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圓夢之旅(1 / 3)

1993年,北京申奧代表團在蒙特卡洛失意而歸,返回時卻在首都機場受到了群眾的熱烈歡迎。當有記者問帶隊的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中國是否還要繼續申辦奧運會時,李嵐清說:“我們中國人做任何事都采取這樣一種態度,即勝利了不驕傲,不成功也不氣餒。我們將一如既往,繼續為發展奧林匹克運動做貢獻。”

誠如所言,2000年奧運申辦的失利,並沒有動搖北京申辦奧運會的決心和信心。反而促使北京從中吸取到更多的經驗教訓,以人之長補已之短,為新一輪的申辦不懈努力!

第一節 北京準備好了

1999年9月6日,北京2008奧林匹克運動會申辦委員會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成立,專門進行2008年奧運會的申辦工作。該機構由北京市政府、國家體育總局、中央和國務院有關部門負責人、奧林匹克事務專家以及社會各界優秀人士組成。

北京市市長劉淇任北京奧申委主席,國家體育總局局長、中國奧委會主席袁偉民任執行主席,國際奧委會執委何振梁、中國奧委會原副主席魏紀中任顧問,國際田聯副主席樓大鵬任體育主任,中國奧委會屠銘德和北京市政府副秘書長王偉分別擔任秘書長和副秘書長。

北京2008年奧申委的成立標誌著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的工作正式提上日程。奧申委成立後,一係列緊鑼密鼓的申辦準備工作也隨之展開。

2000年5月8日,國務院總理朱鎔基明確表示,中國國務院對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十分重視,全力支持,並將從各個方麵為申辦工作創造良好條件。他指出,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在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成就。北京市的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尤其是近幾年,北京市的環境狀況有了很大改善,並且正在為盡早實現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的目標而努力。這些都為北京成功申辦奧運會奠定了十分堅實的基礎。

6月20日,北京奧申委秘書長王偉在瑞士洛桑向國際奧委會正式遞交申請報告。報告回答了國際奧委會向申請城市提出的22個問題,陳述了關於北京籌辦2008年奧運會的計劃和構想,是北京市申辦2008年奧運會向國際奧委會遞交的第一份正式答卷。

2001年2月,北京市委前線雜誌社編輯了一份《北京市出租汽車行業創文明窗口支持北京奧運專輯》,這份《專輯》在北京數十萬輛出租汽車內隨處可見,對宣傳北京市申辦2008年奧運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份《專輯》中分析和列舉了奧運會選擇北京的十大理由:

(1)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但從未舉辦過奧運會。按照慣例,奧運會應輪流在各大洲舉辦。亞洲自1988年韓國漢城奧運會後,到2008年已經有二十年沒有舉辦過奧運會了。如果2008年奧運會在擁有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其中有四億青少年)的中國舉辦,是宣傳奧林匹克理想和精神的大好時機,也更能體現出奧運會的全球性、廣泛性和參與性。

(2)中國具備舉辦奧運會的經濟能力,北京是一座極具發展潛力的城市。近十年來經濟始終以每年10.8%的速度增長,1999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為240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2000美元以上。

經濟實力對能否成功舉辦奧運會至關重要。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曆經百年風雨滄桑,已經成為世界不可或缺的頂級盛事之一。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已經不僅僅是體育賽事,而是一項具有深遠影響、廣泛涉及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各領域的重大國際活動。但是,在第二十三屆奧運會在美國洛杉磯成功舉辦之前,奧運會的舉辦權卻一度像烤熟的山芋,好吃但燙手。

申辦奧運會是對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檢驗。在薩馬蘭奇就任國際奧委會主席之前,國際社會上很少有國家願意舉辦奧運會,因為之前曆屆奧運會都是賠錢的。加拿大蒙特利爾市曆史上多次申辦奧運會,終於獲得了1976年第21屆奧運會的主辦權。為了辦好這屆奧運會,組委會開辟奧林匹克中心,新建運動場等設施。但上世紀七十年代全球經濟大蕭條,使整個賽事出現了十多億美元的巨額虧空。二十年後,蒙特利爾人才終於還清了當年奧運會的債務,這就是著名的“蒙特利爾陷阱”。

美國人尤伯羅斯首創了奧運會商業運作的“私營模式”後,不僅改變了以往奧運會“賠本賺吆喝”的曆史,而且在沒有任何政府資助的情況下,在洛杉磯奧運會創造了2.25億美元的盈利,他也因此被稱為“奧林匹克商業之父。”

