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謀略,謀天下(3 / 3)

梅考科果斷地開除了有二十多年交情的老朋友,紀律之嚴明,令全公司的員工刮目相看。事後,梅考科安排老員工在自己的一個牧場中做了管家,這又令知情的人讚歎不已。

第五節 事業是天,把天做大

事業是天,有晴有陰,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亞洲金融危機後,有人對韓國式的大企業發展之路提出質疑,張瑞敏不以為然,他認為韓國人創造“漢江奇跡”的精神仍值得中國人學習,中國企業首先應當發展壯大起來。“難道僅僅因為看見一個巨人摔了一跤,我就拒絕長大?”早在1999年他就說過:海爾最終的目標就是要進入五全球500強。

事業是天,要把天做大就要看心有多大,有一句經典的廣告詞“心有多遠,路就有多遠”,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始於足下有千裏之誌。在中國先富起來那些還馳騁商海,取得成功的創業者都是在摸爬滾打中不斷壯大自己,不斷看好遠景,眼光永遠比台階高,在中國後富起來的這一代被稱為極客,年齡在21-34歲之間,那些名字丁磊,陳天橋,黃光裕,張朝陽等等不斷刺激創業者,想把事業作大就先把心做大。創業先有創意,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你就拔得事業是頭籌,在別人還沒有反應過來,你已經走得很穩,等他們去追的時候你已經在這個行業一覽天下了。

1.用心的事業,沒有不可能

很多事很多時候來自不可能,人的潛力到底有多大,人的距離到底有多遠?曾經認為登上月球不可能,即使遠在千裏之外也能在第一秒的時間聽到家人的祝福,地球成為一個村落等等,曾經認為不可能的事現在就在眼前一切看來都那麼簡單,曾經認為不可思議的想法全都在發生,這就是創造的奇跡。創業也是創造,創業需要的是創意創新,不管是獨樹一幟的自創事業還是學來的行業經驗都需要大膽的設想,深遠的眼光和堅定的信心。不要認為不可能的事就做不到,那些嘲笑不可能的人,本身自己就是一個笑料。在比爾蓋茨的創業伊始也充滿著不可能,和重重的阻力,但是憑著聰明才智和堅持不懈的精神他把自己的平台伸展到全世界。

有一個在全世界“忙著搬東西的人”——聯邦快遞的創建和它的創始人弗雷德·史密斯大學時的論文有關,弗雷德·史密斯曾在接受《財富》雜誌采訪時說道:“1965年我在耶魯大學念書時,已經看到計算機將對整個商業社會產生巨大影響和變化。我當時得出的結論是:傳統的物流運輸將無法勝任‘計算機化’的商業社會。比如對於IBM來說,如果得克薩斯的一家銀行想要購買IBM的機器,銀行不在乎機器是在紐約還是別的什麼地方製造的,他們隻關心機器何時到達,以及為了保證機器每日都正常工作,在零件壞了、需要更新時是否能馬上收到新零件。因此,IBM需要一個專業的物流運輸隊伍,無論機器被賣到什麼地方,他們都能及時、馬上將所需的零件和配置送達到客戶手上。而為了能夠直接運輸這種‘非常重要、時間緊迫’貨物,也許應該有自己的飛機。”

當然,在1965年的耶魯大學導師看來,認為“買飛機專門用來送貨”的想法是荒謬,而且絕對沒有經濟實用價值的(史密斯的這篇論文是為“經濟學”課程而寫的)。當時的狀況是連傳真還沒有使用,一件貨物必須經由多家航空公司轉運,快遞似乎隻限於送比薩餅而不是文件,全球化這一概念也隻能間或在一些學者那裏聽到。因此史密斯的論文毫無疑問得到導師的“C”級評分。

對此,弗雷德·史密斯在日後總結他的成功時說:“成功的創業者首先必須有一個引人注目的、偉大的商業創意,這個創意必須‘偉大獨特’得足以將你和其他普通眾生區分開,因為除非你的產品和服務是前所未有的,否則你個人以及你公司的利潤都將很難出類拔萃。”實際上,這隻是整個故事的一小部分,甚至可能是最沒有創意的一部分。30年來,每天都有成千上萬個大學生在撰寫在導師看來是“荒誕”的論文,為什麼隻有弗雷德·史密斯將論文發展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快速交付網絡“聯邦快遞”?

