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何振梁:艱難的起飛——奧林匹克與中國
何振梁,中國奧委會名譽主席、前國際奧委會副主席、北京奧運會組織委員會顧問、執委、新中國體育曆史的見證者。這是他在北京外交學院的一次演講。
升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百廢待興,我國建立一個名為“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的體育組織。當時工作的中心還是國內體育的重建和發展,無暇顧及國際事務,對於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也知之甚少。但我們很快麵臨參加1952年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舉行的第15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問題。1952年是蘇聯第一次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所以它希望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都能參加。蘇聯表達了他們的希望,並願意為我們提供各方麵的支持和援助。於是,我們開始與國際奧委會接觸、交涉,要求參加本屆奧運會。
我們參加了那次奧運會是事實,但國際奧委會竟說中國的承認問題尚未解決。直到1954年,國際奧委會才以23票對21票承認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是中國奧委會。按照當時國際奧委會的章程規定,這就意味著不再承認原先的“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從1952年起美國人布倫戴奇開始擔任國際奧委會主席。這個美國人執行的是當時美國國務院的政策,他不能接受把台灣開除出國際奧委會的決定。於是他不經過全會任何討論,獨自做主將台灣所謂“中華民國”的名義保留在了各國奧委會被國際奧委會承認的名單裏。
中國表示堅決反對,但抗議毫無結果。我們不得不宣布退出1956年的墨爾本奧運會,隨後在1958年8月中斷了與國際奧委會的聯係,同時也退出了全部有台灣問題的國際單項體育組織。
突破:那個時期我國外交政策的總方針是“另起爐灶”。我還記得《人民日報》當時有一篇社論,提出要建立一個革命的聯合國。
1971年,形勢發生了變化。毛主席開展“乒乓外交”,震驚了世界。同年10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蔣介石集團被驅逐出聯合國。這在體育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當時越來越強烈的呼聲是:亞洲的體育不能沒有中國,世界的體育不能沒有中國。在這樣的國際形勢下,在這樣的強烈呼聲中,我們在亞洲運動會方麵首先獲得突破。
1974年,第7屆亞洲運動會將要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最後亞運聯合會的理事會(即全體大會)批準了執委會的決定,以38票(伊朗一國即占3票)讚同、13票反對、5票棄權的結果,成功地接納了中國參加本屆亞運會。這是中國進入亞洲體育組織後的一個突破。
轉折:1979年是新中國體育運動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點。
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元帥發表了《告台灣同胞書》,明確提出了和平統一祖國的方針,倡議通過商談結束兩岸的對峙狀況,呼籲盡早實現兩岸之內的“三通”。就在同一天,中美兩國宣布建交。這兩件事具有重大的曆史意義。第一件事標誌著我們對台方針政策的重大調整和發展。第二件事表明對台灣極盡保護之能事的美國如今也不得不在現實麵前改變態度,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在中央的指示下,我們在國際奧委會和國際體育組織中相應調整了策略,提出:台灣的體育組織可以作為中國的一個地區性體育組織,並以與此相適應的名稱保留在國際體育組織裏。經我們的多次交涉後,國際奧委會執委會終於在1979年10月通過決議,承認了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國歌。會址設在台北的奧林匹克委員會不得使用所謂“中華民國”的旗和歌,名稱隻能是“中國台北奧林匹克委員會”。也就是說,我們代表的是全中國,台灣地區的奧委會隻能是中國的一個地區組織。這就是“奧運會模式”。
申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大大增強,體育事業發展獲得長足進步,具備了為國際體育事業作出更大貢獻的條件。1983年我們與日本共同發起、創辦了亞洲冬季運動會。1990年在北京舉辦了亞洲運動會。為適應亞洲的特點,我們還創辦了東亞運動會。先後兩次申辦2000年和2008年奧運會的工作,是我們這一時期的工作重點。
1991年2月底,中央正式批準北京申辦2000年奧運會。2000年是世紀之交,又是千禧龍年,所以我們很想舉辦這屆奧運會,它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義。當時有8個城市提出申辦要求,除了北京以外,還有悉尼、柏林、曼徹斯特、伊斯坦布爾、巴西利亞、米蘭、塔什幹,競爭相當激烈。……最後,北京以兩票之差與成功擦肩而過。
