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集中力量,突出重點,全力做好2009年首都衛生事業改革和發展的各項工作
2009年全市衛生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麵貫徹落實中央和市委、市政府關於衛生工作的要求和部署,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繼承和發揚奧運會的寶貴遺產,緊緊圍繞提高市民健康水平、延長市民健康壽命、確保全社會公共衛生安全的目標,以深化醫藥衛生體製改革為主線,以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加強醫療機構管理,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係,確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典醫療衛生安全為重點,抓好各項工作,努力開創首都衛生事業改革和發展的新局麵。
(一)全力做好醫藥衛生體製改革的各項工作今年首都衛生係統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組織廣大幹部職工尤其是各級領導幹部認真學習和落實《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製改革的意見》,抓住醫療衛生體製改革和擴內需、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政策給首都衛生事業發展帶來的新機遇、新契機,推動衛生事業發展。既是擴大內需的重要手段,也是改善民生的題中之意,更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和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措施,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在今年要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麵工作。
1.積極推進、全麵實施醫療機構藥品集中采購工作,並以此為契機建立健全北京市藥品供應保障體係。認真貫徹落實衛生部等六部委印發的《進一步規範醫療機構藥品集中采購工作的意見》精神,積極組織製訂和實施本市醫療機構藥品集中采購方案,通過建立政府主導的醫療機構藥品集中采購統一平台,實現藥品六組歸一、同城同價,改善本市藥品市場環境,提高藥品企業市場集中度,保障藥品質量安全,為實行基本藥物製度奠定基礎,確保國家基本藥物和符合本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基層必備藥品在醫療機構的配備和使用率。
2.製訂和完善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和市場準入製度。完善醫療服務要素準入製度,規範醫療服務行為,研究製訂並適時發布北京市區域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完善醫療機構分類管理,促進醫療機構屬地化管理。積極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首都醫療市場。對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實施統一的醫療機構準入規定、統一的監管政策,統一的醫療機構運營評價體係和醫療機構質量考核標準體係、統一的醫療保障政策。加強醫療機構準入和校驗管理,建立醫療機構退出機製等清理整頓醫療機構的長效機製,淨化首都醫療市場。從便民、城市公共衛生安全和效率角度出發,改革和完善院前急救體係建設,促進急救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整體效率的發揮。製訂並實施《北京市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暫行辦法》,明確臨床新技術、專項技術準入的標準和程序,建立醫療技術準入評估專家庫和登記備案製度。製訂並試行《北京市醫院和醫師手術分級標準和管理暫行規定》,明確不同級別醫院和不同職稱醫師分級手術標準,規範醫療機構和醫師執業行為。根據綜合醫院科室設置標準,在全市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完善兒科建設,滿足兒童就診需要,推動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設立全科醫學科和精神心理科。
3.完善醫院管理和評價機製。繼續開展對醫院管理的考核評價和專項巡查工作,加強質控中心規範化建設和管理,建立急診、重症監護質控中心。完善醫療質量控製和改進體係,強化落實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核心製度,研究完善科學、客觀的醫療護理評價指標體係。建立醫學影像專業工作規範,探索醫學影像資源共享問題,全麵推進二級以上醫院部分檢驗結果互認工作。推行醫療機構成本核算體係和製度,研究公立醫院的價格體係改革和財政補貼機製改革。進一步加強門急診服務工作,研究設計符合醫院管理要求和群眾就診需求的標準服務流程,促進就診區域的合理布局。研究推廣門診層級就診工作經驗,發揮專家工作團隊作用,提高醫療服務運轉效率。進一步推廣複診預約和掛號預約工作,方便患者就醫,努力構建和諧醫患關係。建立以公益性為核心的公立醫院績效評估管理體係,研究公立醫院人事製度和薪酬製度。科學界定公立醫院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責權,研究探討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建立院長任職資格、崗位職責、選拔任用、考核評價、教育培訓、激勵約束和問責獎懲機製。改革公立醫院補償機製和運行管理體製。
4.加快發展基層衛生服務。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運行機製,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水平和農民的醫療保障水平。研究製訂全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支出項目與標準的指導性意見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財務管理、固定資產管理指導意見。開展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運營項目成本測算研究,開展收支兩條線政策效果評估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工作人員薪酬增長與激勵機製研究。探索首診服務新模式。加強慢性病社區管理,從適宜技術入手,強化培訓,提高慢病有效管理率。規範健康檔案的管理,製訂北京市社區健康檔案管理和使用辦法,開展對健康檔案工作效果的評價。提高社區衛生服務質量和效率。開展社區衛生服務崗位練兵,探索建立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人員學習訓練的長效機製。創建北京市社區衛生服務示範中心(站)。加大社區衛生服務宣傳和績效考核力度。完善市級考核指標體係和考核方式。逐步建立基層醫療機構和上級醫院的協作機製。在每個社區服務機構都要配備一名大專以上的專業工作人員。
5.建立健全農村衛生體係裝備管理製度,實施基本裝備安全運行規範。強化鎮村兩級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實現農村居民常見病、多發病70%的問題在鄉鎮得到解決。加強鄉村醫生服務績效考核與管理,完善政府購買服務機製,落實考核製度,確保為群眾提供適宜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充分發揮政府補助資金的效率。開展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工作成效區縣巡展活動,做好初級衛生保健終末期評估準備。建立農民健康管理新模式。完成政府投入的農民免費健康體檢和體質綜合評估工作,完善農村居民健康檔案,開展慢病防治和健康幹預措施。落實財政對參合人員補助增長機製,進一步提高新農合籌資和補償水平。參合人員在鄉鎮衛生院門診及住院就醫補償比例普遍達到住院50%、門診30%的階段工作目標,住院補償封頂線達到18萬元。督促指導新農合各定點醫療機構規範服務與管理,建立新農合考核評價製度。開展醫師多地點執業的相關政策研究,製訂有關製度,促進醫療人力資源的合理流動。鼓勵有資質的人員在社區開辦診所或個體行醫。研究製訂適宜於北京地區的基本醫療服務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