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何作養正氣?(2 / 2)

從上麵兩個例子可以看出,唐朝在安史之亂後還能存續多年,不是沒有緣由的。官場乃至社會上的正氣,是王朝存續的生命線。這兩個例子告訴人們,作養正氣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麵努力。

首先,要通過各種措施,把潛在的無意識價值取向中符合正氣的內容揭示出來,加以有意識的倡導和弘揚。人們在社會化過程中,會積澱出下意識的行為規範,凝結為自然而然的價值準則。正氣隻有進入無意識層麵才是真正氣,但無意識的東西不加嗬護就有可能會損耗喪失。例如,上麵這兩個為失勢官員餞行的例子,事主很可能僅僅是出於“對得住人”、“以德報德”的樸素心理,而這種心理符合為人之道和朋友之義。執政者以讚許、彰揚的方式肯定這種道義,把這種道義由自然而然升華為努力使其然,方可使正氣彌散於社會之中。

其次,上層的行為必須同倡導的價值取向吻合,尤其要防範口號和行為的背離。上麵的例子中,朝廷如何對待兩位事主是最為關鍵的。如果說,上層口頭倡導的是剛正不阿之行,而實際提拔的是阿諛奉承之徒,所謂正氣很快就會變成弄虛作假之氣。周密《齊東野語》中記載,張說為承旨,朝廷官員多巴結張說,而以正直著稱的王質與沈瀛互相誡勉,絕不拜訪討好張說。但誡勉之後,王質就偷偷去拜訪張說;進去一看,沈瀛已經先在那裏。兩人都感到不自在。造成這種情景的原因固然是王質和沈瀛口是心非,然而這種口是心非恰恰是張說喜歡別人奉迎巴結引發的。任何管理者都要明白,“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下麵看的不是上級的宣言,而是上級的行為。二者背反,就不是作養正氣而是戕賊正氣。

最後,要讓有正氣者得實惠。正氣凜然而受苦受難者固然可歌可泣,但那隻能是少量社會精英的自我犧牲行為,不可能成為大眾流行風尚。不要指望官場上人人成為海瑞,更不要指望社會上人人成為聖徒。弘揚正氣的奧秘,在於把道義和利益結合起來。上麵的例子中,堅持道義者得到提拔重用,見風使舵者遭遇排斥出局,正氣自然會充盈;堅持道義者被貶斥,見風使舵者獲升擢,正氣肯定是稀缺之物。管理者需要把義和利統一起來,而不是把義和利割裂開來。隻有做到因義而得利,才能根除見利而忘義。員工犧牲自身利益維護道義是高尚,而管理者以道義之名要求員工犧牲利益則是無恥。理解了這一點,才能真正實現以人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