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行動者能夠控製的環境因素成為行動的手段,而行動者不能控製、難以改變的環境因素成為行動的條件。在領導過程中,領導者所處的情境要素涉及到不同的層次。個體層次的情境因素包括領導者的直接下屬、同事及直接上司等組織內的和家人、朋友等;社會層次的因素包括組織內各個層級的管理團隊和其它各種正式或非正式群體,以及組織外的領導者所屬的社會網絡等。領導者的領導過程中還不時受到所處的地區的曆史背景、法律、經濟、文化特征等因素的影響,而這些則屬於文化係統層次的情境因素。因此,運用行動理論框架,我們就能夠用人格、社會及文化這三大不同係統來透視情境中錯綜複雜的各種關係,並認清這些關係對領導者、領導者手段的選擇及目標的確定整個領導過程的影響。
規範性取向一方麵,作為個體層次的行動者,領導者的行動受到個體需求結構與本人的價值取向的影響,例如中國人要麵子、重人情,在中國企業當領導就不可能對這些傳統文化全然不顧;另一方麵,領導者的行動也受到領導者所處的群體的文化以及所處的文化係統價值取向的影響。簡單地說,領導過程就是不同層次的文化因素的影響過程,其中價值觀是貫穿領導者個體與所處環境的最重要的因素。行動理論中三個主要係統之間的作用都是通過價值觀實現的,這就從起源上展示了價值觀的重要性及作用機製。
手段的選擇在領導過程中,手段即是領導者為實現目標所采取的方式,包括領導者對組織的內部管理所作出的各種決策和實踐,以及領導風格和待人處事的方式等。概括地說,也就是領導行為。但是不同於現有的行為理論,行動理論在特定的情景(社會準則、文化背景;其他行動者,下屬或同事之間的互動)下考察領導者及其行為的互動關係,因此領導行為就不再是單一、孤立的,而是全麵、動態的了。因此,可以通過手段的選擇過程考察領導者個人的價值觀如何通過企業的文化、戰略等影響所有其他行動者,這也回答了變革型領導如何“改造”下屬、影響同事及外部所有有關的人員的問題。
基於行動理論的領導過程框架將“領導”這一“行動”分解為領導者、目標、情境、規範性取向和手段五個基本要素,領導者——觀念形式——目標這一脈絡對應了領導特質理論的研究重心;領導者——手段——目標對應了領導行為理論的研究重心;領導者——手段——情境——目標的框架則是對交易型和變革型領導的概括,這一框架將原本割裂的領導理論有機地整合到了一起。
正如班柏格(Joan Bamberger)所言:“所有的社會科學都遵循一個基本的假設,那就是微觀和宏觀之間存在動態的相互影響,由於任何社會現象的這一複雜性,我們在研究中應該對這種互動進行探索。”對組織行為領域的研究來說,如何為不同層次間各種因素的互動提供理論的支持和發展,是研究得以實現其價值的關鍵。本文僅從其核心理論概念的角度進行總結,並試圖探討這一理論對於組織行為學研究的啟示,可以說僅僅是對這一宏大理論的冰山一角進行嚐試性的探索,其目的在於“拋磚引玉”。希望能引起同行們的關注,對此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