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唯一的國芳康夫展
萬象
作者:Roberta Smith
華盛頓——顯然這不太是國芳康夫的時刻。這個日裔美國畫家,生於1889年,死於1953年,是這次美國史密森尼博物館回顧展的主題。但不幸的是,你不會在別的地方看到《國芳康夫藝術之旅》的作品,即使在那些出借藝術家作品的美國博物館裏。
這樣的失敗證明了至關重要的一點:近幾十年來,許多藝術史和策展方麵的工作全都耗費在20世紀上半葉的美國藝術上,因而錯過了不少好戲。舉個另外的例子:2014年優秀的馬斯登·哈特利德國軍官畫作的展覽目前隻出現在它的組織機構——柏林新國家美術館和洛杉磯藝術博物館中,這意味著哈特利激進的早期作品的國際地位仍受到了欺騙。
國芳康夫的這次國家級展覽中缺失的是對於美國現代主義混血文化的全麵了解,這裏彙集了來自不同文化、國籍和種族的藝術家,他們大多受到民間藝術和美國原住民藝術的感染。為這次展覽做出貢獻或極富影響力的著名藝術家有墨西哥壁畫家何塞·克萊門特·奧羅斯科、美國畫家雅各布·勞倫斯、荷蘭裔美國畫家威廉·德·庫寧、馬塞爾·杜尚和日裔美國畫家野口勇。較不出名的有國芳康夫、威廉·H.約翰遜(1901-1970)和 Marguerite Zorach(1887-1968)。
1918-1953年間的41副油畫和25副墨水畫,這場展覽是自1948年惠特尼博物館後,對國芳康夫的首次調研。它介紹了一位彼時有趣得始終如一的具象畫家,他在紐約藝術界活躍了超過30年。展覽展示了他的夢幻風景畫和1920年代馬戲團招貼畫似的女性,以及到1930年代豪華呈現的人物和裸體(全是女性)。隨後他停下來研究1940年代的反戰(及抗日)海報設計,以其短暫的戰後階段創作的邪惡小醜結束。
根據策展人巴德學院的研究學者湯姆·沃爾夫和博物館的副館長喬安·莫澤整理的目錄來看,國芳康夫的藝術、生活和時代的結合意義清晰。這位藝術家的情況總是有些不穩定和令人不安:他渴望,但從未成為一個美國公民。1924年國會法使亞洲居民入籍非法化;嫁給他們的美國婦女也失去了國籍。因此當美日處於戰爭狀態時他被歸類為一種“外星敵人”。
目前為止國芳康夫在日本的知名度要高於美國。他16歲時獨自移民美國,部分是為了逃避兵役。通過做仆人節省下來的錢上了洛杉磯的高中,在那裏一個老師告訴他有藝術天賦,從此他開始關注藝術事業。經過一段藝術學習,1910年他搬到紐約,進入國家設計學院(現在的國家學院博物館大學),之後進入獨立學院,遇到了終生摯友畫家斯圖爾特·戴維斯。
1916年他在藝術學生聯盟待了四年,主要師從畫家肯尼斯·海斯·米勒,米勒對於歐洲大師作品的知識是極有價值的。1919年他娶了同學凱瑟琳·施密特並很快在丹尼爾斯美術館舉辦了個展;1929年他的作品收錄在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第一次舉辦的“美國人”展覽中。這對夫婦1925年同遊意大利、法國南部,1928-1929年同遊巴黎,1932年離婚。
國芳康夫最初的作品始於1920年代:虛構的風景被動物、房子和人填充,謹慎而敏銳地結合了素描和彩繪。他不斷傾斜的、有時令人眼花繚亂的空間和扁平形狀反映了日本木版畫和緬因州盛行的美國民間藝術的影響,他在一位熱衷收藏亞洲和當代美國藝術的收藏家的讚助下,曾在緬因州避暑,直到19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