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大企業碰到的都是強力的競爭對手,創新的機會更加渺茫。但是長尾要創新,創客要創業,不要挑選大企業的主力戰場去打拚,要挑小眾、分眾市場做為創新的戰場。因為大企業隻能滿足小眾市場、分眾市場5%到10%的共同需求。而這些需求通常就是基本產品規格及功能。
創業源於創客
假如一個創客不能夠達到創新,形成一個產業,隻把它當成一個愛好,停留在創意或者創造的階段,這也未嚐不可。自己做出一個東西來滿足自己的成就感也行。但是你就肩負不起推動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責任。
作為一個創客,夢想創造出來東西,滿足目標市場的相同需求,解決了共同的問題,增加了新的體驗,你就必須創業。
創業一定要有四個要素。第一是資源,最大的資源是錢。第二你要有技術。第三結合資源、技術和由市場回饋來的創意而產生產品,第四就是目標市場。
今天的創客要從事創業,比互聯網時代之前要容易得多。因為整個創客創業的生態係統已經趨近完善。
在資源方麵,最重要的是錢。往創業端看,會有種子基金、天使基金。再往前走,由於創客運動,眾籌基金以網站的形式出現,讓創客能夠測試創意。在沒有產品之前,創客就能夠得到很多的訂單,來測試市場的接受度,並且得到消費者的直接注資。成功後,比如美國的Y Combinator,深圳的HAXLR8R,他們跟以前的風投又有所不同。他們協助你改善產品,重新設計,使其比較容易製造,他們會幫你找到供應鏈。
在技術方麵,有開源軟件、開源硬件Arduino、3D Printer等設備。這些設備可以擺在你家的桌麵上,在家裏就可以做。所需要的創業資金,也比互聯網出現之前創業低很多。
在創意方麵,2005年,美國誕生了第一個創客空間。它像俱樂部一樣,很多有創意的人到這裏來尋找夥伴,尋求靈感。如果說你要成立一個團隊來創業的話,你當然需要四種角色:軟件人才;硬件人才;設計人才;銷售人才。這時候創客空間就扮演了一個很好的腦力激蕩的地方。你有一個產品創意後,拿自己的材料去那裏,就可以做出來。
有了創意和創造之後,開始進入製造階段。過去,創客碰到最大的問題就是製造。我隻要做100個產品,或1000個產品,拿到代工廠,比如富士康。富士康一定會說“你回去吧”。
服務創客,必須要有能夠接受少量多樣訂單的服務業存在,我把它叫做服務業而不是製造業,是因為所需的量很少。現在深圳有Seeed Studio,專門為創客做小批量生產的公司。這是在中國非常成功的典型。國外還有Sparkfun、EdaFruit等等。整個生態係統已經存在了。
創客一定要創業,創新一定來自長尾。大企業沒辦法創新,大企業一定會滅亡,逃不出這個宿命。未來就靠創客。 (摘編自作者在首屆智能硬件峰會上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