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奧運人物(3 / 3)

自此之後丘索維金娜一直戰鬥在賽場上。有些時候,她會在一場巡回賽中參加全部女子項目的比賽,而不是專注於一兩項,目的,隻是為了能夠贏得更多的獎金。她隻是一名身高1.53米、體重44公斤的女子,卻為了自己的兒子,爆發了自己所有的能量。丘索維金娜說:“對我來說,兒子就是我全部的生命。隻要他還生病,我就一直堅持下去。他就是我的動力。”

2002年,她的兒子阿利舍前往德國科隆就醫,這是促成丘索維金娜加入德國國籍的重要原因。在國際體聯允許她為德國比賽後,丘索維金娜表示:“作出加入德國隊的決定並不容易,過去幾年發生在家裏的事情是我到德國的重要原因。如果沒有德國體操界人士的幫助,我的兒子可能早就離開人世了,我要感謝德國體操界和幫助過我的國際體操界人士,沒有他們的幫助,我很難走到今天。我別無選擇,為了支付我兒子治病的高額費用,我必須努力工作。”

多年以來,體操既是丘索維金娜的生活依賴,也是她展示人生故事的舞台。20年,丘索維金娜猶如女子體操的一顆恒星,光芒未必最亮,但一定存在,可以依靠,可以指引方向。對於自己的家庭,丘索維金娜更是起到了這種支撐,她曾經對兒子阿利舍說過:“你未痊愈,我不敢老。”這句母子情深的話,不知曾讓多少人感動和銘記。這是一位執著的選手,也是一位偉大的母親,更是奧林匹克精神的完美體現。

2008年6月19日是丘索維金娜33歲的生日,而她,以33歲的高齡去征戰北京奧運會。此外,丘索維金娜還表示自己希望能夠一直比到2012年倫敦奧運會:“之前人們都說,女子體操運動員20歲之後就很難繼續,但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姑娘們在20歲之後還在參加比賽。這是件好事。我已經參加這項運動25年了,我依然如此愛它。我喜歡訓練,喜歡參加比賽,我希望自己能一直堅持下去。目前,我的目標是2012年倫敦奧運會。”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33歲的丘索維金娜狀態驚人,不但在強項跳馬上獲得銀牌。她還出現在女子個人全能決賽場上,平衡木14.875、自由體操14.600、跳馬15.750、高低杠14.900,頑強的丘索維金娜排在了女子全能的第九位。

決賽時,丘索維金娜剛一出場就贏得了全場觀眾的掌聲。丘索維金娜飽含感情地說,“我喜歡體操,喜歡從事它,它給我帶來那種難以言說的喜悅。什麼時候會結束體操生涯,我自己也不知道。”

2008年8月21日,著名體操奧運冠軍李寧代表李寧基金會向33歲的德國體操運動員丘索維金娜捐贈了2萬歐元,用於丘索維金娜兒子的白血病康複治療。

丘索維金娜說過,不為祖國,不為榮譽,一切都是為了兒子。這看似功利的背後卻飽含著讓世界為之感動的母愛。與其說她是一名優秀運動員,不如說她是一位偉大的母親!

第六節 護衛聖火的天使——金晶

2008年夏天,一個叫金晶的女孩感動了中國,感動了世界。她用殘弱的身軀捍衛了奧運聖火不滅的精神,被譽為“守護‘祥雲’的天使”、“最美最堅強的火炬手”。

1980年,金晶出生在合肥。金晶父親名叫金建生,是上海知青,到合肥市肥西縣後與金晶的母親劉華瑤相愛,成立了家庭。

金建生和劉華瑤都是工薪階層,一家人過著平淡而幸福的日子,但金晶九歲那年,一場災難降臨這個美滿的家庭。金晶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右腿突然生了惡性腫瘤,必須進行截肢手術,截肢後還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化療。金晶每次化療回來後,家裏的地板就要擦洗幹淨,因為痛苦的金晶根本沒法在床上呆著,全身痙攣的她隻得在地板上滾來滾去,一邊喝水一邊吐。很多成年人都難以堅持一年的化療,金晶挺過來了,她變得更堅強了。化療時最痛苦的就是嘔吐,雖然還是邊治邊吐,但一直有種精神鼓舞著她,《佐羅》就是她當時最喜歡的一部電影。她奇跡般地恢複後,又回學校讀書了,一開始是爸爸接送,一年後她就堅持著自己拄拐獨行,大雪天也不例外。

女兒這般遭遇,母親一開始整日以淚洗麵。但金晶的堅強和樂觀打動了母親。父母總是輪流用自行車送女兒上學。後來,父親按照知青政策返程,母親和金晶也就跟隨父親回到了上海,金晶考取了上海的一所中專。

