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湯羹類藥膳(二)(2 / 2)

【解析】肉蓯蓉為列當科植物肉蓯蓉的肉質莖。味甘、酸、鹹,溫。歸腎、大腸經。能補腎,益精,潤燥,滑腸。菟絲子甘溫補腎,山藥甘平固精,羊肉溫補益氣血。此方以肉蓯蓉為君藥,佐以菟絲子、山藥與溫補羊肉配伍。適合腎精不足,陽氣虧虛,腦力衰退,失眠健忘等病證。

二冬蘿卜骨頭湯(涼)

【配方】天冬、麥冬各20克,白蘿卜500克,豬棒骨500克,料酒、薑、蔥、鹽、胡椒粉各適量。

【功效】消積,滋陰,減肥。

【製作】

1.將豬棒骨捶破,洗淨;薑拍鬆,蔥切段;白蘿卜去皮,切塊。

2.將天冬、麥冬、豬棒骨、蘿卜、料酒、薑、蔥同放沙鍋內,加入清水,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燉煮2小時,加入鹽、胡椒粉即成。

【食法】每日1次,佐餐食用。

【宜忌】中寒便溏者忌食。

【解析】天冬性味甘、苦,寒。歸肺、腎二經。可清肺降火;麥冬能滋陰潤肺,益胃生津。蘿卜具健胃消食的功效。三者與豬棒骨共燉,有滋陰補益之功,對部分脾胃熱盛,多食肥胖者有一定減肥作用。

雪蓮牛筋湯(溫)

【配方】雪蓮花3克,蘑菇片50克,幹牛筋200克,雞腳200克,火腿25克,紹酒、生薑、蔥白、食鹽、骨頭湯各適量。

【功效】祛寒壯陽,強健筋骨。適用於風濕性關節炎痛、腰膝軟弱、手足乏力、陽痿、月經不調、白帶等症。

【製作】

1.將牛筋用冷水洗淨,加入沸水浸泡,水冷再換,反複多次,待牛筋發漲後(約2天,急用可采用蒸的方法),才能使用。將發好的牛筋修好淨筋,切成指條塊,下鍋,加入生薑、蔥白、紹酒,清水適量,用火煨透後取出,除去生薑、蔥白,將牛筋放入大瓷碗內。

2.雞腳用沸水燙透,脫去黃衣,斬去爪尖,拆去大骨,洗淨後,也放入大瓷碗內。

3.將雪蓮花淘淨後,用紗布袋裝好,共同放入大瓷碗內,麵上再放上火腿片、蘑菇片,加入骨頭湯,上籠蒸至牛筋熟軟(約2小時),加入食鹽,攪勻後即可。

【食法】每日1次,佐餐食用。

【宜忌】無特殊禁忌。

【解析】雪蓮花甘苦而溫,能“除寒痰、壯陽道”,是一種比較稀少的西域藥材;牛筋具有強筋,補肝,補血功效。再加蘑菇、雞腳、火腿做成雪蓮牛筋湯,可發揮一定的祛寒壯陽,強健筋骨之功效。

木瓜湯(溫)

【配方】木瓜100克,草果5克,羊肉500克,豌豆100克,粳米100克,白糖50克,食鹽、胡椒粉各適量。

【功效】健脾除濕,舒筋活絡。適用於腿足腫痛體弱,氣虛等症。

【製作】

1.將草果、羊肉、豌豆、粳米淘洗幹淨;木瓜取汁待用(若為幹木瓜則加水煮汁備用)。

2.將羊肉切成2厘米見方的小塊,放入鍋內,再加入木瓜汁、草果、豌豆、粳米,加水適量,放置武火燒開,移文火燉熬至豌豆熟爛、肉熟。

3.放入白糖、食鹽、胡椒粉即成。

【食法】可佐餐,亦可單食。

【宜忌】無特殊禁忌。

【解析】木瓜具有舒筋活絡,化濕和胃之功效;草果有溫中燥濕,除痰截瘧,開鬱消食功效;兩者皆性溫能祛濕邪,配以羊肉益氣溫中,再加入粳米、豌豆益胃和中,共煮成湯有較好的舒筋活絡,健脾除濕之功效。適用於脾虛有濕,腿足寒腫的人士調養之用。

山楂杜仲豬肚湯(溫)

【配方】山楂20克,杜仲10克,豬肚1隻,薑、蔥、鹽、大蒜各適量。

【功效】補肝腎,強筋骨,降血壓。適用於高血壓小便頻數、腰痛患者食用。

【製作】

1.把杜仲用鹽水炒焦;山楂去核,切片;豬肚洗淨;薑切片,蔥切段,大蒜去皮。

2.把鹽抹在豬肚裏外兩麵,抹勻;把杜仲、山楂、薑片、蔥段裝入豬肚裏。

3.把豬肚置燉鍋內,加清水適量,置武火上燒沸,打去浮沫,用文火燉90分鍾即可。

【食法】每日1次,每次吃豬肚喝湯。

【宜忌】各種體質人士均可服食。

【解析】山楂性味酸、甘,微溫。入脾、胃、肝經。能消食積,散瘀血,驅絛蟲。《日用本草》:“化食積,行結氣,健胃寬膈,消血痞氣塊。”杜仲能補肝腎,強筋骨,安胎。以上二藥配伍,意在增強此方消積散瘀、補肝益腎之功效。再與補虛損,健脾胃之豬肚同烹後,適於高血壓兼有高血脂、肝腎不足、腰痛腳弱者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