我們第一次申辦沒成功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是整個力量對比中,我們還沒有達到優勢。客觀地講,從基礎設施、環境各方麵來看,悉尼確實比北京強。我們之所以能拿到40多票,主要是靠亞非拉朋友。
勝利:1998年11月,經過多方論證,中央批準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從此開始了北京第二次申辦的曆程。這次總共有10個城市申辦。國際奧委會采取了新辦法:申奧城市並不就是候選城市,要經執委會各方麵了解,進行篩選,淘汰掉沒有希望的,免得他們浪費錢。經過篩選,留下的候選城市是實力比較強的北京、巴黎、多倫多、大阪和伊斯坦布爾5個城市。
7月13日,全會聽取了5個城市的陳述,北京被排在下午第一個。我們的陳述一完,旁聽席上傳來一位女士的喊聲“Bravo”(太棒了)!這在莊嚴的會場裏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大家“嘩嘩嘩”地鼓起掌來。後來才知道,她是意大利都靈冬季奧運會組織委員會的副主席,當時她激動得忍不住了,喊後她自己也不好意思了。據外電報道,多倫多申奧委員會主席對他的夫人講:“My God!多麼有說服力的陳述啊!他們應該得滿分。”
我們在第二輪就勝出了,比第二名高出34票。這在奧林匹克曆史上是空前的,也說明北京這次是眾望所歸了。
三贏:奧運會在北京舉辦,其意義遠遠超出體育領域本身,北京奧運會應當是“三贏”的局麵。第一贏是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舉辦奧運會,對國際奧委會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機遇,沒有比在中國舉辦奧運會更能傳播奧林匹克的精神和理想了。第二贏是中國。奧運會不僅使中國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獲得了強大的催化劑,也對我們的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體育發展都將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第三贏是世界。世界將通過奧運會在中國的舉辦更加了解中國文化和人民,了解中國人民渴望和平與發展、與世界人民友好相處的美好向往。
中國通過奧運會的舉辦也會更了解世界。雅典和悉尼奧運會都是通過電視轉播讓人們看到了東道主的真實情況,從城市到國家到人民,觀眾達到三十幾到四十億。如果每人看10小時轉播,就是400億小時。在半個月的時間裏,這樣集中的效果沒有任何一項其他的活動可以比擬。所以中國將成為世界注意的焦點。中國通過舉辦奧運會將大大加強與世界的互動與交流。如果中國這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能與世界更好地互相理解和合作,我想,影響絕不僅僅在體育方麵。所以我在陳述時講:“無論你們今天作出什麼樣的選擇,都將載入史冊,但是隻有一種決定可以創造曆史。你們今天這個決定將可以通過體育使世界和中國友好相擁在一起,從而造福於全人類。”
我想,我們應該從整體上、從創造“三贏”局麵上把握北京奧運會,而不是就事論事地搞籌辦工作。要將北京奧運會的效益,不管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政治效益、還是外交效益,都發揮到極致。這樣,中國人民舉辦的北京奧運會將不僅是奧運會史上令人難忘的重大盛會,一次高水平、成功的奧運會,而且將是中國對外關係史和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裏程碑。
第二節 橄欖綠為奧林匹克增輝——訪武警北京總隊
北京奧運會期間,武警北京總隊堅持以人為本服務奧運的理念,出色完成了奧運會期間的安保工作。為此,《解放軍報》記者對其進行了一係列采訪報道。
在奧運村、在體育場館、在數字大廈,隨處可見外國朋友為哨兵拍照、中外觀眾和執勤戰士合影的場麵,它成為賽場之外的獨特風景。武警北京總隊堅持用人本理念帶動執勤方法變革,從單一呆板到遊刃有餘,從生搬硬套到展現一派勃勃生機。
在奧運村采訪,上等兵孫文超給記者講了一個故事。
8月9日上午,奧運村興奮劑檢測中心一下子熱鬧起來,運動員要進行尿樣檢測。在通道安檢口,兩個人高馬大的拳擊運動員因證件不全被孫文超叫停。兩人根本沒把小孫放在眼裏,頭也不抬就往裏闖。“對不起,請出示證件。”小孫伸開右手,麵帶微笑解釋。但兩人反應各異,一名運動員捂著肚子,另一名運動員雙手握拳,半弓著身體,做了一個示威動作,渾身隆起的肌肉就像一座座小山。
這是一起典型的“無理取鬧”,但小孫看到有名運動員捂著肚子,有可能是憋著尿很難受。他用英語說了句“請稍等”,立即呼叫誌願者,優先為他們辦好臨時證件。兩名運動員出來從小孫身邊經過時,不好意思地豎起大拇指說:“你很有修養,你們中國軍人很棒。”小孫自豪地說:“如果我對他的‘無理取鬧’橫眉冷對,說不定會鬧出什麼後果,以柔克剛,可以四兩撥千斤。”
一級士官崔加明在亞運村執勤,每天都有大量“追星族”想進入簽名,被拒絕後,有些人言行舉止時有過激。小崔從來不趕他們走,也不和他們“唇槍舌戰”,而是微笑麵對。他深有體會地說:“我也是‘追星一族’,換位思考一下,我想發作都氣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