回到學校後,堅強樂觀的金晶開始學著一隻腳跳著打乒乓球、羽毛球,即使殘肢的骨頭撞碎也一聲不吭。當時的金晶怕在教室裏妨礙別人走路,就不拄拐杖,單腳跳,結果一次下課從講台上跳下來的時候重重地摔在了地上,右腿的殘肢硬生生地杵在地上,當時就不能動了,直到同學們發現才把她扶上座位。其實那時的劇痛根本就沒有辦法移動,但她忍著鑽心的疼痛被扶回了座位,沒吭一聲,直到放學爸爸來接她都沒有從座位上移動過。看到爸爸的時候,她的眼淚就忍不住了。後來去醫院做了檢查,殘肢的骨頭碎了一部分,還形成了囊腫。

2000年9月,20歲的金晶中專畢業,進入上海民進市委機關工作,後來又調到某酒店當總機接線員。她相貌漂亮,口才很好,講話邏輯性強,於是興致勃勃地參加了上海市組織的演講比賽。剛巧演講比賽的一位評委是上海殘疾人體育訓練中心主任,他被金晶出眾的口才和爽朗的性格所折服,演講結束後詢問金晶:“小姑娘,你願不願意當運動員?”金晶很高興,回家向父母一說,沒料想卻遭到了父母的反對:“不行,你身體不好,當運動員更容易受傷。”金晶是個乖孩子,父母反對,她也就不再提運動員的事了。

2001年7月,上海殘疾人體育訓練中心輪椅擊劍教練給金晶打電話,問她願不願意做擊劍運動員。金晶喜出望外,佐羅一直是她的偶像,她幾乎是對著話筒在叫喊:“我願意。”就這樣,金晶成為了一位輪椅擊劍隊員。金晶訓練很刻苦,每次回家都帶著青一塊紫一塊的傷。在七年的擊劍生涯裏,金晶從上海隊進入國家隊,獲得了很多獎牌,並奪得釜山運動會的銀牌。

2008年到來之前,28歲的金晶已經過了擊劍運動員的黃金年齡。朋友建議她去報名參加央視舉辦的“你就是火炬手”選拔比賽,但她根本沒想到會勝出:“報名的時候就戰戰兢兢,覺得全國那麼多人,光上海就有成千上萬的人想參加,我算什麼呀?但又一想,總得試試看吧,一是讓自己有動力,把我對奧運的夢想堅持下去;二是,我是上海輪椅擊劍隊員,參加這樣的活動,還想鼓勵與我一樣的那些需要拄著拐杖、需要用輪椅的人,用我的微笑和行動溫暖一些悲傷的心,讓他們對生活充滿希望,讓他們也對生活樂觀起來。”

在聯想奧運火炬手的最後一場選拔中,金晶是最受人矚目的選手之一。站在台上的金晶臉上始終掛著醉人的笑容。作為中國殘疾人擊劍運動隊主力隊員,金晶沒有太多提及訓練中的艱難和傷痛,隻是輕鬆地說“喜歡就要付出代價!”欣賞過金晶在輪椅上為觀眾奉獻的交誼舞,評委深情地點評:“上帝關上一扇門,就會打開另一扇門。快樂是給自己最好的禮物。”

北京時間2008年4月7日下午18時30分,北京2008年奧運會火炬接力在法國巴黎著名的埃菲爾鐵塔開始環球傳遞第5站的傳遞活動,來自中國的殘疾擊劍運動員金晶是第三棒。在這一站,這個非常勇敢和可愛的女孩引起在場所有媒體和中國人的關注。

金晶是第三棒火炬手,在此之前她和幾個火炬手商量好,無論發生什麼情況,都要微笑著麵對眾人,向全世界展現中國人的精神麵貌。

輪椅上有一個支架,組織者問她:“金晶,火炬是放在支架上還是自己拿?”她說:“我要自己拿。”

金晶覺得自己拿心裏比較踏實,她害怕被“藏獨”分子找到可乘之機。事情發生時,金晶正在和幾名工作人員一起等待上一棒火炬手的到來。當時的警力比較少,很多“藏獨”分子衝過來抗議。一個“藏獨”分子衝破阻攔來到金晶麵前,企圖從她手中將火炬奪走。金晶機智地將火炬抱在懷裏,把後背留給了暴徒。最嚴重的應該是三四個“藏獨”分子同時來搶火炬。距離金晶最近的暴徒身體貼著輪椅,殘忍地毆打她,向她扔沙石,搶她手中的火炬。金晶彎下腰頭靠著膝蓋,將火炬緊緊護在身下……

