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北京地區的醫療衛生事業成就斐然。特別是2003年抗擊非典鬥爭勝利以後,衛生行政部門努力轉變觀念,轉變職能,樹立大衛生觀念,全麵加強公共衛生體係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製的建設。2004年12月7日,《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強首都公共衛生建設的意見》頒布,明確了加強首都公共衛生體係建設的目標、任務和措施。經過幾年的努力,以建立完善北京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製和建設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係、疾病預防控製體係、衛生監督執法體係、公共衛生信息體係的“一個機製、四個體係”為核心的首都公共衛生體係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和顯著成就,在防控重大傳染性疾病和處置各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已經和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正所謂:“健康清潔惠民生,古城新都盡歡顏”。隨著政府投入的加大和醫療體製改革的深入,北京的醫療衛生事業將會繼續向著更高的水平邁進。(北京市公共衛生信息中心摘編)
甲型流感防治工作
2009年4月以來,甲型H1N1流感(以下簡稱“甲流”)在全球迅速傳播蔓延。本市動員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及社會各界力量,按照“全麵預防,有效控製”的原則,紮實、有序、有效地開展甲流防控工作,經曆了疫情發生、發展、局部暴發流行到逐步恢複平穩的過程。總體上看,8個月的防控是成功的,效果顯著。
一、第一階段:疫情出現初期(4月25日~7月3日)
這一階段是疫情剛剛出現,社會各界包括政府各部門對疾病的認識還不全麵。針對這種情況,本市總的管理策略是嚴防嚴控,嚴把入境關,突出醫院、學校、社區3個重點,爭取最大限度地減少輸入性病例,為全麵客觀認識疾病爭取時間,為儲備必要的藥品和研製開發疫苗爭取時間。管理的方式是迅速啟動首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部辦公室作為市防控甲流辦公室,成立了7個工作組,後又增加了社會防控督查組。按照國務院的要求,對該病實施甲類傳染病管理辦法。
主要做法:對確診病例實施集中隔離治療,追蹤密切接觸者,對密切接觸人員實施集中醫學管理。入境監測組對從主要疫區來京的所有旅客實施健康監測,第一時間將發熱人員和疑似病例隔離,控製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在衛生係統開展甲流防治知識全員培訓,共發放《北京市衛生人員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識讀本》15萬冊。宣傳組廣泛宣傳甲流基本常識,告訴公眾該病“可防、可控、可治”,把政府的管理措施及時傳遞給市民,努力消除市民的恐慌。物資保障組加強常用物資的應急調度和應急物資的有效儲備,對集中醫學管理場所提供必要的物資設備。社會防控督查組深入防控一線開展督查,確保各項措施實施到位。
幾項創新:這一階段本市防控工作創造性地開展了幾項工作,對後來的防控工作以及市民的公共衛生意識培養起到了深遠的影響,在全國也屬首創。一是率先在全國啟動應急機製。本市在疫情初期,迅速啟動了首都公共衛生應急機製。總指揮由主管市領導掛帥,指揮部辦公室上遷至市政府,統一調度全市力量。成立8個工作組,有利於將防控責任和工作明確細化,有利於全麵掌握和協調防控工作。各工作組成員從各委辦局臨時抽調,增強了各部門的防控責任意識。二是提出了落實“四方責任”的公共衛生新理念。公共衛生不僅是衛生部門的職責,更是全社會的共同職責。借助防控甲流,市政府及時下發了《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明確責任突出重點加強甲型H1N1流感預防控製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要落實屬地、部門、單位、個人四方責任,有利於實現政府與社會在公共管理中的良性互動,為今後管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提供了寶貴經驗。三是嚴把入境監測關,實現了機場與社區的信息互通。為更好地實現入境人員管理,阻斷傳播源,建立了機場與社區的信息共享機製。旅客在填寫健康申明卡後,相關信息在第一時間傳到社區,由社區醫務人員立即對歸國旅客實施健康監測。四是成立了社會防控督查組。將防控責任與防控督查聯係起來,使防控不再流於形式,而是落到實處。五是注重收集民情民意。市統計局先後兩次對防控有關情況開展電話問卷調查,及時了解群眾的需求,使政策的製訂具備了更加堅實的群眾基礎。
主要成效:一是延緩了疫情的傳播。由於防控措施嚴格,以嚴把入境關、實施隔離治療和管理為特征的第一階段,最大限度推遲了疫情的傳入。應急機製啟動後20天,5月16日才出現第一例確診的輸入性病例;6月下旬才出現第一起聚集性疫情。香港由於沒有采取嚴格的管理措施,6月初就頻頻出現聚集性疫情,影響了學校的正常教學。日本更是在5月中旬就出現了社區暴發。二是初步動員起全社會的公共衛生防控意識。借助廣泛深入的宣傳、認真到位的督查、獎懲分明的四方責任,社會的公共衛生意識明顯加強。
二、第二階段:疫情穩步發展期(7月3日~8月31日)
第二階段,社會各界對疾病有了初步的認識,就是該病毒傳播力較強,全人群易感,但毒力不強。針對這一特點,按照7月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的部署,本市在第二階段及時對防控措施進行了調整。著眼於流感大流行的準備,重點是實現防控措施有序下移,逐步啟動區縣防控領導機構和組織。區縣成立各自的集中醫學觀察場所、定點醫院。市級定點醫院和市級集中醫學觀察場所主要負責外籍和港澳台人員的治療和管理,區縣負責轄區內人員的治療和管理。第二階段前期集中處理了幾起夏令營聚集性發熱疫情,後期指揮部辦公室遷至市衛生局,與市衛生局應急辦合署辦公。雖然指揮部應急機製有所調整,但管理措施在本質上沒有大的改變。後期主要是預防開學可能出現的學校疫情,進行提前動員部署。第二階段疫情總體上比較平穩,在出現本地病例後,由於正值暑期,學生放假,加上督促和督導得力,疫情沒有出現快速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