(3)政治穩定,社會安定。在世界主要首都城市中,北京是刑事犯罪率、交通死亡率、火災發生率最低的城市之一。城市安全保衛具備舉辦大型體育賽事的能力。

穩定的社會是奧運會成功舉辦的保障。奧運曆史上曾發生數十起黑色事件,一度為奧運會蒙上了陰影。遠的有1968年的墨西哥奧運會,當時學生一度發生騷亂,在警察和軍隊的鎮壓下最終平息。媒體一度報道說在這次動亂中有二百多人死亡,上千人受傷。近的有1996年美國亞特蘭大奧運會,奧林匹克公園的垃圾桶發生爆炸,一人當場被炸死,一人受驚嚇引發心髒病死亡,一百多人受傷。

(4)北京是世界曆史文化名城。北京有著三千年的建城史,擁有眾多的名勝古跡和豐厚的文化底蘊。同時,北京又是一座擁有近百所高等學府、科學教育事業發達的現代化城市。在北京舉辦奧運會將更加有利於弘揚奧林匹克精神,促進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5)中國是體育大國。近些年,中國的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已連續在近兩屆奧運會上獲得金牌和獎牌總數第四的好成績。至2001年為止,中國的運動員共獲得1317個世界冠軍、超破世界記錄1026次。不僅如此,中國群眾的體育運動基礎雄厚,常年堅持體育鍛煉的逾三億人。

(6)北京有舉辦大型運動會的豐富經驗。北京多年來積極參與奧林匹克事務和諸多國際體育賽事,不僅成功舉辦了1990年第11屆亞運會、1994年第六屆遠東及南太平洋地區殘運會,並且獲得了2001年第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主辦權。

(7)一流的通訊、交通、飯店及其他社會服務設施。北京共有星級飯店344家、客房7.2萬間,奧運會期間接待能力為40萬人。北京輕軌鐵路上馬,四環路全線通車,五環路開始修建,廣安大街竣工。首都機場的年客運能力為3500萬人次,航線連接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和城市。

(8)1998年至2007年,北京市計劃投入120億美元治理環境。一個美麗的奧林匹克公園正在設計中,北京在城市環境最優美的北部建立奧林匹克公園,占地1215公頃,其中包括容納8萬人的主體育場、14個體育場館、運動員村和國際展覽中心等,連同760公頃的森林綠地,將非常適合運動員比賽和休息。

(9)全民的大力支持。北京申奧工作得到了全市及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北京申奧委員會征集到2000多件北京申奧會徽設計稿和3萬多條申奧口號,申奧委員會的網站開通首日,訪問量就突破萬人。據一家獨立的調查公司對北京市民的入戶調查顯示:94.6%的北京市民支持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

(10)中國政府的支持。2000年5月8日,朱鎔基總理代表黨中央、國務院表示:中國政府全力支持北京申奧,將從各個方麵為北京申辦工作創造良好的條件。

國家主席江澤民向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發出親筆信,表示他本人及中國政府對北京申奧的支持,信件全文如下:

“親愛的薩馬蘭奇先生:

我曾收到過您寄來的關於北京申請2008年奧運會的信件。

在您最近主持的國際奧委會執委會上,北京已經成為5個候選城市之一。我和我的同事們完全支持北京申辦。如能在具有悠久文明並且迅速發展的北京舉辦2008年奧運會,無論對奧林匹克運動,對中國乃至世界都具有積極意義。

我深信北京市在中國政府和全國人民的支持下,將作出非凡的努力,一定能辦成一屆高水平的奧運會。

歡迎您在方便的時候訪問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江澤民

二○○○年九月九日於北京”

2001年1月16日,法國巴黎的《世界報》刊發了專題文章《北京展開申奧總動員》,文中說:“北京申奧已經形成全國動員的規模,中國人民已經樹立起全民熱衷奧運的形象。北京為申奧所做的巨大努力為世界矚目。”

不錯,相信“更上一層樓”的新北京能夠承辦好一屆奧運會,北京準備好了。

第二節 “新北京,新奧運”

2000年2月1日,北京奧申委確定2008年申奧口號和申奧會徽,同時申奧網站正式開通。申奧口號為“新北京,新奧運”,英文口號是“NEW BEIJING GREAT OLYMPICS”。

