,你的職業生涯就會順利很多。
一家貿易公司新招聘了一批員工,在對新員工的培訓中,經理為了讓大家相互認識一下,就決定通過點名的方式,點到誰誰就站起來,向大家做一下自我介紹。
在點到“於濤”的時候,經理念了好幾遍也沒人站起來。經理就問身邊的人事部主管:“這人是不是沒來?”這時,有個人從座位上站起來,說:“經理,我叫幹濤,姓幹,不姓於,你念錯字了吧。”經理一時尷尬不已,台下的人也有些嘲笑之意。很顯然,經理是一時疏忽念錯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