事後目擊者介紹說,當時“藏獨”分子突然撲了過來,他看準了金晶是一名身材單薄的殘疾人,行動不便,身邊守衛人員也少,就直撲金晶,企圖搶走火炬。勇敢的金晶低下頭讓出自己的背保護火炬。工作人員也立刻衝了上來。雙方就這麼激烈地糾纏起來,看到金晶死也不放手,喪心病狂的“藏獨”分子竟然一把薅住金晶的頭發,用力地撕扯,企圖讓她鬆手。當時,金晶的臉上已被抓傷了,下巴被摳得直流血。一旁的護跑手王偉、徐錦還有導遊韓冰,都被打傷了,導遊韓冰的腿被打得直流血。

金晶談起自己當時的念頭,非常堅定:“奧運火炬代表著奧林匹克理想,代表著全人類的美好願望。傳遞奧運聖火是我的夢想。火炬在我手裏,誰也搶不走!”就在暴徒拉扯金晶打她時,一個法國警察過來把暴徒揪走了。金晶形容自己說:“我就屬於那種不撞南牆不回頭,而且撞了之後看能不能撞開的那種人,骨子裏特別執拗。”

很多中國學生揮舞著五星紅旗一路跟隨著,見到有“藏獨”分子揮他們的旗幟,就立刻把五星紅旗覆蓋上去。見到金晶的遭遇,現場觀眾都強烈譴責暴徒的惡劣行徑,一些學生毫不畏懼地上前嗬斥製止暴徒。金晶說,當時她聽到的不僅是漢語的加油聲,還有英語、法語的加油聲。

從圍觀市民的表情上,金晶看出了他們對幹擾、破壞火炬傳遞的不滿。這一棒傳遞持續了一個小時,巴黎市民被金晶的精神感動了,用掌聲歡送她跑完了最後一程。

金晶從巴黎回來後,本以為她和聖火的故事圓滿地劃上了一個句號,雖然其中有一些波瀾,但是一切並沒有結束。2008年8月28日上午,北京殘奧會聖火采集儀式在天壇祈年殿舉行,當聖火采集使者薑馨田成功采集到聖火後,手捧火種罐的金晶坐著輪椅來到台階上,接過了聖火。2008年9月6日晚,北京殘奧會在國家體育場鳥巢隆重開幕。金晶手持火炬,劃著輪椅進入國家體育場,在經過幾名火炬手的傳遞之後,聖火最終被侯斌點燃。

至此,金晶三次和聖火結緣,三次,比別人多了很多別樣的體驗。

2008年底,金晶被評為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感動中國推選委員會委員閻肅在推薦詞中寫道:柔弱的你麵對那環伺的猙獰。不屈的尊嚴寫進斑斕青史,是金子,始終亮晶晶!

2008年,這個殘弱的中國女孩用微笑和勇敢征服了人心,恰如授予她的頒獎詞所說的那樣:那是光榮的一刻!她以柔弱之軀擋住殘暴,她用美麗的微笑,傳遞力量。她讓全世界讀懂了奧運的神聖和中國人的驕傲,中國人的自豪。

第七節 誌願者的微笑

比賽間歇,勁歌熱舞、活力四射的奧運啦啦隊,急匆匆跑上跑下擦拭地板的工作人員;運動員轉場時,微笑著舉著標牌的引導員;頒獎時,穿著“青花瓷”禮服、端著獎牌和鮮花的禮儀小姐……

對於許多習慣於通過電視轉播觀看奧運會比賽的人來說,這都是再熟悉不過的場景,這些人也有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奧運誌願者。按照國際奧委會的規範稱呼,他們應該被叫做賽會誌願者。

誌願者是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基石,是奧運會形象大使。高素質的誌願者隊伍和高水平的誌願服務,將展示中國和北京人民的風貌,為舉辦一屆“有特色、高水平”的奧運會貢獻力量。誌願者指的是在職業之外,不受私人利益或法律強製驅使,為改進社會、提供福利而付出努力的人。他們不為物質報酬,基於良知、信念和責任,誌願為社會和他人提供服務和幫助。

奧運會期間,需要通過開展宣傳發動、招募選拔、教育培訓、公益實踐、激勵表彰等一係列工作,建設一支數量充足、訓練有素的誌願者隊伍,奧運會期間為奧林匹克大家庭成員、媒體記者、觀眾和其他相關人員,提供優質的誌願服務。賽會誌願者服務崗位主要涉及禮賓接待、語言翻譯、交通運輸、安全保衛、醫療衛生、觀眾指引、物品分發、溝通聯絡、競賽組織支持、場館運行支持、新聞運行支持、文化活動組織支持等領域。

2006年6月5日,北京奧運會及殘奧賽會誌願者招募工作正式啟動。北京奧組委主席劉淇和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分別發表致辭。在致辭中,劉淇表示感謝一直關心、支持奧運會籌辦工作的海內外朋友,希望全國各地各族群眾、港澳同胞、台灣同胞、海外華人華僑和留學生以及國際友人積極報名,爭取成為一名光榮的奧運會誌願者,弘揚誌願精神,傳播奧林匹克精神,踐行“人文奧運”理念,增強服務意識,提升服務能力,共同承擔起為北京奧運會做貢獻的曆史責任和光榮使命。