環顧四周,今天聯邦快遞的業務已經遍及全球214個國家,擁有超過660架貨機和大約近10萬輛貨車,並且在全球聘用超過21.5萬名員工和獨立承包商,每天平均處理500萬件貨件。當1998年這家快遞公司的飛行員威脅要在聖誕節期間罷工時,世界各地報紙的頭版新聞都予以了報道。由此可見,聯邦快遞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002年,它的公司營業額已經達到196億美元,在《財富》雜誌全球500強中排名第246位。

他利用從家中得到的400萬美元啟動資金(他的父親曾參與籌建美國“灰狗長途公共汽車運輸公司”),史密斯首先買下了一家被稱為阿肯色州航空的小型飛機服務公司,主要業務是為商用飛機提供二手的渦輪儀器。在公司緩慢的發展過程中,史密斯意識到這個行業的一些問題:當他急需一些渦輪儀器部件時,即使他要求對方發空運,也常常要等2~5天、甚至一個星期才能收到貨。他說:“這真可怕,即使隻是國內運輸,我們都無法按時收到貨物,運送時間居然如此不可信賴和不可預測!”

盡管弗雷德·史密斯常常為了收不到貨物而狂怒,他在辦公室大喊:“應該有人能對此事負責!”但他發現自己能做的也僅僅是“大發雷霆“而已,因為沒有人、或者部門會為此事負責。現實狀況正如他在1965年的學期報告中所描述的那樣,沒有人把注意力放到這個問題上。大家已經習慣了航空工業的工作效率和運輸水平。郵局不是為了負責運輸中轉而設置的;地麵運輸速度就更慢;而航空公司的確能幫助運送一些貨物,但這不是他們的主營業務——因為飛機是為了運送乘客而飛行的。

所以,最後的結果就是,心急火燎的客戶自己來機場送貨和接貨,這就是史密斯看到的“聯邦快遞”的機會:快遞業務。在30年後回憶自己的選擇時,史密斯引用了古羅馬的一句諺語:“永遠不要去做已經有人做過的事情”。他說:“尤其是在現代商業社會,更是如此,你必須是第一個發明者,或者必須是最快的發展者,或者是最高附加值的提供者。”事實上,30年後弗雷德·史密斯的確被經濟學家譽為是“創造了一個新行業的人”。

這個世界往往就是由太多的不可能成就的,每一個被成就了的不可能結果都能令人歎服,不但成就事業,更能成就一個新的行業,在這個行業裏一頭紮下去,是對自己的理想的實現。很多的經驗告訴後來創業者:選擇創業不要去做已經有人做過的事情;對自己的創業遠景深信不疑堅持執著狂熱追求;必須給投資人看到一個清醒的、可持續發展的、相對保守的企業操作計劃;必須得到盡可能多的人的合作;不斷吸取新得知識。

2.億萬富翁的第一個百萬

億萬富翁的第一個百萬最難賺,就像我們說萬事開頭難一樣,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為第一筆財富付出的精力是最大的,收獲的經驗也是最寶貴的。收獲到第一筆財富就可以複製更多的財富。事業的第一筆財富是最難賺的也是最難忘的,走好第一步就會邁出第二步,最後能健步如飛,然後企業就是從這裏開始管理,不斷的成長,最終會讓世人震驚。

《福布斯》百富之哈爾濱人,由美國《福布斯》雜誌全球版評選的2001年中國內地百位富豪企業家揭曉,排名第29位的是郭立文,哈慈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在倡導建設學習型企業,把哈慈建成學習型的哈慈。

郭立文,幼年時生活在望奎縣的農村,家境比較貧寒,沒有能力完成小學教育。剛進工廠學徒時,隻有18元的工資,要吃飯、要穿衣、還要接濟家人,就是這樣,他每月還能拿出三分之一的錢購買書籍。三年困難時期,他用寶貴的飯票和人換書看,寧空肚子,不空腦袋,當時人送的一個外號叫“郭瘋子”。參加工作後,看關於中醫理論和經絡方麵的書籍,從書中接受的磁療知識最終成為他後來創業的技術源泉。

