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從小長相奇特,儀表堂堂,相貌偉岸。在他年少的時候,比同齡人更有誌氣,練就了各種各樣的本事,因此很多人認為他將來能夠成就一番事業,大富大貴。文帝早年入朝做官後,為了實現自己深藏的政治願望,也為了避免遭到其他政治勢力的暗算,他深深地將自己隱藏起來,很少接觸外麵的世界,也因此他對世上的好多事情不得而知。
後來,文帝以皇後父親的高尚尊貴身份,被周宣帝委任為顧命大臣,輔助幼主,總理朝政。但是,他施行的好多好的政策都不被時人接受,北周的舊臣都對他心懷憤慨和不滿,不時起兵造反,形勢非常不利。
不久之後,王謙依仗著三蜀的雄厚兵力和實力,公開起兵反抗文帝,但堅持了不到一月即被高祖平反;尉遲迥又率領原來齊國的將士起兵造反,但是文帝僅僅依靠一戰就消滅了他們,這實在不能不說是因為文帝的智謀高人一籌,也是因為得到了將士們和百姓的幫助。文帝又乘著勝利的大好時機,迫使周靜帝退位禪讓,建立了隋朝。
當時天下尚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荊州、揚州等地還沒有完全統一,各路諸侯王心懷不軌,隨時可能起兵造反。文帝日理萬機,總理朝政,常常廢寢忘食,為天下的統一出謀劃策。直到開皇九年(公元589年),隋軍萬船齊發,直奔金陵,滅掉了南朝最後一個國家陳,結束了南北朝一百多年的戰亂。文帝又命令手下大將率領隋朝鐵騎一路向北,打敗突厥的軍隊,單於向高祖俯首稱臣。先秦文獻《職方》和《禹貢》裏所描繪的大部分地方,一起成為了隋朝萬裏疆土當中的一部分。文帝所作的這些宏圖大業,即使是晉武帝平定吳地、會稽,漢宣帝推亡固存之類的功績,都無法與之相提並論。隋文帝廣施仁政,講究禮儀,將天下治理地井井有條,一派祥和之風,人民安居樂業,和睦相處。文帝以身作則,勤儉質樸,帶頭製定公平公正的法律,使強人不欺弱者,眾不壓寡。因此,天下人丁興旺,物產豐富,朝廷官員和天下百姓滿心歡喜。文帝即位的二十年間,天下一片太平盛世,睦領友好,很少有戰事發生。
與前世幾代帝王相比,文帝可以算得上是有作為的君主。但是他卻很少關注教育和學問,又天生喜歡猜忌,使得滿朝文武難以窮盡其才為朝廷和文帝效力。文帝又缺乏寬廣仁厚的氣量和大度的胸懷,平時辦事比較刻薄,到了晚年,這種行為愈演愈烈,沒有誰可以約束他。文帝還信奉迷信之類的東西,不顧大臣苦苦勸告,將那些自稱懂迷信的人分封為諸侯將相,讓他們手中掌握很大的權力,可以與京城裏的大官們相比,甚至和皇帝都相差不多,以至於大臣們都不知道該怎麼辦。
開皇二十年(約公元600年),隋文帝聽信皇後的錯誤言語,又被奸臣的甜言蜜語迷惑,過分溺愛次子楊廣而廢掉了長子楊勇,使得皇位錯傳。文帝又不顧父子之情,麵對兒子之間引起的矛盾,沒有加以幹涉和正確的引導,卻讓他們兄弟同室操戈,相互殘殺,這種行為如同拿著斧子砍掉自己的腳趾頭。結果是文帝的墳墓還沒安置好,他的子孫已經大開殺戒,血流成河。國家剛剛開始有點起色,就被居心剖側的人奪走,最終毀於一旦,可惜呀!
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聰明過人,第一次實現了中國大範圍內的多民族的統一,後世稱他為“千古明君”。隻是可惜,文帝晚年輕信他人,錯傳皇位。如果追究隋朝衰亡的源頭,其實在文帝廢黜長子楊勇的時候已經開始了,到隋煬帝時,已經結束了。隋朝的滅亡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由來已久了。如果隋文帝能夠早早地注意到這個問題,並加以改正彌補,恐怕就不會出現這種不好的結果了,隻是隨著文帝的駕崩一切已經結束了。綜合評價隋文帝,也應該是功過各半吧!
隋煬帝楊廣,又名英,小名阿。是隋文帝楊堅的次子,他的母親是文獻獨孤皇後。楊廣儀表堂堂,長相俊美,從小就聰慧過人,在諸王子王孫中他特別受高祖皇帝和獨孤皇後的寵愛。早在北周時期,他憑借著父親的功勳,被封為雁門郡公。
開皇元年(公元581年),他被隋文帝冊封為晉王,授予柱國、並州總管的職務,當時他才是一個十三歲的少年。不久之後他任職武衛大將軍,又晉升為上柱國、河北道行台尚書令,依舊是大將軍的頭銜。高祖對他寄予了厚望,特意指派德高望重、才華橫溢的項城公王韶、安道公李徹二人對其進行輔助引導。楊廣從小喜愛學習,尤其善於寫文章。他的性格深沉,比較隱晦,平日裏顯得嚴肅而又莊重,於是他引起了滿朝文武的關注。高祖是一個迷信相術的人,在私底下秘密安排善於相術的大臣關注各個王子,對他們進行審視,讓大臣定期向他彙報。楊廣知道這件事後,和手下謀士秘密商議計謀,如何借此機會討好文帝。他派人帶著大量的財寶賄賂了相術大臣,因為得到了好處,大臣回來彙報說:“晉王眉毛上的雙骨高高隆起,有大富大貴之相,將來可以賦予重托。”不久之後,高祖到楊廣的府邸去觀察情況。煬帝安插在宮裏的探子將這一情況提前告訴了他,他便開始在自己的府邸進行各種偽裝,以此來掩飾自己的荒淫無道,希望給高祖留下一個好印象。高祖到楊廣的府邸後,他看到擺置的樂器大多絲弦斷裂,上麵又沾滿了大量的灰塵,好像是好久沒有用過的緣故,高祖以為楊廣不喜歡聲色犬馬,不沉溺於歌舞升平,於是更喜歡他了,認為他是一個可以做大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