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1932年的洛杉磯奧運會仍被譽為“創紀錄的奧運會”。田徑比賽中共有12項世界紀錄被改寫,24項奧運會紀錄被刷新。同樣參加100米賽跑的選手中,有個綽號是“午夜特別快車”的美國人埃·托蘭。他在這屆奧運會上,成為奧運史上百米賽跑的第一名黑人冠軍。
一個人的奧林匹克,這不是天方夜譚,而是真實的曆史。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不能否認劉長春是體育天才的事實。铩羽而歸不是他的錯,那是上天賦予時代的遺憾。
回國後,劉長春在東北大學體育係當助教,並在1933年和1935年的第五、六屆全運會上,以10秒7的成績奪得男子100米全國冠軍。不久,侵華戰爭全麵爆發,國仇家恨,使劉長春不得已告別了心愛的體育事業。此後十幾年,他飄泊過,迷茫過,內心卻始終沒有忘記那份對短跑的熱愛。
解放後,劉長春先後擔任大連工學院體育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教授。1959年,第一屆全運會召開。在慶功宴上,劉長春作為裁判員、教練員和運動員的代表向毛主席敬酒,那是他一生最風光的時刻。後來,他先後擔任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常委、遼寧省體育協會副理事長、大連工學院體育教授等職務,一生從未離開體育事業。1982年歲末的一天,年邁的劉長春獨自坐在家中,神色凝重地望著窗外寂寥的天空。此時他已得知,1983年中國即將在上海舉辦第五屆全運會;1984年,中國將正式參加在洛杉磯舉行的第二十三屆奧運會。
劉長春久久地凝視著報紙上“上海、洛杉磯”的字樣,他若有所思地對守在身旁的兒子劉鴻圖喃喃低語:“你說,我能去看看嗎?”劉長春從未向任何人提出過想要重返洛杉磯奧運會的隻言片語。他說的“去看看”,隻是指上海全運會。但是,一直與父親生活在一起的小兒子劉鴻圖能聽懂他內心的渴望——當年他正是從上海出發前往洛杉磯,邁出中國人的第一步奧運征程。很可惜,劉長春沒能再去上海。1983年3月中旬,他在一次晨跑時突感身體不適,當天被送往醫院。3月25日,他在病床上辭別人世,享年73歲。臨終前,他沒有留下任何遺言。
事後人們得知,劉長春名字已被列入1984年中國奧運代表團的名單。
1989年,大連工學院建校40周年。師生們懷著感恩的心情為尊敬的劉老塑了一尊銅像,並準備邀請原國家體委副主任榮高棠題寫“體育教育家”幾個字。榮老沉思良久,提筆寫下了“體育先驅劉長春教授”幾個大字。是啊,任何一個有成就的體育老師都可以稱為體育教育家。但是,劉長春為中國體育而生,為中國體育而戰,他是當之無愧的中國體育先驅,這樣的榮譽,隻屬於他一個人!
第四節 蒙特卡洛之夜
1908年,《天津青年》上出現了一篇名為《競技運動》的文章,向國人提出了三個問題:中國何時才能派一位選手參加奧運會?中國何時才能派一支隊伍參加奧運會?中國何時才能舉辦奧運會?
