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奧運百年(2 / 3)

奧林匹克精神是奧林匹克運動的實質內容。《奧林匹克憲章》指出,奧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精神。它包括參與原則、競爭原則、公正原則、友誼原則和奮鬥原則。

參與原則是奧林匹克精神的第一項原則,參與是基礎,沒有參與,就談不上奧林匹克的理想、原則和宗旨等等。

“參與比取勝更重要”這句格言最早是美國一位主教提出來的。1908年倫敦舉行第4屆奧運會時,顧拜旦引用了這句話。後來,顧拜旦在1936年奧運會演講時也說過:“奧運會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生活的本質不是索取,而是奮鬥。”這一原則已被世界各國運動員和廣大群眾所廣泛接受。

“重在參與”這句話來源於1908年倫敦第四屆奧運會,它是對一位馬拉鬆比賽的光榮失敗者——彼得裏的讚揚。當時馬拉鬆比賽安排在田徑比賽的最後一天。亞曆山德拉王後與一些王室成員都坐在包廂內觀看比賽。比賽一開始,英國運動員們個個奮勇爭先,無奈後勁不足,漸漸被其他國家的選手超越了。意大利選手彼得裏穩紮穩打,遙遙領先於其他選手,率先奔進運動場。眼看勝利在望,彼得裏卻在觀眾的喝彩聲中過早地開始了衝刺,一時體力消耗過大,出現了眩暈的狀況。彼得裏竟然歪歪趔趔地不辨東西,朝相反的方向跑去。現場9萬餘名觀眾一片嘩然,紛紛吼叫著為他指出正確的方向。巨大的聲浪愈發使彼得裏茫然,步子越來越踉蹌,竟然連續摔倒了幾次。王後急得站了起來,不顧禮儀地和觀眾一起為彼得裏加油。正在這時,美國選手海斯跑進了運動場,而彼得裏倒在了距離終點15米遠的地方,再也沒能站起來跑完這最後一段路。

當醫生攙著彼得裏走過國王包廂前時,王後再次站起,為他鼓掌祝賀,全場觀眾也是歡聲雷動。這場比賽的冠軍最終由美國選手海斯奪走,但英國王後還是為彼得裏最後的拚搏感動,特別授予他一隻和冠軍獎杯一樣的金杯作為鼓勵。

事後,賓夕法尼亞大主教在禮拜活動中深有感觸地說:“在奧運會史上,參加比取勝更重要。”

競爭原則表明奧林匹克運動是一項倡導挑戰與競爭的社會活動。競爭是奧林匹克運動的基本形式,同時也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基本形式之一。人類在競爭中,勇於向世界強手和先進水平挑戰,不斷超越自我、超越他人,有所發展、有所創新、有所前進。

公正原則是參與奧林匹克競爭的行為規範。奧林匹克精神蘊含了公正、平等、正義的內容,承認一切符合公正原則的優勝,唾棄和否定一切不符合道德規範的行為。公正原則使奧林匹克精神具有了極大魅力。

友誼原則是奧林匹克運動的目的。奧林匹克運動不僅僅是一項單純的體育活動,其最高目標,是要通過體育活動的手段,把世界上不同國度、不同種族、不同語言、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凝聚在一起,使大家相互交往,增進了解和友誼,進而達到世界團結、和平、進步的目的。

奮鬥原則是奧林匹克精神的靈魂。奮鬥精神是人類得以繁衍生息、繁榮昌盛的重要品質,是人類最偉大、最可稱頌的內在力量。賽場的奮鬥是人類奮鬥的一個縮影。奧林匹克精神要求人們具有堅韌不拔的進取精神和克服一切困難的英雄氣概。

所有這些都是奧林匹克聖火照耀下的精神火花。人類創造了奧林匹克運動,而奧林匹克運動又將精神的聖火撒播在五大洲的土地上。如今,奧林匹克精神已經遠遠不再局限於體育運動,而是成為了人類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七任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曾說過:“奧林匹克運動就是文化加體育”。奧林匹克精神是奧林匹克運動文化意識形態的本質內容。人類的各項競技運動成績和運動記錄,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在這部分社會文化的積累、更新和創造過程中,奧林匹克運動起了重要作用,眾多凝聚著人類智慧和體能的曆史記載,多半是經過奧運會確立的。奧林匹克運動屬於全人類,隻有真正了解奧林匹克精神,人類才能真正擁有它。

