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柳暗花明(1)(1 / 3)

錯的和對的往往隻有一步之遙,再堅持一秒也許就是勝利。

1做事的目的

大約100年前,有一個紐約商人出門辦事,他看見一個衣衫襤褸的鉛筆推銷員,頓生憐憫之情。他把1美元丟進那推銷員的懷裏,就走開了。走了幾步之後,商人感覺不妥,就返回去,從推銷員那裏取了幾支鉛筆,並說自己忘記取筆了,希望不要介意。他還說:“你我都是商人,你有東西在賣,並且上麵還標明了價格。”然後他就離去了。幾個月之後,在一個社交場合,一位氣宇軒昂、儀貌堂堂的推銷員走上前來,迎上這紐約商人說:“您可能已經不認識我了,可是我永遠不會忘記您。您就是那個重新給予我自尊的人。遇到您以前,我一直以為自己就是一個推銷鉛筆的乞丐,是上天讓您來告訴我,我是一個商人。”

商人記起了這件事。推銷員說,自從他認識到自己是一個商人,自己的心態與行為有了很大的轉變。現在的自己,在業務上,與以前相比,簡直是天上地下。

美國保險業巨子克裏蒙·斯通,少年時是個窮孩子,他父親去世了,他與母親一起艱難度日,他靠賣報紙掙一點錢幫助母親。但他沒有把賣報紙隻是當成賺錢的手段,他知道有人愛看報,他的活計就是把報紙送到愛看的人手裏。

因此,哪裏有人需要看報,他就往哪裏去。餐館是人最多的地方之一,因此,他就經常去餐館賣報。餐館的老板與侍者不喜歡他,經常會把他踢出來。

一般人挨過踢之後,就再也不會進去了。但斯通不是一般人,他還是會設法進入挨踢的餐館,把報紙送到愛看的人手裏。經常的情況是,食客對斯通遭到的打罵看不下去了,幹涉了老板或侍者的行為。斯通就這樣,屁股雖然有一點疼,但兜裏的錢在增加。任何時候都要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尤其是在挫折和失意當中,不要把心思放在悲歎抱怨之中,想想做事的目的,對自己充滿自豪之情,永遠信心十足,不達目的不罷休。

2照顧顧客的情緒

國內最著名的房地產公司之一,萬科房地產開發公司的老總王石,直到現在一直開著一輛奧迪。是他們公司買不起更高檔的轎車嗎?不是。他是考慮到,自己經常要和客戶見麵,有許多客戶開的汽車並不是特別高檔,假如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高檔轎車而感到不自然,心裏不舒服,那麼,對業務一定會產生不好的影響。

同樣,那些會做生意的飯店老板,不會讓侍者穿太好的衣服。即使是星級酒店,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雖然侍者的衣服整潔大方,但並不是什麼特別高級的衣料。為什麼?就是要讓來這裏吃飯的客人感到舒服。如果大部分客人發現,自己的服裝的料子居然還比不上飯店的侍者,他們是不會開心的。

從這些做生意的高手的措施裏,做業務的可以得到如下啟發:

在業務活動中不要穿非常高級的衣服。服裝衣料的檔次保持一個水平——比你的客戶稍微低一點。

不要使用過於新潮的文具及通訊工具。那樣會讓你的客戶覺得你從他那裏賺了過多的利潤。還讓追逐時髦者感覺到落後潮流,讓不追逐時髦的客戶感覺看不慣。李嘉誠的皮包跟隨他25年,一方麵是李嘉誠節約,另一方麵,這也使他顯出一個誠懇可靠的形象。當然,如果是本公司生產的產品,則另當別論。

不要帶客戶到過於豪華的地方消費。即使你想給他一個巨大的震撼,也最好不要這樣做。原因有以下幾種:第一,如果客戶不習慣這樣的場合,他會感覺局促,甚至會鬧出笑話。那樣,你的一片苦心就全浪費了。第二,你不會總是帶他來這樣的地方,如果對方再要求幾次,你很快就會把錢包掏空的。炫耀可以給你帶來暫時的心理平衡,但也會傷害對方的些許自尊,如果碰巧對方心理吝嗇,那更會帶來麻煩,不防降低一下自己的標準。

3讚美也需“畫龍點睛”

曾國藩對心理學有深入研究,他自認為經過多年修煉,自己基本達到了儒學要求的德行與修養。

有一次,與幕僚們閑聊當代人物的時候,他說:“彭玉、李鴻章都是大才,為我所不及。我可自許者,隻是生平不好諛耳。”意思是拍馬屁、戴高帽這一類做法,在我這裏行不通。

聽了這話,有個幕僚說:“各有所長:彭公威猛,人不敢欺;李公精敏,人不能欺。”說到這裏,似乎說不下去了。

曾國藩聽了,問:“那你們以為我呢?”在曾幕中,這樣的議論是不禁止的。

大家都低頭思索,一時沒有人說話。這時,一個掌管抄寫的年輕後生說:“曾帥仁德,人不忍欺。”眾人拍手。曾國藩說:“不敢當,不敢當。”

那人退下之後,曾國藩問:“彼是何人?”有人告訴他,那是個揚州人,中過秀才,家貧,辦事還謹慎。曾國藩說:“此人有大才,不可埋沒。”

等到曾國藩當了兩江總督的時候,他就派此人去做了揚州鹽運使,就是“揚州食鹽專賣局局長”。

清末,有一個名叫蔡乃煌的官員小有才氣,最擅長“詩鍾”。詩鍾是一種中國古代的文藝活動,即在規定的很短時間內,做出一副七言對聯,要求在每一句的規定位置用抽簽決定的字。

蔡乃煌犯了貪汙案,被免除了職務,但他一直活動,想官複原職。他就托了朋友,想搭上袁世凱、張之洞的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