文章的作者是張伯苓,南開大學創始人,著名教育家,被譽為“中國的顧拜旦”。張伯苓最早參與了遠東運動會的創建和組織工作;最早發起創建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該會被國際奧委會正式承認為團體會成員;最早促成了中國運動員正式參與奧運會的項目比賽。然而,對於正在帝國主義列強鐵蹄下掙紮的中國人來說,舉辦奧運會無疑是天方夜譚。
這之後的幾十年間,中國一直在戰火和硝煙中尋求生存。直到37年後的1945年,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當時的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在重慶召開會議,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國際奧委會委員王正廷等人正式提交了《請求第15屆世界運動大會(1952)在我國舉行案》。這是中國第一次正式提出申辦奧運會的請求。但是,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這一申請是不符合實際的。況且,申請的提交方式也不符合國際奧委會關於一個城市作為申辦主體的要求。因此,這一紙申請最終付諸流水。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綜合國力更是蒸蒸日上,具備了承辦國際大型體育盛會的條件和能力。
1991年2月13日,國家體委、外交部、財政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聯合向國務院報送《關於申請在北京承辦2000年奧運會的請示》。2月2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向中國奧委會正式提出舉辦2000年第27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申請。2月26日,中國奧委會在北京舉行全體委員會議。會議討論和審議了北京市政府關於承辦2000年第27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申請,一致同意北京市為舉辦第27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候選城市。2月28日,李鵬總理在《關於申請在北京承辦2000年奧運會的請示》上批示:同意申請。
3月18日國務院批準成立北京2000年奧運會申辦委員會。奧申委由國家體委主任伍紹祖擔任執行主席,其隊伍陣容龐大,囊括國家計委、體委、體改委、外交部、財政部、經貿部、廣電部、郵電部、文化部、新華社、北京市政府、優秀運動員、港澳人士及社會名流50多人。3月30日,中國奧委會主席何振梁致函國際奧委會領導人、委員、國際奧協主席、國際單項體育組織主席及各大洲奧委會主席,通報中國奧委會已批準北京市申請舉辦2000年奧運會,並希望得到他們的支持和合作。
1991年6月3日,伍紹祖訪問了國際奧委會總部並與薩馬蘭奇主席進行了會談。伍紹祖介紹了北京申辦2000年奧運會的情況。薩馬蘭奇表示,國際奧委會和他本人將全力幫助中國做好申辦工作。6月23日,由中國奧委會組織的慶祝奧林匹克日活動在北京大學校園內舉行。北京大學學生代表宣讀了一封給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的信,表達了該校師生支持北京申辦2000年奧運會的願望。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的萬名師生參加了活動。在其後的兩年裏,全國上下掀起了爭辦奧運的熱潮。
1992年6月26日,《人民日報》、《北京日報》刊登申辦奧運會口號。主題口號是:開放的中國盼奧運。其他口號為:中國的機遇,北京的榮譽;億萬顆心暖人間;和平進步迎接新世紀;曆史名城,時代盛會;北京歡迎你。
1993年1月11日,北京奧申委代表團吳重遠等五人在洛桑國際奧委會總部向薩馬蘭奇主席正式呈交了送審的《申辦報告》。在申辦城市中,中國是第一個正式呈交報告的。這一屆奧運會因2000年是千禧之年,所以競爭異常激烈。2月1日國際奧委會發布新聞,確認最終有六個城市成功呈交了申辦2000年奧運會的報告,即北京、悉尼、柏林、巴西利亞、曼徹斯特和伊斯坦布爾。
進入三月份後,以國際奧委會委員貢納爾·埃裏克鬆為團長的國際奧委會考察團一行12人抵達北京,開始對北京進行為期三天的考察。當天,考察團在國際會議中心聽取了北京奧申委關於競賽日程、場館設施、電視、通訊、信息網絡、新聞、財政和市場開發等方麵的情況彙報。第二天,國際奧委會考察團參觀了首都體育館、中日友好醫院、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中國體育博物館、華北計算技術研究所。下午,聽取了關於奧運村設施、安全和文化活動等方麵的情況介紹。
