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這是所有人聞所未聞的奇跡,格林斯潘擔任美聯儲主席的18年,美國經濟持續增長,期間隻被兩次小規模的經濟衰退打斷,從1987年到1998年更是創造了90多個月的戰後經濟連續增長的紀錄,更重要的是,盡管失業率已經低至5.5%,通貨膨脹依然被控製在3%以下,被傳統經濟理論認為不可能兩全的低失業率和低通貨膨脹竟然同時出現,美國出現了所謂“零通貨膨脹型經濟”。
這是一切都是格林斯潘被神話的來源,在很多時候,連穩重成熟的人們也開始從這位麻臉主席的講話、證詞和態度中尋求潛台詞:他會幹什麼?他不會幹什麼?
理智地說,投資者的確應完整地分析一下格林斯潘對世界的看法,因為他對這個世界的影響太大了。
不過,更多的時候,格林斯潘會掛著一臉愁容,不斷給股市念“緊箍咒”,一再警告泡沫危險,並不遺餘力地推行貨幣穩定政策,再三“威脅”要提高利率以抑製通貨膨脹,生怕“黑色星期一”的悲劇重演。
在格林斯潘看來,任何經濟政策的核心隻有一個——控製通貨膨漲,而最佳的貨幣政策應當是保持適當的通脹,但又不產生過度的泡沫,否則就會呈現大起大落。他希望的是進三步,退兩步,而不是進十步,退九步。
1994年,格林斯潘竟一連7次提高利率,使華爾街盛傳一則笑話:交易員在哄騙哭鬧的孩子時不是喊:“狼來了!”而是說:“格林斯潘要加息了。”格林斯潘那“沉重”的表情也廣為流傳。後來,美國人已經把“格林斯潘”當成了“憂心忡忡”的代名詞,一見誰麵色陰鬱,便調侃道:“瞧你一臉的‘格林斯潘’。”
盡管人們有時會埋怨格林斯潘把錢袋“捂得太緊”,但正如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市場觀察”欄目的首席經濟學家歐文·凱爾納所言:“格林斯潘和投資者之間是一種既愛又恨的關係,格林斯潘就像一個受人信任的醫生保管著一些散發著難聞氣味的藥品,但每個人都知道這些藥對他們是有好處的。”
美國《幸福》雜誌曾對上千名公司負責人進行調查,發現格林斯潘的支持率高達96%。他們認為,過去近30年裏,沒有一位聯儲主席像格林斯潘那麼稱職人們也許會問:這位聰明睿智的老人究竟是如何創造出美國曆史上最長的經濟奇跡的呢?答案是:在浴缸裏。他每天早晨6點左右起床,其後的一個半小時就是泡在浴缸裏閱讀各種經濟和金融材料,有時甚至還動筆寫點什麼,因此他帶到辦公室去的講稿常常是濕漉漉的。這個習慣是在70年代養成的。那時候,他的背部有些不適。他發現清晨時分長時間泡在熱氣騰騰的浴缸裏,不僅能夠解除病痛,而且才思泉湧。他甚至對朋友說,他的智商在早晨6點鍾時比晚上6點鍾時要高出20分。
作為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深知自己責任重大,其決策可以影響到美國的整個國民經濟乃至全世界經濟在今後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發展狀況。因此,他在辦公室裏立著一塊牌子,上麵寫著“錢從這裏滾出來。”提醒自己三思而後行。
多年的聯儲主席工作已使格林斯潘不情願地變成了保守派,隻要政府能及時調整方向順應發展,他就可以勉強接受缺少純自由競爭東西,他的電腦與全世界的電腦聯網,這使他能夠時刻觸摸到全球經濟的動脈。同時,他的辦公室的牆上掛著一幅諷刺他的漫畫,將他形容為希臘神話中特洛伊國王之女卡桑德拉,雖有預卜凶吉本領,卻不為別人所信,諷喻他在經濟問題上經常發出聳人聽聞的警告。對這幅“醜化”他的漫畫,格林斯潘卻十分欣賞。
