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類型電影的相對性(2 / 3)

三、穩定與變動

瑞士語言學家費爾迪南·德·索緒爾認為,在曆時性累積下凝定而成(垂直線)的語言係統不會因共時性(水平線)的單一發言而改變。依此來看,類型電影建構出一套電影語言秩序、一套象征性符碼、一種固定程式的表達,一個符號對應一種意圖,一組符號對應一種類型。這種順時形成的係統規範,決定著類型電影的創作。然而個別電影卻有可能衝破係統規範,發揮蝴蝶效應,引發類型電影係統的巨大變化。單一現象會對整體係統發起衝擊,並改變電影語法和類型體係本身,重新定義類型規則。也就是說,一定情況下,類型係統會影響但並不決定影片創作,電影創作既依循慣例與經驗,又在不穩定性因素的作用下發展演變,單一話語的參與和推動使類型電影理論不斷拓展成熟。

自組織理論很好地解釋了這種現象。“在不需要外界環境和其他外界係統的幹預或控製下”“通過自身的力量自發地增加它的活動組織性和結構的有序度的進化過程”⑥而形成的係統就是自組織係統。一種內在的、無形的力量驅動自組織係統自發、有序地形成並運轉。自組織係統形成後具有一定的平和穩定性,但漲落起伏永遠存在。1969年創立耗散結構論的比利時科學家普利高津認為,“非平衡是有序之源”⑦。1973年創立協同學的德國物理學家哈肯“打破了平衡與非平衡的界限”,強調“係統結構的不穩定性和解體與漲落密切相關,漲落推動著係統到達一個新的有序狀態”⑧。按照生物進化論的觀點,類型電影在“遺傳”過程中會產生變異,物種多樣性增強,在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規則下,在充滿競爭、複雜多變的環境中不斷調試完善,使自己變得強大,以應對隨時可能發生的各類事件。類型係統在呈現穩定性、秩序性、組織性的同時,也呈現演化性,係統永不停歇的生命力就在穩定與變動的曲折演進之中。

小說、戲劇、電視、網絡等文學藝術和媒介與各類類型電影的元素混雜、拚貼、兼收並蓄,培植出新的胚芽。飽含哲學思想的《盲打誤撞》(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1981)用三段體形式講述醫學院學生維托克的三種生命可能,被視為遊戲電影的源頭。電子遊戲吸引了無數青年人,以這一群體為主要目標的電影自然被裹帶其中。在各種類型電影中越來越多地出現偶然性、隨意性、奇觀化的遊戲元素。《羅拉快跑》(湯姆·提克威,1998)、《寂靜嶺》(克裏斯多夫·甘斯,2006)、《歪小子斯科特對抗全世界》(埃德加·賴特,2010)等一批遊戲電影將許多電子遊戲玩家吸引進電影院。

類型電影視商業文化、大眾文化、消費文化為沃土,又遵循傳統文化與通行道德準則,“相對於作家電影,類型電影更注重的是共性而不是個性,是集體體驗而不是個人體驗”⑨。類型電影的人物塑造、內容主題、敘事範式、視聽風格等隨社會發展而演變,不同類型此消彼長,更迭輪替,以開放的姿態適應時代的潮流和市場需求。類型電影是墨守成規的,又是勇於突破的。它既沿襲成規舊俗,讓觀眾倍感熟悉親切,又添加新鮮元素調劑觀眾的口味,兩者結合帶來的快感是觀眾爭先恐後一睹為快的原因。

四、自由與束縛

類型電影是大眾的選擇,是坦誠對話的結果,是共同守護的信條,類型模式“已經被嵌入了大眾的意識中,變成一種特定心態和特定美學效果的接受載體”⑩,對創作者有相當多的限製。20世紀20年代後,好萊塢類型電影風格“已為世間大多數人所接受。其他風格則被好萊塢風格的陰影所遮蔽,並且要在好萊塢風格所建立的標準麵前受到評判。對電影史學家來說,好萊塢風格提供了一種在曆史上可以界定的標準,一種美學參照係。其他風格將被聯係於這種參照係來加以評估,參照係內的影片和創作者亦會因之而確定各自的位置”。

但世間萬事萬物都“存在著保守性與變異性兩種相反相成的傾向”,時代在變,社會在變,觀眾欣賞時既受製於經驗習慣,又追新求異。複雜的審美心理使得每部影片都在舊與新、穩定與變動、共性與個性、類似和差異中左右搖擺。電影創作者的個人風格誠然要服從於類型特征,但他們在敘事常規和表現慣例中往往努力植入自己的原創與個性,賦予影片獨特的表現力。這種平衡把握得越好,影片就越有市場。“投入資本的人(從大製片廠到市場大海中掙紮的獨立製片人)處在一種夾縫中:一方麵,他們的產品要足夠新穎,以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並滿足觀眾的好奇心;而另一方麵,他們又必須依賴於那些屢試不爽的老套規範來確保自己的投資不會血本無歸。幾十年來,精明能幹的好萊塢就是生活在這樣的夾縫中,並且活得非常的安逸和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