在考察的最後一天,國際奧委會考察團來到了豐台體育中心、彩電中心、國際通訊局和中國大飯店。亨利·阿德福佩將軍還考察了興奮劑檢測中心。下午,李鵬總理在中南海紫光閣會見了以埃裏克鬆為團長的國際奧委會考察團全體成員。他重申,中國政府全力支持北京申辦2000年奧運會。如果北京申辦2000年奧運會成功,中國將有能力、有條件辦好這屆體壇盛會。中國政府將在財力、物力和人力等方麵給予充分的保證和支持;北京將以更加美麗、更加現代化的麵貌迎接來自五大洲的朋友。國際奧委會的考察團離開後,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副主席高斯帕及其一行人乘飛機抵達北京,對北京申辦工作進行考察。
萬事俱備。1993年9月,中國派出了陣容龐大的申奧代表團前往摩納哥的蒙特卡洛。決定2000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究竟花落誰家的第101次國際奧委會全委會,即將在這座賭城拉開序幕。
北京申辦奧運代表團由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帶隊,成員包括張百發、伍紹祖、霍英東、董建華、何振梁、魏紀中、李寧、楊瀾、劉歡等重量級人士。到達蒙特卡洛後,魏紀中就拜會了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他和薩翁是多年的好朋友,兩人的相識緣於多年前的一段往事。魏紀中是中國奧運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中國體育產業、奧運產業之父。他從1974年起介入奧林匹克運動,先後擔任過12年中國奧委會秘書長,中國排協副主席,北京奧組委高級顧問,國際排聯第一副主席,亞奧理事會體育運動委員會主席,北京奧運經濟研究會會長,國際排聯主席等重要職務。72歲的魏紀中是新中國奧林匹克事業的參與者和見證人之一,為中國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1974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給中國的奧運之路提出了新的政策:和國際奧委會對抗是不明智的,我們更應當積極謀求進入奧運大家庭,同時把台灣當局趕出來。於是,魏紀中又和同事們一起走上了漫漫談判路。就在當年,魏紀中在西班牙見到了薩馬蘭奇。當時他是國際奧委會的秘書長,正準備競選主席。聽到中國代表團的來意,薩馬蘭奇一口答應下來,但他要求中國支持他競選奧委會主席。
1980年,薩馬蘭奇在莫斯科競選國際奧委會主席。為了實現當初對薩馬蘭奇的承諾,中國派出了魏紀中等四人協助薩馬蘭奇。當時沒有投票權的中國代表實際上並不能為薩馬蘭奇做什麼,魏紀中硬著頭皮找到了曾有過一麵之交的薩馬蘭奇,告訴他自己是來支持他競選的,隨時聽從他吩咐。就這樣,魏紀中成了薩馬蘭奇的“跟班”,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兌現著中國人的承諾:每天早上八點整,魏紀中就等候在薩馬蘭奇的辦公室前,等待薩馬蘭奇分配一天的工作。一天下來,魏紀中幹的都是別人不願意幹的事情,跑腿送信的雜事全被他一人包攬了。每天晚上,隻有薩馬蘭奇宣布這一天的工作結束了,魏紀中才趕回住處。
有一次,薩馬蘭奇讓魏紀中幫忙送文件給一位奧委會委員,魏紀中在那人門口等了五個多小時,才把東西送到。薩馬蘭奇知道了這件事情非常感動,說中國人很負責,中國人兌現了自己的承諾。從此以後,兩人便成了莫逆之交。每次見麵,薩馬蘭奇都要笑著打招呼:“魏,怎麼樣,好嗎?我的朋友。”魏紀中拜會薩馬蘭奇是有原因的。因為此時的國際政治氛圍對中國十分不利。蘇聯剛剛解體,社會主義國家在國際上普遍遭到敵視。在中國代表團出發之前,美國參眾兩院做出決議:反對2000年在北京舉辦奧運會。隨後,歐洲議會緊跟美國後塵:反對2000年在北京舉辦奧運會。英國首相梅傑明確表態:反對2000年在北京舉辦奧運會。澳大利亞總理霍克明則更為直接:支持悉尼,反對2000年在北京舉辦奧運會。
為此,國家主席江澤民分別致信給每位國際奧委會委員,重申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將不遺餘力地支持北京申辦2000年奧運會。北京奧申委代表團向國際奧委會各位委員轉交了江澤民主席親筆簽名的信:我本人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全體中國人民,將不遺餘力地支持北京市的申辦。如果北京得到舉辦2000年奧運會的榮譽,我們保證將把該屆奧運會辦成迎接新世紀、弘揚奧林匹克精神真實含義的盛會,從而對增進奧林匹克運動的普遍性以及世界人民的友誼、和平與進步,給予有力的推動。
