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穆助高祖登基,深受厚愛
李穆,字顯慶,自稱是隴西成紀人,漢朝騎尉李陵的後人。當年李陵出征遭到匈奴的包圍,最後歸順了匈奴,從此以後他的子孫世世代代居住在北狄,到後來跟隨北魏向南遷徙,重新回到隴州一帶居住下來。李穆的祖父李斌,曾以都督的身份在高平鎮守,因而子孫以此為家居住下來。他的父親李文保,很早的時候就去世了,到後來李穆顯貴發達時,被追贈為司空。
李穆相貌奇俊,胸懷大誌。周太祖剛剛舉兵起事,李穆就跟隨太祖。永熙末年,李穆奉命迎駕魏武帝,被授予都督的職務,爵位晉升為永平縣子,食邑三百戶。他又統領著鄉兵,多次立下軍功,從子爵進爵為伯爵。他跟隨周太祖在芒山進攻齊國的軍隊,周太祖不小心在陣前從馬上掉落下來。李穆騎著馬突圍進去,用手中的馬鞭敲打周太祖責怪他從馬上掉下,並把自己帶來的馬給了太祖,兩人一起突圍衝了出來。對方士兵看到太祖這樣逃走,以為他並不是什麼達官貴人,就沒有去追,太祖因此幸免一死。周太祖和李穆四眼相對,兩人都掉下了眼淚,周太祖回頭對身邊的將士們說:“能幫我成就大業的,就是這個人了!”
隋高祖在北周做宰相的時候,尉遲迥起兵造反,派人來招募李穆。李穆扣押了尉遲迥的使者,把尉遲迥聯絡的書信上交給了朝廷。李穆的兒子李士榮,認為父親居住的地方天下精兵強將彙聚,私下勸父親起兵造反。李穆仔細研究當時的局勢,認為高祖能成大事,於是態度堅決得拒絕了兒子的建議,並把天子的服侍十三環金送給高祖。不久之後,李穆認為時機已到,秘密上表,勸高祖登基。高祖的李穆的幫扶下,戰勝了北周舊部勢力,迫使周靜帝下詔書禪位,登基為帝。
後來李穆來到朝中,高祖對他禮遇有加,還拜他為太師,要他在參拜皇帝的時候可以不報自己的姓名,將他的食邑增加到了三千戶。於是,李穆的所有子孫,即使還處在繈褓之中的嬰兒,也被朝廷拜為儀同,他一家當中光是在朝廷做大官的就有一百多人。李穆的富貴顯聖,在當時是沒有人可與之相比的。李穆上表要告老還鄉,辭去職務,高祖下詔書,同意了李穆的要求,但高祖說如果朝中有大事,就派大臣親自到李穆府上請教。
這個時候,太史上奏說,朝廷應該遷都,並陳述了很多的原因。高祖因為剛剛登基,顯得左右為難,難以下定決心。李穆上表說,遷都是曆朝曆代常有的事情,皇上不必心存疑慮。高祖其實一向嫌棄台城,認為地方過於狹小,而且迷信的他認為宮中有前朝鬼妖存在,經常出來嚇人。蘇威曾經建議遷都,高祖沒有采納他的建議。當高祖看到李穆的表章說道:“太師是人民所仰慕欽佩的人,現在他也提出了這樣的請求,那麼可以遷都了。”於是,高祖聽從了李穆的意見,下令遷都。
過了一年多的時間,高祖下詔表揚了李穆的功勳,還對眾人說從今往後隻要李穆不起兵造反,任何罪行都可以被寬恕。開皇六年(公元586年),李穆在自己的府邸中去世,享年七十七歲。他留下遺言說:“承蒙皇上和朝廷大恩,我的年齡和官爵已經達到了最高,現在死去,沒有什麼遺憾的了。隻可惜,我不能陪皇上去泰山和梁甫封禪,這大概就是我唯一遺憾的事情了吧。”
高祖下詔讓身邊的太監侍郎去監護李穆的喪事,賞賜了他很多寶物,有寶馬四匹,二千斛小麥和粟米,一千匹布和絹。高祖還特意追認李穆為使持節、十個州的軍事、冀州刺史,諡號為“明”。高祖還派遣太常卿牛弘,用太牢的禮儀祭奠李穆。李穆的孫子李筠繼承了他的爵位。高祖讓百官護送他的靈柩一直到郭外,然後目視著李穆的靈柩遠去。
李穆一生為大隋王朝傾盡了全力,奉獻了自己所有的能力和才華,為隋文帝鞍前馬後,立功無數。隨即,功成身退,離開了鬥爭激烈的朝堂,保全了晚節,安享其樂,是隋朝開國元勳中難得的智勇雙全的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