1987年,辭去公職的時候郭立文已經47歲,兩手空空,無人無錢,所有的隻是自己申報的一項專利,還有放手一搏的決心。領著兒子和一位朋友,在一所中學的鍋爐房裏租了7平方米的地盤,總共拚湊了2萬元資金,掛靠在街區創辦了哈爾濱磁化器廠,就是現在哈慈集團的前身。當時為了節省資金,就自己刻蠟紙印刷產品說明書,自己帶著樣品,騎著一輛破自行車,頂寒風冒酷暑,跑遍了哈爾濱的醫院。當時很多哈爾濱人都不相信他的產品,他隻能把街道和醫院、診所當成自己推銷、宣傳產品的商店,一點一點地開拓市場。一年下來,不但還清了借款,還有了第一筆2萬元的盈利。

1987年年末,他的第一件產品投入市場的時候,自己背著三隻吊瓶去大慶推銷,當時內心既有初闖市場的興奮,又有推銷婦女用品的窘迫。在大慶市工會大樓,見到了工會主席,是一位老同誌,十分熱心的一個人。給他介紹了四位客戶:一位是市工會的婦女幹部,第二位是女教師,第三位是一所技校的學生,最後一位是對產品產生濃厚興趣的老頭。結果我帶去的三隻吊瓶一下子賣掉了兩隻。這是他做成的第一筆生意,以至於他至今難忘。後來,在大慶工會主席的陪伴下,又見到了那個老頭,通過這個老人,他最終在大慶簽訂了8萬元的售貨合同,這份合同成就了他的第一筆財富。第一筆生意的成功和第一筆財富的積累,讓他相信自己的專利產品擁有廣泛的市場需求,也從此開啟了哈慈的發展之路。

創業伊始是最艱辛的,也是最能鍛煉一個創業者的,不僅是意誌膽識還有不屈不撓的吃苦的決心。挖掘第一桶金的經曆是最辛苦的,但是正是因為對自己的事業的信心,以及對事業的近乎於狂熱的追求才有了事業大廈的地基。

3.沸騰的事業,冷靜地支持

企業的活力從工作人員的身上體現,所以幹事業的人,不論是員工還是企業管理者,尤其是企業管理者,要保持一種執著,熱情,精力旺盛的狀態,時時代表企業散發出蓬勃的生機。

現代很多的企業經過了艱難的創業終於有所成就的時候,自我感覺就開始膨脹,漸漸形成一些大企業停滯發展的弊病,就像古代皇帝打下了江山,辛辛苦苦治理好了國家,就萬事大吉,以為從此可以一勞永逸了。其實這個時候的企業才是最危險的,也就是這個時候是企業出問題最多的,企業一旦停滯不前,大廈或許就會頃刻倒塌,所以做企業不能有片刻的懈怠。企業在商場中隻有兩種可能“進”和“退”,可以這麼說,企業在商場如逆水行舟,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企業也隻有時時保持警惕,杜絕這樣的心態形成,保持新鮮的血脈才能更有活力。

這首先就是對企業的工作人員從領導到普通的員工提出一個要求:積極主動地工作,保持旺盛的工作精力。一個不變原則,對市場有著良好感覺能力的企業和企業家,仍然是企業保持快速成長的關鍵因素之一。有一家規模很大的電腦公司總裁,沒有坐在辦公室裏等著下屬的彙報,而是在全國馬不停蹄地四處巡遊,考察市場、盤點渠道,冷不丁地出現在分公司的辦公室,把試圖向他掩蓋市場真相的經理修理一頓。這樣的企業家是這個企業能夠保持活力的根本,而那些天天在辦公室裏看各種報表,聽下屬彙報的企業家,雖然有著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感覺,但在瞬息萬變的今天,似乎並不那麼讓人感到樂觀。工作就該是工作,就該拿出萬馬奔騰的精力去付出,做企業管理者就應該是對市場極度深刻的了解,不定期的實地考察,盤點數據,認真分析,這樣才能做到運籌於帷幄,決勝於千裏。

有很多的企業家老來仍然對工作充滿著熱情,他們總是覺得事業才剛剛開始,不論在哪個媒體麵前總是很活躍並且常常傳出令人驚訝又欽佩的消息“我的身體很好,我的工作熱情很高”。在2004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老布什以空降的方式來慶祝自己的生日同時也是給自己的總統兒子小布什的參選帶來人氣。讓世人感覺,布什家族有源源不斷的精力,對總統的繼任有足夠的信心和能力。再看沃爾瑪創始人薩姆·沃頓的傳記,這位花白頭發的億萬富翁在巴西的超市裏趴在地上量貨架之間的距離,在競爭對手的賣場裏拿著攝像機偷拍時經常被人抓到,他也不覺有多麼尷尬。處在風口浪尖的企業家們更該從中獲得啟示,注意身體,保持戰鬥力,才能在商戰中遊刃有餘。