第三節 一個人的奧運

中華民族在曆史上曾經創造過無以倫比的古代體育文明。博大精深的中華武術、氣功等至今仍令全世界為之驚歎。

公元前776年,當希臘人在名叫奧林匹亞的小山村點燃第一支奧林匹克火炬的時候,中華民族的先祖已經在萬裏之遙的黃河兩岸玩起了古老的“蹴鞠”(古代足球)遊戲,還有冠絕天下的馬術和敢稱體操鼻祖的“五禽戲”。然而,兩千多年後,當希臘重新燃起奧運聖火時,古老東方的體育文明卻陷入了窘境。

1894年,也就是國際奧委會成立的那一年,大清王朝接到了一封神秘來信。顧拜旦代表國際奧委會邀請中國政府派運動員參加1896年在希臘雅典舉行的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夏季運動會。可悲的是,大清王朝上上下下的文武官員,沒有一個人能搞清楚“體育”是什麼,所謂“奧運”又是何物?邀請函如石沉大海,再無音訊傳來。就這樣,東方的大國在第一屆現代奧運會的史冊上,留下了第一個“零的記錄”。

1900年,第二屆奧運會在法國巴黎舉行。手執橄欖枝的雅典娜女神再次向中國發出了邀請。然而,此時的奧運會東道主正和英、俄、日、德、美、意、奧組成八國聯軍在中國燒殺搶掠,強迫清朝政府簽訂各種喪權辱國的條約。已經被強盜扼住了喉嚨,生命尚且不保,拿什麼參加體育比賽呢?

1904年,第三屆奧運會在美國的聖路易斯舉行。本屆奧運會曠日持久,拖拖拉地地延續了5個月。此時,日本正同沙俄在中國的旅順進行一場齷齪的戰爭。無妄之災從天而降,家園被戰火侵擾,哪還有參加比賽的閑情逸致?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統治,“體育”、“奧運”等字眼開始出現在中國的報紙上。中國的體育組織和菲律賓、日本的體育組織共同發起成立了遠東體育協會,並決定每兩年輪流在亞洲各大城市舉行遠東奧林匹克運動會。

1920年,國際奧委會正式承認遠東體育協會和遠東運動會。它也是世界上第一個與國際奧委會建立的區域性國際組織。1922年,曾任北洋政府外交部長、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王正廷博士被選為國際奧委會委員。他是遠東運動會的發起人和讚助人之一,1924他又當選為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名譽會長。這個組織的成立也標誌著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開始與國際奧委會建立了聯係。

1928年,第九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本屆奧運會上,日本選手為亞洲人奪得了第一枚奧運金牌。此時,中國正處於軍閥混戰的階段,隻派出了體育協進會理事宋如海以觀察員的身份前往觀摩。回國後,宋如海寫下了《世界運動會叢錄》一書。這是中國人第一次麵向世界了解奧運為何物,探索現代體育的奧秘。

1932年,第十屆奧運會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美國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奧林匹克村,用以迎接全世界的運動健兒。然而,擁有4億5千萬人口的泱泱華夏,卻隻有一名運動員參加了比賽。這是一場沉重的較量,是一次孤獨的旅程,是一個人的奧林匹克。今天,每當提到中國的奧林匹克史時,誰也不能回避他的名字——劉長春。

1909年11月25日,大連小平島河口村。闖關東至此的劉家迎來了喜事,一個男嬰呱呱墜地。誰也不曾料到,這個小娃娃會成為中國奧運曆史的見證人,日後被譽為“中國奧運第一人”,他就是劉長春。

在家鄉,劉長春有一個小有名氣的綽號——“兔子腿”。田間鄉野日複一日的奔跑與嬉戲,無形中使劉長春練就了一雙好腿腳。14歲那年,他轉學至城區的沙河口公學堂。在參加當地的一場運動會時,這個懵懂少年在百米短跑中居然跑出了11秒8的成績,也因此叫響了“兔子腿”的名聲。然而,日俄戰爭後不久,日本勢力快速侵入了東北。比起生活上的困苦,更令劉長春刻骨銘心的陰影,是來自精神上的屈辱。他時常被日本人謾罵、毆打。當他忍無可忍時,便在街頭和日本學生廝打起來,直至被揍得遍體鱗傷。多年以後劉長春回憶說:少年時跑得飛快,有時僅僅是為與日本人比賽足球時,狠勁踢上對方幾腳,“以此報仇雪恨”。

