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格林斯潘的不斷經營,他聲名鵲起,逐漸成為總統麵前的大紅人。1980年裏根競選總統期間,他是裏根的經濟顧問。裏根當選總統後,他擔任美國全國社會保障改革委員會主席,後又成為經濟政策顧問委員會成員。
1987年是格林斯潘實現了他人生的一次重大轉變。這年的8月,保羅·沃爾克辭去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一職,格林斯潘應運而生,被裏根任命為繼任者。從此,格林斯潘開始了他的十幾年的美聯儲主席生涯。
拯救1987年股災
1987年,盡管此時的格林斯潘已經小有名氣,但出任美聯儲主席這樣一個眾人矚目的敏感職務仍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美聯儲主席相當於美國中央銀行行長,掌握著整個國家的經濟命脈,對經濟的影響力“僅次於總統”。
以前,曆任美聯儲主席向來都是很謹慎地從內部產生,可這回卻開了戒,讓一個從未在美聯儲任過職的“外人”占了一把手的位置。而且,前任“大個子保羅”以其獨斷專行的處事風格與70年代後期兩位數的通貨膨脹率進行了艱苦的鬥爭,剛剛恢複了人們對美元的信心,儼然是美國人心中的“巨人”。這個時候,很難想象還有誰更能勝任聯儲主席一職。
因此,格林斯潘的任命一宣布,道·瓊斯指數竟下降了22個點。債券價格下滑得更厲害,在一天之內降到了五年內的最低點。在東京,美國對日元的彙率由1:145跌到了1:142.5;在巴黎,美國對法國法郎的彙價下降了2%。
這位新任的美聯儲主席不得不馬上對付通貨膨脹。在7月份,原油價格跌到了每桶11美元;而到了8月,又猛漲到每桶22美元。價格的暴漲連同其他通脹壓力,促使美聯儲於1987年9月4日將貼現率提高了0.5個百分點。
這是一年多來首次利率調整,又是從1984年春季後第一次上調利率。實際上,從1984年以來,美聯儲共七次削減利率,由原來的90%下調到後來的5.5%。大多數經濟權威人士認為:9月上調利率,明顯地意味著格林斯潘主持的美聯儲要認真對付通貨膨脹。
然而,危機四伏,接連不斷。在經過一周的慘重損失後,到10月19日這一天——不久就成為臭名昭著的“黑色星期一”,這一天,股票市場大幅度地下降了508點,降至1738.74點,造成帳麵損失高達5000億美元。
這一天下降的百分比為22.6%,是1929年大蕭條時著名的黑色星期二那一天的兩倍。5000多億美元灰飛煙滅,這可是美國全年國民生產總值的1/8啊!
《國際先驅論壇報》刊登了這樣一幅漫畫:一頭公牛倒地而斃,手持利劍的鬥牛士百思不得其解:“正炒得起勁,怎麼突然就死了呢?”所有報刊頭版頭條的標題都觸目驚心:《血濺華爾街!》《十月大慘案!》,權威金融雜誌《福布斯》新進列出的全美400名大富豪,一下子就出局38人;首富薩姆。華爾損失高達21億美元;而百萬富翁亞瑟·凱恩一夜之間背上了近千萬美元的債務,絕望之中對準自己的腦袋扣動了扳機……
舉國上下,哀聲四起,仿佛世界末日突然降臨。大家都眼睜睜地看著聯儲,把格林斯潘當成最後“救世主”。對大多數觀察家來說,這個時候真是可怕之極。這就需要具有果斷決策能力的領導人擔此重任,力挽狂瀾,而坐在美聯儲主席高位上的這個人卻是人們記憶中最沒有經驗的那一位。
但是,麵對挑戰,格林斯潘挺身而出。下午剛過4點鍾,格林斯潘在達拉斯走下飛機,收盤鈴聲已響,使華爾街避免了遭受更大的損失。一個驚慌失措的美聯儲官員告訴格林斯潘,市場在收盤時已下降了508個點,格林斯潘當時一愣,但馬上做出反應,他聽到的應是508個點,而不是5.08個點。
於是,格林斯潘立即取消了預定的講演安排,飛回華盛頓,當夜召開緊急會議,同顧問們研究處理危機的對策,並做出了至關重要的決策。