北京申奧口號的內涵是:有三千餘年建城史的北京,經過改革開放的洗禮,將以嶄新的、多姿多彩的麵貌進入新世紀,她將以飽滿的熱情歡迎全世界的體育健兒和各界朋友,共同參與奧運盛會。曆經百年滄桑的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擁有世界人口1/5的中國舉辦,將使奧林匹克精神得到更廣泛的傳播,翻開奧林匹克運動嶄新的一頁。同時,進入新世紀的奧林匹克運動也將以全新的麵貌向世界人民展示其特有的魅力。

“新北京,新奧運”,一個響亮而貼切的口號。口號誕生的背後,無數人曾為此付出努力,這個口號的誕生是集思廣益的結果。自1999年9月6日,北京2008年奧運會申辦委員會成立後,申奧口號征集工作迅速展開。北京奧申委主席劉淇在口號征集工作展開之初強調,申辦奧運會是一個龐大的係統工程,涉及很多方麵的工作,必須在統一口號的指導下,有計劃、有步驟、分階段、多層次地展開。對於申奧口號,劉淇提出了四個方麵的要求:

一、要有震撼力和感染力,主題要鮮明;

二、能夠突出城市特點,發揮我們的優勢;

三、體現奧林匹克宗旨,弘揚奧林匹克精神;

四、要有很強的凝聚力,能把方方麵麵的力量動員起來,擰成一股繩,積極為申辦奧運作貢獻。

征集奧申口號的消息發布後,全國上下掀起了集體參與申奧口號創作的高潮。社會上各行各業的群眾紛紛參與申奧口號的征集活動。有的學校動員全校學生參與,北京印刷學院機電工程係學生會組織全係學生提出了338條口號,北京市九十四中學團委組織全校學生提出了181條口號,北方交大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學生會組織全院學生提出了165條口號。

除了集體的創作力量外,廣西的一名普通職工陳鳳是申奧征集活動中提出口號最多的個人,她一人共提出126條口號。來自北京黃寺大街24號院的一位朋友提出了自己的118條口號。到截稿日期為止,北京奧申委共收到包括港、澳、台地區在內的全國各地群眾來信一萬多封、口號作品三萬餘件。如此大範圍的群眾參與活動,飽含著全國人民對奧林匹克精神的禮讚,對北京申辦工作的熱情支持。

同時,大批國際友人也熱情參與了口號的征集活動。包括韓國、印度、印度尼西亞、西班牙、馬來西亞、肯尼亞、美國、英國、法國、挪威、日本、德國、意大利、俄羅斯等國家都有人熱情參與了申奧口號創作。加拿大駐華大使館高級助理段美德先生不僅通過傳真發來了口號,還特意用掛號信的方式寄來了自己的一些意見。柯馬凱先生父母為英國人,他本人生在中國,畢業於倫敦皇家學院,具有漢、英兩種語言背景,他擔任口號譯審工作,並對專家們的口號進行認真分析,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美國《時代》雜誌北京分社社長吉米先生對應征口號的國際化問題提出了許多中肯意見,並提出了自己的口號。這些國際友人的積極參與,為北京奧申委口號征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北京奧申委會同有關專家,綜合群眾作品和定向征集作品,最終確定了50條比較有代表性的口號。之後,有關專家對這些口號逐一進行分析。最終又排除了諸如“請到北京一顯身手”、“長城握手,擁抱未來”、“不到長城非好漢,奧運辦到北京來”等口號,這些口號雖然仍難以采用,但奧申委覺得與申奧總的方針已經越來越近。

不久,在一個名為“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整體形象戰略專家研討會”上,北京某國際公關公司的蘇珊博士提出新北京的概念,清華大學李希光教授也提出“新中國,新奧運”的口號。大家討論認為,北京和中國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已經發生深刻的變化。就是與八年前相比,也有了驚人的巨變。這個口號就是要向全世界宣告:一個蓬勃發展的中國已經屹立在太陽升起的地方。

在這兩個口號的基礎上,奧申委最後敲定了“新北京,新奧運”的申辦口號。它的核心信息是“新北京”,這是一個豐富的概念,它表明北京經過二十年的改革開放,已經成為一個融古老文化與現代化大都市風情於一體的國際名城,完全有能力舉辦奧運會;“新奧運”意味著中國舉辦奧運會可以最大限度地促進奧林匹克事業的發展。