1929年10月20日,劉長春在他20歲這年參加了生命中第一場重要比賽——“中日德三國運動會”。此時原本從初中輟學的劉長春卻幸運地破格進入東北大學體育係念書。而“三國運動會”的幕後策劃者,正是兼任東北大學校長一職不久的張學良。

這次運動會上,劉長春參加了100米和200米短跑比賽。他是唯一進入100米決賽的中國運動員,其餘的四名對手,分別是來自德國和日本的短跑健將。盡管五個月之前,劉長春剛剛在第十四屆華北運動會百米比賽中取得10秒8的成績,創遠東地區最高紀錄,但是能否超越這些久負盛名的強敵,對於劉長春自己來說,也是一個懸念。發令槍響,劉長春敏捷地飛奔出去,與德國名將彥魯特拉比爾並肩衝在最前麵,將兩名日本選手徹底甩在後麵。最後的一刹那,劉長春和彥魯特拉比爾幾乎同時撞線,比賽結果正式公布:兩人成績同為10秒6,但劉長春卻被判為亞軍。

“三國運動會”後,一個德國人成了劉長春的教練。布奇,德國田徑隊隊長,當時5000米長跑的世界紀錄保持者,接受了張學良聘他出任東北大學田徑教練的邀請。年輕的少帥許下了一筆最為豐厚的薪金:月薪白銀800兩,配備專用小轎車一輛,馬二匹。

這是劉長春第一次接觸到西方的專業田徑訓練。身高僅有1.67米的劉長春,從事短跑運動的先天條件並不理想。少年時代的“兔子腿”,幾乎是在本能的驅使下,完全依靠雙腿的力量來跑贏對手。進入東北大學之後,訓練盡管嚴苛,但的確有益於改善他的運動技術。嚴格的訓練使得劉長春有了驚人的長進。1930年在杭州舉行的第四屆全國運動會上,他接連奪得100米、200米和400米三個單項冠軍。為了褒獎他所取得的成績,身為大會東道主的杭州市政當局,曾特地將當地一條通向田徑場的道路,命名為“長春路”。

正當劉長春在田徑的跑道上奮勇向前時,一場山河巨變險些打破了他的體育夢。

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關東軍先是在沈陽北郊的柳條湖附近製造了一起爆炸案;隨後誣稱是“暴戾的東北軍爆破了南滿鐵路”,以日本警備隊遭襲擊為借口,突然炮轟東北軍駐地,並攻入沈陽北大營。東北大地一夜之間山河易手。

東北大學校舍距離北大營不遠,劉長春無意中成為這一事件的曆史親曆者。不久,張學良以東北大學校長的身份發出指示:“時局危急,立即停課遷校,疏散入關。”事變發生後的第三天,劉長春搭上由大連開往天津的客輪,準備前往位於北平南兵馬司的東北大學臨時校址複課。而他的德國教練布奇,則隨後黯然告別這動蕩不安的國度。

1932年5月21日,一則令人震驚的消息突然見於大連《泰東日報》:“世界運動會,新國家派選手參加。”劉長春的名字赫然印於紙上。其中提及的“世界運動會”,正是當年即將在洛杉磯舉行的奧運會;而所謂的“新國家”,則指偽滿洲國。這顯然是精心策劃的卑鄙伎倆。用武力奴役了這片土地的侵略者,迫切需要為潦草登台的偽滿洲國政權,賦予一個至少在形式上合法的政治身份,以擺脫孤立的處境。奧運會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平台;而屢在田徑場上取得驕人成績的劉長春,則成為一粒可以利用的棋子。

5月30日《泰東日報》再次刊載消息:“滿洲國”已決定派劉長春參加“世界運動會”。報上甚至宣稱,國際奧委會已經複電承認“滿洲國”的建議,並要求速交“滿洲國”的國旗與國歌,以備屆時應用。消息不脛而走,很快便流傳至北平一帶。這是一則謬誤百出的拙劣謊言。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緊急接洽國際奧委會,獲悉了事實的真相。但是當時毫不知情的民眾,卻將裹挾著辱國之痛的怒火,傾瀉到無辜的劉長春身上。在學校內,他屢次遭到學生的圍攻;即使走出校園,在街頭巷尾認出他的陌生人也經常會對他出口辱罵和指責。

