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範式從動態的視角揭示了行動係統間的互動機製。帕森斯認為,每一個行動係統都必須滿足四個生存的必要條件:適應(adaptation)、目標達成(goal attainment)、整合(integration)和模式維持(latency modern maintenance),簡稱AGIL框架。AGIL框架概況了生物有機體係統、人格係統、社會係統及文化係統分別運作過程中所包含的基本功能,每個類型的行動係統都是通過適應、目標達成、整合和模式維持來發揮作用的;此外,AGIL框架還能夠解釋上述四個行動係統在互動中各自的功能。生物有機體係統為滿足適應性功能需求提供基本的能量;人格係統決定著行動者的動機、欲望和目標,為係統達到一定的目標而聚合和調節個體行動者的目標以滿足整體目標的實現;社會係統是由各個行動者通過製度化關係連接而成,主要為了滿足行動係統的整合需求;文化係統保存和發展遵循一定的價值規範,為整個行動係統提供基本的模式,實現模式維持的功能。
總而言之,單位行動者的數量及互動關係決定了行動係統的層次:人格係統、社會係統或文化係統。不同層次行動係統的價值模式通過互動和相互影響形成對行動特定的指導原則。理清三個層次係統之間的關係就理清了所有的社會現象之間的互動關係,這就是帕森斯行動理論的主要邏輯。
組織行為學從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等領域借用了許多概念與理論。然而,至今並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大理論”可揭示不同層次背景因素的作用機理。而帕森斯行動理論最大的作用就在於,它能夠囊括影響組織行為的多層次因素,並通過一套清晰的理論模式對多層次因素間的作用機理進行整合,為組織行為研究提供一個強有力的“大理論”,解決當前組織行為研究的瓶頸問題。
在領導研究中的應用
領導研究是組織行為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經過一百多年的曆史,領導研究已有了很大的發展。20世紀領導理論的發展大體上經曆了領導特質理論、領導行為理論、權變理論和交易型及變革型領導理論四個階段,但每個階段都存在著局限性,無法提供完整的框架來解釋領導過程。我們嚐試用行動理論的框架對領導理論進行整合;運用行動理論從個體、社會及文化係統的層次對領導過程進行剖析,有可能彌補現有領導理論的不足。
行動者作為行動者的領導者一方麵是獨立的個體,另一方麵在社會意義上從屬於角色範疇。角色的定義及對其角色的預期成為領導者個體與其所在的社會係統(與下屬、同事等各種行動者)之間的作用橋梁,社會化理論很好地解釋了這一過程。在我們的研究框架中,領導者是核心的行動者,而隨著分析層次的變化,領導者與相關的行動者(如TMT、Board、各級管理者)互動形成的社會係統也具備行動者的地位與功能。行動理論在人格係統的層次對領導者這一“行動者”進行分析,從價值觀和動機取向出發,將領導者本人的個體需要、技能和信念等等所有其他可能影響領導行動的因素放入人格係統,在社會及文化係統的大框架裏驗證領導個人的作用,避免了特質理論的不足。
目標人格係統層麵的行動者目標是個人需求的滿足(如經濟利益、社會地位等);而“角色”層麵的領導者目標則具有較高的社會涵義,同時體現出層次性:一方麵體現在對領導者個人當領導的最終目的、所在的團隊及群體的整體目標的追求(如團隊績效、部門績效、組織績效等);另一方麵也包括領導者作為公民或國民對國家、地區、社會整體利益的追求(如社會責任等),因此定什麼樣的目標集中反映了領導者個人及所在組織的規範性取向,同時也受具體的情境的製約。目標的實現與否會反過來影響領導者的選擇,從而使領導過程不斷延續。而現有的所有領導理論都沒有將領導目標納入領導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