身為華爾街股市最大的莊家,格林斯潘本人從不“濕鞋”。自擔任美聯儲主席以來,他每年都要公布自己的收入。人們發現,他從來不買股票,而是選擇了幾乎沒有風險的政府短期債券進行投資,目前大約持有240萬美元國債。
當時,有好事者為他算了筆賬:由於不炒股,這位理財才高手每年至少至少損失20多萬美元。可是格林斯潘並不在乎這些損失,他的發言人說,格林斯潘在投資時比較理智,這一點與他的個性吻合。同時,他也不想讓人覺得自己有“近水樓台”之嫌。
隨著名聲的不斷擴大,作為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的省份不斷被神化了。當時,在美國金融界有這麼一說:格林斯潘咳嗽一聲,全世界都得下雨。因此,他的一言一行格外引人注目。
當時,華爾街的投資者們花了很大力氣研究他的每次講話,試圖從他的遣詞造句中捕捉到哪怕一點蛛絲馬跡,但結果總是枉然。原來,格林斯潘的話實在太隱晦曲折、模棱兩可了。
有時,格林斯潘自己也承認:“我花了不少時間努力回避問題,因為我擔心自己說話過於直白。最後,我終於學會了‘美聯儲語言’,學會了含糊其辭。”
其實,“美聯儲語言”並非格林斯潘首創,早在前任主席麥克切斯尼。馬丁和保羅。沃爾克的嘴上已經初顯端倪,隻是格林斯潘把它“發揚光大”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索洛曾這樣評價這些“狡猾”的主席們:他們就像烏賊魚,噴出一團墨水後就溜之大吉,讓聽者抓耳撓腮,摸不著頭腦。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一次,格林斯潘居然把這種曖昧的語言方式也套用到自己的黃昏戀上,差點斷送了晚年的美滿婚姻。12年來,格林斯潘一直與美國國家廣播公司高級女記者安德拉·米切爾拍拖,心儀已久。
然而,經常使用“美聯儲語言”的格林斯潘那含混不清、充滿暗示的語言,竟連長於揣度的女記者也被弄得一愣一愣的,他先後求了兩次婚,對方卻毫無反應。
直致到1996年的聖誕夜,當格林斯潘第三次模模糊糊表白心意時,女記者才拎清了他的真意,接受了他手中遲到的紅玫瑰。次年4月6日,71歲的格林斯潘終於結束了“冤枉”的單身生活,再次當上了新郎。漸漸地,新娘竟喜歡上了格林斯潘的晦澀,她說:“原以為對他了如指掌,可實際上我永遠也猜不透他的心思,這種感覺妙不可言!”這不禁讓人想起格林斯潘的那句名言:“如果你以為對我個人已經研究非常透徹了,那我可以告訴你:你一定誤解了我的話。”
對於很多投資者來說,他們可不想新娘那樣,他們為了賺錢必須要搞懂格林斯潘。在無法揣摩格林斯潘的講話,就隻能另辟蹊徑了。很快,精明的投資者們就發現了一個“秘密”:格林斯潘的公文包——如果是癟的,這表示平安無事;如果鼓鼓囊囊,那可就大有文章了,意味著格林斯潘“有話要說”。
因此,每當美聯儲開會時,篤信此說的美國CNBC電視台就會派出兩個攝製組守在門外,一台攝像機用來拍攝格林斯潘的言談舉止,另一台則專門拍攝他的公文包。
由此可見,格林斯潘的影響在當時是如何地大。而對格林斯潘的評價也有很多,英格蘭銀行行長默爾文·金曾用挽歌般的語調讚美這個人,“偉大的經濟學家極其少見,這種人必須具備幾種人的天賦,數學家、曆史學家、政治家和哲學家,艾倫·格林斯潘正是這些天賦的化身。”
風光不再
俗話說,見好就收。格林斯潘卻不以為然。當行將鞠躬下台的克林頓總統請他第四次出任美聯主席一職時,他“很爽快地答應了。”這樣,他將在這個位子上一直呆到2004年,前後長達16年,創下曆史紀錄。