忍無可忍,劉長春不得不借《大公報》發表公開聲明:“……苟餘之良心尚在,熱血尚流,則又豈可忘卻祖國而為傀儡偽國作牛馬耶!”日本人已在廣布謠言,要使這場陰謀不攻自破,中國人必須派遣自己的運動員參加奧運會,而被輿論推至風口浪尖的劉長春,無疑是最佳人選。然而,此時距離第10屆奧運會開幕,僅剩下不足兩個月的時間。

1932年7月1日,東北大學畢業典禮上,劉長春代表中國遠征奧運的消息被正式公開。這一消息由張學良本人親自宣布。他剛剛慷慨捐了8000銀元,作為劉長春此次奧運之行的全部費用,約合1000餘美元。此前,麵對民間提出參加奧運會的呼聲,民國政府以“經費不足”為理由,再次輕易而草率地予以否決。

為了達成參加奧運會的願望,沉寂已久的中國體育界終於全部行動起來。東北大學體育係主任郝更生以張學良的名義,親自致函外交部,並與體協董事長沈嗣良商議赴美事宜;體協董事王正廷、張伯苓則經過磋商,急電國際奧委會,終於在最短的時間內,為劉長春辦理完了全部手續。

7月2日,劉長春和隨行教練宋君複秘密前往上海。7月8日,他們終於登上了前往美國的威爾遜總統號郵輪。那一天,上海當地的一家報刊刊登出一幅漫畫為其壯行:威風凜凜的關羽手持大刀,挺立於一條小舟之上。人們後來多次借用這個恰如其分的比喻,形容劉長春的奧運之行為“單刀赴會”。經過25天的航程後,劉長春乘坐的“威爾遜總統號”郵輪抵達洛杉磯。當地的旅美僑胞像歡迎英雄一樣趕到碼頭,一時間彩旗飛舞,歡聲雷動。顧不得調整時差,劉長春和宋君複教練急匆匆地參加了奧運會開幕式。中國排在第九位,劉長春舉著大旗走在前麵,身後跟著幾名臨時招收的旅美同胞。就這樣,中國人第一次出現在奧林匹克的競技場上。

然而,比賽尚未開始,美國的報紙上便出現了一篇題為《劉長春——代表4億5千萬人的唯一運動員》的文章,並且刊登了一張他的照片,還加上了這樣的說明:“4億5千萬中國人的唯一代表劉長春,看小中國人明天如何跑法。”習慣於寫日記的劉長春,每天都會寫下他在異國他鄉的一些遭遇和感想,奧運會期間從未間斷。這些日記隨後轉交至上海《時報》記者滕樹穀手中,經過修飾與潤色,很快便見諸報端。遠在世界另一端的中國人,也正是通過這些文字,才真切地感受到奧運會的濃鬱氣息。

1932年7月31日下午15時,劉長春站在洛杉磯體育場預賽的起跑線上。他上身穿白色背心,胸前繪有中國國旗和中英文的“中國”兩字;下身穿黑色短褲,褲子上標有97號的字樣。劉長春孤獨地站在第二跑道上,像一隻困獸,在陌生的土地上決一死戰。比賽前,他曾告訴記者:白山黑水服,因為中國的東北有長白山和黑龍江,穿這樣的衣服是為了不忘家鄉。這白山黑水服一直陪伴了他一生。

按照規則,百米預賽每組隻取前3名進入複賽和決賽。事後很多人談論起這次比賽,總是有意無意地暗示,劉長春赴美之前便已自知“欲與世界之田徑選手精華爭勝負,相去尚遠”。但實際上,僅憑三年前在第14屆華北運動會上的成績,他完全可以排入世界前十名。

偌大看台上的觀眾嘻嘻哈哈地指著唯一的中國選手,肆無忌憚地大聲諷刺和嘲笑。劉長春心上像紮了一把刀,使他萬分難過和憤慨。他想贏,想用一塊獎牌來回敬那些歧視中國人的鼠目寸光者。但是,國難當頭,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使他的生活顛沛流離,早已脫離了正常的訓練。再加上幾十天的海上漂泊,時差的轉換,他根本沒有時間調整疲憊的身體和心理。就這樣,劉長春在報名參加的100米、400米短跑中,均以小組第四名落選,就連曾經掃遍遠東無敵手的200米預賽,他也因體力不支而慘遭淘汰。

事實上,不僅是劉長春一人懷著一顯身手的雄心壯誌而來,他還遇見了同時代最強勁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