口號原來的英語是“A NEW BEIJING FOR A NEW OLYMPICS”,許多人對此並不滿意。何振梁先生提出了意見:“我看不要叫NEW OLYMPICS,人們會問什麼是NEWOLYMPICS?我看幹脆叫GREAT OLYMPICS。”由此,申奧的英語口號也確立了。

北京2008年申奧口號簡潔明快、朗朗上口,可謂是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集體智慧的結晶。

北京申奧會徽的確立,同樣經曆了大規模的征集活動,國內外愛國人士紛紛獻計獻策,遞上自己的設計方案。北京奧申委公布的會徽說明:申辦會徽由奧運五環色構成,形似中國傳統民間工藝品的“中國結”,又似一個打太極拳的人形。圖案如行雲流水,和諧生動,充滿運動感,象征世界人民團結、協作、交流、發展,攜手共創新世紀;表達奧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強的體育精神。

“世界性、地域性、運動性、21世紀性”是北京奧申委會徽設計的四大原則。征集的稿件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麵:首先是來自社會各階層的,普通群眾的創作。奧申委先後三次在各新聞媒體上發布征集消息,截稿時共收到社會來信868封,作品千餘件;其次,中國美協在中央美院、清華大學美院、四川美院、沈陽魯迅美院、西安美院、杭州中國美院、廣州美院等全國七大專業美術院校,教育部在京、津、滬三地大學生中進行定向征集;還有就是來源於專業設計師的創作意見。1999年12月18日至19日,奧申委邀請高等院校、國際知名策劃公司及大眾傳媒領域的三十多位專家學者舉辦研討會,多位專家學者建議依照國際通行的做法,請專業設計師參與創作。於是在“北京2008奧運會徽誌設計專家邀請賽名單”上,京、滬、港、澳、台、穗(廣州)、鵬(深圳)七地的十三位設計師被委以重任。業界人士說,他們代表著當今中國徽誌設計和平麵設計的頂尖水平。

2000年1月18日,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會徽征集活動進入總評階段。奧申委常務副主席、北京市副市長劉敬民,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靳尚誼親任評委會主任,與中國美協、海內外著名設計專家和奧申委領導組成的總評委對入圍的近百件作品,采用討論和無記名投票方式,經過三輪評審,確定聖火、水墨天壇、長城、聖火牡丹、彩龍、彩色長城、臉譜、飛燕、天壇、運動天壇等十件推薦作品提交奧申委,以便最終向社會推出一件申奧會徽作品。

北京奧申委征集會徽設計圖案總評委和總設計韓美林先生接受委托,擔任入選會徽總修改。在修改過程中深圳設計師陳紹華提出了新的想法,即以中國結中“盤長”圖案的象形,把五星、五環和中國傳統的太極拳結合起來。這一創意受到北京政府和眾多藝術家的讚揚,在陳紹華、韓美林及靳埭強三人的不斷打磨下,這幅充滿現代感的作品最終被確立為北京2008年申奧會徽。其中除了感謝那些夜以繼日忙於設計和修改的藝術家外,還應該感謝許許多多默默無聞為會徽的征集工作付出辛勤勞動的人們。原中央工藝美院裝潢係主任、資深設計專家陳漢民冒著小雪,不顧嚴寒,在去北京醫院看病的途中專門來到奧申委新聞宣傳部交上自己精心創作的多幅作品。來自台灣的著名設計師、台灣師範大學副教授林磐聳先生,三次自費從台北飛到北京,他不僅帶來了自己的作品,更為北京奧申委帶來了自己從1988年漢城奧運會開始潛心搜集的大量珍貴的奧運會形象設計資料。他說,作為中國人能參與北京申奧的設計工作,他感到十分榮幸。他希望把花了十多年時間積累的有關奧運會的資料提供給北京奧申委,供大家參考。

可以說,在申奧會徽麵世過程中,所有積極參與征集工作的專業美術院校及普通高校的師生們,以及那些熱情投入的普普通通的各界群眾,他們都是真正的無名英雄。

第三節 國際奧委會評估團來京

2000年6月18日,北京奧申委秘書長王偉趕赴位於瑞士洛桑的國際奧委會總部,向奧委會遞交了申辦城市必答的22個問題的答卷。6月19日,北京2008年奧運會申辦委員會正式向國際奧委會遞交申辦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