當時,許多市場分析家認為,73歲格林斯潘今年將麵臨任職以來最為嚴峻的挑戰,因為美國長達9年的經濟擴張已經顯現吃緊的跡象,勞動市場是緊的,零售開支是強的,並且經常賬戶赤字已超過國內生產總值4%。美國人的好日子還能過多久?這是人們心中最大的疑問。盡管格林斯潘目前在美國備受讚譽,可一旦未能繼續保持經濟增長和低通脹,他將前功盡棄,從前的所有功績將一筆勾銷。曆史有時就是這麼苛刻。
對此,格林斯潘很坦然:“我隻想做大多數學院經濟學家從未幹過的事情,檢驗一下我的理論在現實世界中是否真正行得通。這就好比吃花生,隻有不停地吃,才不會覺得累,因為未來是不可知的。”
然而,格林斯潘畢竟是人,而不是神。2006年1月,格林斯潘退休之時,美國經濟強勁,通脹水平較低,股價和房價都在節節上漲。也因為此,已從美聯儲主席位子上退休的格林斯潘還被尊為“史上最偉大的央行行長”。
但幾個月後,危機的種子就開始發芽。房價不再上漲。房屋建設開始下滑。次級抵押貸款的拖欠情況越來越嚴重,導致幾家貸款機構和對衝基金破產。
第二年年8月,問題蔓延到歐美銀行業。9月,格林斯潘出版回憶錄《動蕩年代》。在報紙和電視上紛紛討論格林斯潘的大作之時,他的繼任者貝南克(BenBernanke)為應對危機而開始降息,迄今共降息6次。
在此以後,人們對格林斯潘的看法也隨著經濟的轉向而每況愈下。人們普遍指責說,他在任最後幾年Fed實行的低利率和監管方麵的放任政策為當前的金融危機埋下了禍根。這場危機始於美國房市,現在正席卷全球銀行、股市、貸款者和消費者。康涅狄格州民主黨參議員克裏斯·多德2004年曾說格林斯潘在參議院贏得了極大的尊重,很快他卻出言指責格林斯潘。身為參議院銀行委員會主席的多德指責格林斯潘的政策令數百萬美國消費者麵臨止贖的境地。
一時間,批駁格林斯潘的言論、書籍在全球範圍內蔓延。曾經一度,反格林斯潘的情緒在“格林斯潘造成的混亂”和“格林斯潘致死人數統計”等博客上如火如荼。後者對據稱與房地產崩潰有關的死亡人數進行統計。對衝基金經理威廉·弗雷根斯坦1月出版的新書《格林斯潘的泡沫:美聯儲的無知年代》,現已再版三次。
如今對格林斯潘的評價還沒有最終的結論,但人們更多地認為,格林斯潘神話的產生,或者一些更本質的因素在起作用,它們通過格林斯潘充分展示了自身。甚至在自己的新書中,格林斯潘也承認,是市場力量而不是他才是締造繁榮的真正功臣。
格林斯潘擔任美聯儲主席的18年是這樣一個時代:隨著柏林牆的倒塌,接下來是不可遏止的全球化和新技術革命,跨國企業可以在全球範圍內整合和重新配置資源,並借助技術進步,變得更強和更有效率。而發展中國家由於發達國家製造業的移入,可以製造出口大量廉價商品,從而抑製了發達國家的通貨膨脹,而賺取的外彙又大量回流到發達國家的資本市場,促使股票市場繁榮,並使利率保持在較低的水平。股票市場上升的財富效應,提振了消費信心,保持了市場的繁榮。更有效率的企業,更廉價的商品,更低的資金成本造就了格林斯潘時代的繁榮。
而後來,這個良性循環的時代也許已經進入尾聲,2007年的次級債危機是變化的最初征兆。過量的資金形成了資產價格的泡沫,而資產泡沫可能引發全球範圍的通貨膨脹,最早的危機已經在房地產市場體現,而當大多數人選擇離開市場,就意味著繁榮的終結。
一個動蕩年代選擇了格林斯潘作為時代的印記,而締造這個時代的元素仍在繼續發酵,將格林斯潘看作是未來世界的預言者不如看成是一個鏡像,他的因勢利導或者無意為之都將成為格林斯潘遺產繼承者的解剖標本。
當然,這種看法也隻是學者們的一種觀點,到底格林斯潘神話的取得是客觀環境使然,還是格林斯潘主觀因素促成,現在仍然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是非常確定的,那就是格林斯潘確實創造過一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