經過一整夜的思考,格林斯潘做了也許是他一生中最難忘的決定——命令聯儲在星期二交易開始前50分鍾發表一個一句話的聲明:“作為這個國家的中央銀行,聯儲遵從自己的責任,已經決定準備起到清償力來源的作用,以支持經濟和金融體係。”
這個聲明簡單而不失優雅,表明聯儲將暫時放棄信借貸緊縮政策,傾其所能向銀行係統“緊急輸血”,以確保銀行信譽。就這樣,格林斯潘穩穩地撥正了美國經濟這艘大船的航向,在全國人民麵前交上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令許多人對他刮目相看,這對生性小心謹慎的格林斯潘來說,的確堪稱一次“大手筆”運作。
此政策也就是說美聯儲會根據需要,向金融體係注入資金,以防止金融崩潰。換句話說,對付危機的緊迫性已遠遠超過了緊縮銀根的政策。雖然這與格林斯潘過去的主張不合,但正如愛默生所說:“愚蠢的政策一致性是目光短淺之輩的做法。”然而,格林斯潘並不愚蠢。
在過去的黃金年代裏,一旦出現這種情況,隻要像摩根這樣的金融巨頭走進股票交易所,在大庭廣眾之下簽下大額訂單,就可以製止恐慌。其含義很明確:沒什麼值得害怕的。而現在的美聯儲是在摩根去世那一年創建的,在眾多方麵成了他的繼承者,也正以類似的象征性手段幹預經濟來穩住投資者。學了一輩子經濟史的格林斯潘,對摩根和其幹預手段了如指掌,更確切地說,他也了解美國1929-1933年金融史上的悲劇,當時正是由於中央銀行愚蠢地緊縮銀根,把已經受到打擊的股票市場推進了大蕭條的深淵。
因此,當格林斯潘的一些顧問正苦於無計可施時,格林斯潘卻毫不猶豫地說道:“懂得經濟史的人都會明白,如果股票市場下跌了500個百分點,跌幅達20%時,經濟肯定會出現大問題。這時我們所要考慮的不是應不應該向市場注入資金的問題,而是如何注入的問題”。
格林斯潘采取措施後,市場很快就平靜下來。在短短幾個月內,人們挽回了黑色星期一中所遭受的全部損失。正如《福布斯》日報所描繪的那樣:“這是格林斯潘最輝煌的一刻,他高舉起喇叭,告訴銀行把錢借給華爾街,然後降低短期利率,而長期利率也隨之下降。”
這種有效的幹預,對格林斯潘來說,還隻是開頭。股票大跌幾個月後,美聯儲又調高了利率,這是一個驚人的舉動,而且傳遞了兩個有關信息:首先,格林斯潘已下定決心抑製通貨膨脹;其次,他相信1987年的股票大跌與其說是危機,倒不如說是對經濟的調整。他高瞻遠矚,不讓短期波動影響經濟的長期持續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多虧了格林斯潘的決斷,股市跌價後才沒有出現經濟蕭條。值得慶幸的是,1987年的股票大跌沒有重演1929年的悲劇。
格林斯潘的此舉為他的美聯儲主席生涯第一個輝煌。從此,他與美聯儲主席一職結下了不解之緣。從這天開始,他在美國的經濟決策中一言九鼎,成為這個全球經濟中心的“經濟總統”。在此後的18年裏,這一直是格林斯潘的行動邏輯,每當市場波動危機美國經濟的整體穩定,他都果斷地充當那隻“看得見的手”,主動扮演市場拯救者的角色。從裏根到布什,再到克林頓,無論華盛頓官場中如何風雲迭起,人事震蕩,格林斯潘硬是“我自巋然不動”。
逐漸被神化
在經濟領域取得勝利後,格林斯潘現在麵臨著重大的政治考驗。保守的共和黨總統喬治·布什正爭取連任,大多數悲觀的華盛頓內部人士預測:保守的共和黨人格林斯潘不會對利率采取任何行動來支持布什,盡管當時迫於通貨膨脹的壓力很明顯需要再次調高利率。
就在這時,格林斯潘更驚人的舉措出台了。在共和黨全國大會召開前的幾個星期,美聯儲將貼現率提高了50個基本點,整整提高了50%,這一來幾乎窒息了原本就不景氣的經濟。
這是什麼意思?首先,這位美聯儲主席盡管經驗仍然欠缺,但卻從不受任何人控製,也不領任何人情。其次他的視野遠遠超過了政治家的視野,因為政治家最遠隻能看到下一次選舉。格林斯潘經常不厭其煩地講:我們的目的是獲取最大程度的可持續性增長。