旺盛的戰鬥力在企業已具規模的情況下仍然很重要。華為的營銷隊伍中都是一些戰鬥力很強的年輕人,華為在2000年,重慶郵電大學電信專業一個40餘人的畢業班,39人被華為聘用。東南大學無線電專業當年30餘人畢業,有25人進了華為。這種整班成建製掠奪性招人的盛況,自1996年華為進入大發展階段後年年上演。華為如此熱衷招畢業生的原因,是因為任正非樂意重用剛出校門的學生,因為他們單純執著、充滿激情、不怕吃苦、最肯犧牲,並真誠地相信華為的產品是最好的。在華為的銷售人員當中,剛出校門的學生往往比有銷售經驗和豐富人生經曆的人做得更成功。一線銷售人員通常以3年為限,也許還沒等到3年,變得能客觀認識華為產品優劣的銷售人員就已離開這個崗位。期限滿了,就是想接著幹也不行。“我要保證一線的人永遠充滿激情和活力!”任正非說。華為的生命力不能不承認是來自這些初生牛犢不怕虎,充滿戰鬥力的年輕人,也正是這些年輕人使華為在危機四伏的通信製造業的草原上殺出來成為一代梟雄。在被稱為獅子的跨國公司和豹子的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合資企業,廝殺出來,贏得了自己的天下。

華為的例子如果能說明旺盛的戰鬥力對一個企業的不斷前進的動力那麼對於一個成熟的企業來說最好的動力就是能保持一顆創業者的心態。一位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實習的時候進了微軟公司,趕上比爾·蓋茨請新員工到自己的豪宅參觀。蓋茨領著他們參觀自己的起居室、餐廳乃至臥室,知道他是中國人,還請他看自己不久前去中國訪問時買來的仿製兵馬俑,很是熱情,臨了請大家在自己的花園裏喝啤酒。談起好萊塢拍攝的一部拿他開涮的電影,這位世界首富也會甩出兩句美國國罵,很難看出他是全球最大的軟件企業的董事長,倒很像統領十幾個人的小老板。蓋茨的此舉或許有建設企業文化、增強企業凝聚力的考慮,但更多的還是他保持的創業心態使然。正是這種心態,才使得已經站在世界財富之巔的他仍然保持了不斷進取的動力和激情。

反觀很多企業做到一定程度就真的成了企業帝國,科層體係和官僚係統龐大,老板逐漸成了被不斷神話的偶像和符號,過早地患上了大企業病,內部組織結構僵,人員沉澱嚴重,公司政治氛圍濃重。即使管理者看到市場的變化和機會,如何調動這個臃腫的組織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最後的結果就是老板高高在上作決策,但是所有的執行還沒有出會議室門口就衰減得差不多了。

實際上我們看到,很多企業家正是在企業向新台階邁進的時候沒有把握好管理尺度和方法,沒有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總覺得自己是在做一個大企業,卻丟掉了自己最初創業時的那些可貴的品質,最終讓辛辛苦苦成長起來的企業功虧一簣。

“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幾年前一位企業家的感悟如今仍然讓很多人折服。但是如何才能一本正經地做人呢?不做事怎麼能成人呢?你也許會說,蓋茨和沃爾頓在企業家群體中是極少數分子,不可能被學習和複製。你可能會說,比爾·蓋茨個性就這樣,微軟官僚風氣也不比國內企業差。你肯定會說,連鎖店的老板不可能都像薩姆·沃爾頓天天到賣場裏巡視,對每一個細節都精益求精!

的確,企業一大必然導致組織結構複雜,管理成本加大,此時如果企業的領導 就順理成章地認為,自己的企業很龐大了,真的以為自己可以穩坐中軍帳了,那估計很快就會成為溫水裏煮的青蛙。那家飲料公司的總裁,如果不是這樣深入市場一線,可能就會對市場喪失感覺和判斷力。

那些懷揣著大企業理想的企業家們,在不斷長大的過程中,保持一種小公司心態,保持靈活、敏感和高效的經營風格,或許才能實實在在地壯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