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何作養正氣?(1 / 2)

如何作養正氣?

專欄

作者:劉文瑞

任何一個社會,都需要道德作為基石。然而,道德狀況在不同的社會裏卻差別極大。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在於有無正氣。

唐憲宗元和年間,由湖南江西觀察使升任京兆尹的楊憑,“修第於永寧裏,功作並興,又廣蓄妓妾於永樂裏之別宅,時人大以為言。”禦史中丞李夷簡一直對楊憑的倨傲奢侈不滿,乘機彈劾,揭發其在江西任上的貪贓罪。刑部和大理寺審理後,認定罪名成立,楊憑被發配到賀州臨賀縣,僅給予相當於縣尉的待遇。在楊憑定罪遭貶之時,至親好友沒有一人為其送行。然而當時擔任櫟陽縣尉的徐晦,因為自己從平民起就得到楊憑的賞識,從製科登第到擔任縣尉都曾得到楊憑的薦舉,於是,他獨自一人把楊憑送到藍田話別。曾經擔任過宰相的權德輿,與楊憑的交情極深,知道徐晦要去送別楊憑,就問徐晦說:“今日送楊憑,誠為厚道之舉,但你不怕受連累嗎?”徐晦答道:“我自布衣受楊憑眷顧,當他流播之時,不送一程對得住人嗎?”由此,權德輿在官場大加讚揚徐晦之義。

徐晦想不到的是,沒過幾天,發起彈劾楊憑的李夷簡就推薦徐晦擔任監察官員。當徐晦被任命為殿中侍禦史時,他問李夷簡道:“我一直與您無交往,您因何信任我而獎掖後進?”李夷簡直率對答說:“你不辜負楊憑,就決不會辜負國家。”

類似的例子在唐代並不少見。唐憲宗時期的宰相皇甫鏄,是一個曆史記錄並不光彩的官員,是一個擅長搜刮民財以取悅皇帝的高手。“鏄雖有吏才,素無公望,特出聚斂媚上,刻削希恩。”在唐憲宗提拔皇甫鏄當宰相時,裴度反對,上表指出“皇甫鏄自掌財賦,唯事割剝,以苛為察,以刻為明”;受其割剝之人“無不苦口切齒,願食其肉”;“天下之人,怨入骨髓,陛下近日收為股肱,列在台鼎,切恐不可,伏惟圖之”。但憲宗聽不進去,執意提拔了他。皇甫鏄也知道自己名聲不好,所以就更加不顧一切地巴結皇帝,排斥異己。他一方麵迎合憲宗的煉丹求仙,為憲宗推薦術士柳泌;另一方麵勾結宦官,刻薄士卒,為了討好皇帝不怕激起眾怒,形成了一人寵信而天下怨恨的局麵。結果是金丹把憲宗吃得暴躁嗜殺,宦官下手弑君,對外宣稱“誤服丹石,毒發暴崩”,43歲就終結了生命。皇甫鏄壓根兒沒想到自己的靠山倒得這麼快,憲宗一死,朝野共憤的皇甫鏄就被趕下政治舞台,貶為崖州司戶參軍。皇甫鏄灰溜溜地離開長安時,時任坊州刺史的班肅,因為自己曾經擔任過皇甫鏄下屬,出於舊情,獨自為其餞行。

班肅同情下台的死老虎,並未受到懲罰。他同樣沒想到的是,一年後班肅刺史任滿,宰相向新皇帝穆宗專門上奏請求提拔獎掖班肅。奏章不長,照錄如下:“將欲清風俗,必在厚人倫。竊見皇甫鏄權位盛時,班行之中,多所親附。及得罪後,議論立變,憎嫉如仇。俗之衰薄,一至於此!惟班肅以曾為郎官,判度支案,終始如一,獨送出城。周行之間,多美其事。今郡秩已罷,望授一省官,以表其行。”班肅由此被提拔為吏部的司封員外郎。顯然,這種提拔,鼓勵的是超越政治的道義,鞭撻的是見風使舵的圓滑,正氣由此得以褒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