在國家領導人及申奧代表團的努力下,薩馬蘭奇主席代表國際奧委會發表聲明說,美國國會應該尊重國際奧委會的獨立性,並放棄它發動的反對北京申辦2000年奧運會的運動。他說,國際奧委會將排除外界幹擾,單獨決定2000年奧運會的主辦城市。
北京終於進入了最後的投票環節,1993年9月23日,各申辦城市代表團在國際奧委會第101次全會上做陳述報告。但是中國代表團的成員們並沒有絲毫放鬆,因為其餘幾個競爭城市同樣有著不弱於北京的實力。
誠然,中國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曆史和燦爛文化。北京是中國的首都,是一座古老而美麗的城市。中國有著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近些年來,中國的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羽毛球稱霸羽壇,體操技壓群雄,而女排更是取得了五連冠的佳績。
柏林的殺手鐧是兩德統一。德國曾在1936年和1972年兩次舉辦過奧運會,經驗豐富自不必說。這次,一向嚴謹認真的德國人耍了個花招:邀請前美國總統裏根、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和現任德國總理科爾一起出席推倒柏林牆兩周年紀念大會。不得不承認,這個活動無疑贏得了全世界媒體的目光。
巴西利亞是巴西的首都,同時是世界足球王國,更是球王貝利的故鄉。在世界現代史上,再沒有什麼運動比足球更能讓人瘋狂。況且南美洲從來沒有舉辦過奧運會,巴西利亞的申辦對於推廣奧林匹克精神來說,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
曼徹斯特是一座國際化大都市,是僅次於倫敦的英國第二大城市。英國曾號稱“日不落帝國”,經濟實力雄厚。申辦1996年奧運會時英國花費1000萬美元,本次申奧政府又動用6000萬美元建設曼徹斯特,可謂勢在必得。英國首相梅傑親自帶隊前往巴塞羅那公關,還專程飛往洛桑拜會薩馬蘭奇。梅傑一度得意洋洋地表示:“曼徹斯特這次很可能中標。”
伊斯坦布爾橫跨歐亞大陸。他們提出的申奧口號也更加貼切:“世紀之交,讓我們相會在歐亞兩大洲的交界處。”土耳其可謂是融彙了東西方文化的精華,況且全民信奉伊斯蘭教令其得益不少,畢竟虔誠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在奧林匹克大家庭中是不可忽視的力量。
悉尼也是北京申奧的勁敵。在此之前,澳大利亞曾兩次在申辦奧運的競爭中敗北,積累了大量經驗。加之悉尼那些舉世聞名的奇特建築:悉尼港大橋的無以倫比,悉尼歌劇院那標誌性的潔白蚌殼,這些富有浪漫氣息的建築都賺足了人們的眼球。
下午14時30分,北京申奧代表團做陳述報告。短短45分鍾的陳述報告可謂竭盡了代表團成員的心力,贏得了與會委員們的一致好評。
緊張的投票環節開始。在第一輪投票中,中國以32票領先,悉尼以30票緊隨其後,而伊斯坦布爾僅獲7票被淘汰。在第二輪投票後,中國以37票高居榜首,柏林和巴西利亞低票出局。隨後,第三輪投票開始。因有委員臨時有事退出,隻有88位委員參與投票。這一輪,北京以40票力壓37票的悉尼,曼徹斯特出局。
此時,北京獲勝的可能性大增,形勢一片大好,在場的代表團成員們歡欣鼓舞,甚至電視機前的數億中國觀眾已經提前沸騰了。人們相信,2000年的奧運會必將是屬於中國北京的,一些報紙甚至已經把申奧成功的號外排好了版,相關慶典活動也蓄勢待發,隻待那激動人心一刻的到來。然而,曆史並不懂得天遂人願。恰如電影中的一句台詞,人們隻是猜中了開始,可是卻猜不中結局。北京時間1993年9月24日淩晨2時27分,國際奧委會第101次會議的88名國際奧委會委員的最後一輪投票結果出來了。全球數十億人通過電視屏幕,目不轉睛地盯著站在摩納哥蒙特卡洛聖路易二世體育館看台上的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薩馬蘭奇的嘴唇張了張,終於清晰地吐出了“悉尼”一詞。
最後一輪,北京和悉尼的得票數是43比45,北京以2票之差惜敗!相較於會場內澳大利亞人的欣喜若狂,每一個中國人的臉上都流露出無比的傷心,眼中是難以掩飾的失落。國際奧委會副主席、北京申奧陳述人何振梁和楊瀾等人淚流滿麵,隨團前往的中國少女合唱團的小姑娘們更是失聲痛哭。
對於十幾億中國人來說,那是一個失意的夜晚,蒙特卡洛之夜成了人們不願再提起,卻永遠難以忘記的不眠之夜。然而,中國人沒有在失敗麵前退縮,這一夜的失落一定會鑄就夢想變為現實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