1990年,經濟滑入輕度衰退期,許多經濟學家和投資者指責格林斯潘把持的美聯儲,說它在發現經濟指標有問題以後,采取行動時動作太慢。但到了1992年,經濟又出現大幅度增長,同時通脹率和失業率保持很低水平。當其他人正在沾沾自喜、津津樂道時,格林斯潘的目光已經投向了更遠處。他得出結論:最大可持續增長已處在危險之中。
美聯儲預計再過一年左右時間,緊張的勞動力市場便會引發通貨膨脹,於是從1992年7月開始提高利率。這就是所謂的通貨膨脹“先發製人的打擊”。於是,此時從華爾街到各城鎮,對格林斯潘可謂眾說紛紜。許多人把他當成討厭的掃興鬼:經濟本來處於良好發展勢頭,就因為過度害怕通貨膨脹而去抑製其發展。而工會組織隻想提高工人工資,增加就業機會,因此就把這位美聯儲反通脹鬥士罵得狗血噴頭。
但是美聯儲卻繼續調高利率,一共調整了五次。從1992年7月的3%的最低點調至1995年2月1日的5.25%的最高點。與此同時,經濟繼續增長著。先發製人的打擊的確保證了經濟的最大可持續增長,格林斯潘的理論得到了驗證。
隨著格林斯潘的努力,美國的經濟狀況日益好轉。1999年初,美國經濟以5%的年增長率發展,而失業率跌到了28年的最低點。這樣一來,他每說一句話人們就越加關注格林斯潘擔任聯儲主席以來,美國經濟度過了險象環生的80年代,迎來了90年代前所未有的經濟繁榮,經濟連續9年持續增長,而且失業率和通脹率實現了雙低,美國人正享受著二戰以來“最燦爛的陽光”。
當時,“性情總統”克林頓毫不謙虛地把這一切歸功於自己的英明,認為是他帶領美國人跨進了幸福時代的門檻,其實格林斯潘才是真正的英雄。
格林斯潘的工作說起來簡單:當各項指標顯示經濟發展過火,他就做出調高利率的暗示,為發燙的經濟降降溫;反之則降低利率,給疲軟的股市煽煽火。他就像一位忙碌的“調音師”,當弦剛剛顯得太緊的時候,趕忙鬆一點;當弦剛剛顯得太鬆的時候,再去緊一下,使琴弦永遠保持最佳的音調。
因此,格林斯潘對經濟運行進行調整的油門和刹車主要是利率,他幾乎將通過改變利率對經濟進行微調發揮到了極致,1992-1995年,在美國經濟一片向好的情形下,格林斯潘未雨綢繆,7次提高聯邦利率,為經濟適度降溫。
繼1987年股災之後,格林斯潘又有兩次“大運作”。一次是在90年代初期,美國經濟萎靡不振,金融機構處於破產邊緣,格林斯潘決定大幅度削減利率,並允許銀行以3的利率從聯邦儲備借入資金購買利率為5的政府債券,以此來支撐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從而成功地走出經濟持續低迷的陰影,從此步入經濟增長的黃金歲月。
另一次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世界通貸緊縮,美國股市也受其影響一路下挫,華爾街上人心惶惶。格林斯潘斟酌再三,於1998年下半年果斷出手,連續3次下調利率,給愁雲慘霧的股市注射了一針興奮劑。而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擴散到全球,格林斯潘又在10周內連續三次減息,創造了美國曆史上最快的減息速度,穩定了經濟。由於世界經濟“領頭羊”始終保持著強勁的增長勢頭,其他國家很快就緩過勁來,紛紛踏上複蘇之路。格林斯潘的大名也在全世界家喻戶曉。
同樣在2001年網絡泡沫破滅、恐怖分子襲擊美國後,格林斯潘在短短一年內將利率從6.5%降至1.75%,刺激經濟增長。那些悲觀論者曾經認為恐怖襲擊後,美國經濟不可避免地將出現負增長,但當年美國經濟增長達到了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