北京奧運會期間,共有10萬餘名賽會誌願者(其中,奧運會賽會誌願者74615人,殘奧會賽會誌願者3萬多人),在人數上已創曆屆奧運會之最。2000年悉尼奧運會的誌願者人數約為4萬7千人,2004年雅典奧運會的誌願者人數約為6萬人。除賽會誌願者外,北京奧運會還首創城市誌願者和社會誌願者,人數分別達到40萬和100萬,再加上20萬名啦啦隊誌願者,奧運誌願者總人數已達170萬之多。

在北京奧運會期間,170萬北京奧運誌願者以史無前例的強大陣容和優質服務,向世界展示北京、展現中國。他們將高質量的服務和熱情的微笑奉獻給奧運,他們是奧運會賽場之外的金牌獲得者。

除了少部分可以出現在鏡頭前的賽會誌願者外,更多的賽會誌願者則在觀眾的視線之外,默默地辛苦地為奧運服務。比如,比賽場館外冒著烈日酷暑引導車輛的交通服務誌願者,場館更衣室內一遍遍為運動員發放回收毛巾、打掃房間、清理垃圾甚至叫人疏通廁所的運動員服務誌願者,排球訓練館內每天大約彎腰撿球1000次、擦球1000多次的場地服務誌願者……

城市誌願者中,也不乏年近古稀的老人。被譽為“京城活雷鋒”的老孫,四十年來始終不渝地實踐和弘揚雷鋒精神。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從奧運誌願者開始招募後就在第一時間申請成為城市誌願者。在“春節服務周”、“五一服務周”、“好運北京”、體育賽事、北京國際公路自行車邀請賽等多項城市誌願服務中,他帶領誌願服務小分隊,一直活躍在王府井城市誌願服務站點上,不論刮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堅持開展誌願服務。

“做一名奧運誌願者,是我長期以來的一個夢想。希望通過我這樣一位老人的誌願服務,讓全社會對誌願服務更加關注,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服務奧運的行列中來。”這位“老雷鋒”激動地說。

在2008年奧運會之前,提到“80後”“90後”,人們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個人至上、不關心他人、怕苦怕累”等負麵形象。但經曆了選拔、培訓、測試等一係列誌願服務洗禮的大學生誌願者們,卻令世人刮目相看。

北京交通大學法律專業大三學生小謝,1米80的個頭,因身高合適而被選中扮福娃。當初覺得很好奇也很好玩的小謝,穿上福娃的行頭後才知道做福娃的滋味並不好受:衣服是塑料做的,不透氣,憋悶難受,還要背上十幾斤重的電池和鼓風機。2007年“好運北京”曲棍球測試賽舉行時正是八月酷暑,小謝每天都要穿上這身行頭表演近10次,每次至少20分鍾。每回表演完,他渾身上下都濕透了,像蒸過桑拿一樣。一天下來,流的汗能裝滿一個礦泉水瓶。第一天收工後回到家,他才發現,捂出了一身熱痱子,連褲子上都結了一圈的汗漬。

雖然工作很累很辛苦,而且沒有任何露臉的機會,但小謝仍很高興:“因為我給大家帶來了歡樂,看到觀眾興高采烈地與福娃拍照合影,甭提我有多開心了。”現在他一穿上福娃的衣服就特別“來勁”:“覺得和福娃已經融為一體了,如果讓我再次選擇,我還會首選扮福娃。”

2008年8月8日,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致辭中,特別表達了對誌願者的感謝:“當我們把奧林匹克夢想變成現實之時……我們還要特別感謝成千上萬、無私奉獻的誌願者們。沒有他們,這一切都不可能實現。”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輝煌大幕已經落下。那麼,究竟誰才是這屆世紀奧運會的受益者呢?無疑是正逐步承擔起社會責任的青年一代。

韓國的《朝鮮日報》把中國的年輕人稱為“鳥巢一代”,稱奧運會極大提升了、“鳥巢一代”的愛國心和自豪感,認為“鳥巢一代”是未來中國社會的主流,他們必將擔起國家和民族的大任。

北京奧運會後不久,《人民日報》“人民時評”刊發一篇名為《幸運的八零後九零後》的文章,文章指出,在為奧運會服務的上百萬誌願者中,“80後”、“90後”的年輕人占了多數,這些被稱為獨生子女的一代,正在嚐試著為他人服務、為世界服務,在自己的家門口享受著與奧運會的親密接觸……年輕人的精神麵貌、誌向胸懷和文明素養,一定程度上將決定著一個民族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