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說話方圓舌有鉤,互不得罪吃得開(1)(3 / 3)

“您能這樣公正地評價我的作品,我感到十分榮幸,並向您表示由衷的感激!但不知您能否告訴我,這本書究竟是誰替您讀的?”

評論家的問話,用意十分明顯,而女作家的反問,同樣針鋒相對。潛台詞是說,你從來不認真讀別人的作品,所做的評論無非是信口雌黃。連書都不讀的人,有什麼資格做評論!巧妙的反問,使評論家陷入了十分狼狽的處境。

(5)幽默一點

在工作或生活中,我們需要肯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在受到某種不合理的阻擾或不公正的待遇時,不妨運用幽默的力量表達出來。如此一來,既能把問題說出來,也不會當事者惱羞成怒,與自己針鋒相對,同時還體現了自己的機智。

有一家公司的餐飲部,夥食很差,而且收費昂貴。職員們經常批評,甚至謾罵餐廳負責人。有一回,一位職員買了一份菜後叫起來,他用手指捏著一條魚的尾巴,把它從盤子中提起來,衝著餐廳負責人喊道:“喂,你過來問問這條魚吧,它的肉上哪兒去啦?”另一位職員要的是香酥雞,他發現沒有雞腿,於是他也叫起來:“上帝啊!這隻雞沒有腿!它怎麼跑到我這兒來了呢?”

同樣,當別人妨礙你的工作時,你也可以提高嗓門回敬他一個幽默。

有一位女乘客不停地打擾司機,車子每行一小段路程,她就提醒他,說她要在某個地方下車。司機一直很耐心地聽著,不吭聲。後來女乘客大叫:“你不說話,我怎麼知道要下車的地方到了沒有!”司機也叫起來:“那你就看我的臉吧!我的臉笑開了,你就下去吧!”

著名電影導演希區柯克有一次拍攝一部大片。這部大片的女主角是個大明星、大美人。可她對自己的形象“精益求精”,不停地嘮叨攝影機的角度問題。她一再對希區柯克說:“你一定得考慮我的懇求”,“務必從我最好的一麵來拍攝。”

“抱歉,我做不到!”希區柯克大聲說。

“為什麼?”

“因為我沒法拍你最好的一麵,你正把它壓在椅子上!”

在和自己不喜歡的人相處的時候,運用幽默的力量,既能巧妙地表明自己的態度,又能避免造成過分尷尬的局麵,深深傷害別人的感情。這是一種高超的說話技巧。

3.逢人隻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俗話說:“逢人隻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剩下的那七分話,不必對人說出。而且,說什麼話,也得看什麼對象,正所謂:“到什麼山唱什麼歌。”

很多人認為,大丈夫處世應當光明磊落,事無不可對人言,何必隻說三分話?但仔細觀察那些成大事的男人,你會發現,他們平時言語平和,知無不言,能說會道,但到關鍵時刻,卻不輕易開口,隻說三分話,而留七分自己用。其實,說話太直會讓人發現自己做事的目的,會讓人看出自己的破綻,而這一切也是別人利用我們的突破口。

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謂之失言。”意思是對方倘若不是相知很深的人,你就暢所欲言,那就是失言。事實上,這種隻顧一時痛快,不顧對方反應的人,是不會受到歡迎的。

你說的話,是屬於你自己的事,對方願意聽麼?彼此關係淺薄,你與之深談,顯出你沒有修養;你說的話,若是關於對方的,你不是他的諍友,不配與他深談,雖說忠言逆耳,卻顯出你的冒昧;你說的話,是屬於國家的,對方的立場如何,你沒有明白,對方的主張如何,你也沒有明白,而你隻知高談闊論,孰不知輕言更易招憂呢!所以,逢人隻說三分話,不是不要說,而是不必說、不該說,與“事無不可對人言”並沒有衝突。因為事無不可對人言,是指你所做的事,並不是必須盡情地向別人宣布。

所以,做人最好還是世故一點,說話前要考慮是否事事可對人言。逢人隻說三分話,決不是不誠實,也不是狡猾。說話本來有三種限製,一是人,二是時,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說;非其時,雖得其人,也不必說;得其人,得其時,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說。非其人,你說三分真話,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時,你說三分話,正好給他一個暗示,看看他的反應;得其人,得其時,而非其地,你說三分話,正可以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擇地做長談,這才叫通達世故的人。

人在滿懷喜悅或滿腔憂愁的時候,總是想找一個可以傾訴的朋友宣泄一下。人們可以在傾訴中發泄自己的情緒,也可以在傾訴中整理自己的思緒,審視自己的行為。通常,人們需要一個安靜、理智的傾訴對象,需要他同情和沉穩的目光。如果人們的傾訴被一次次地打斷,那麼他的傾訴心理就得不到滿足。

有一次,公司裏的一位美容師來向格林先生傾訴自己婚姻的不幸,並問他,自己是否應該提出離婚。格林先生並不熟悉她的家庭,不可能為她拿主意,隻好每次在美容師問到他的時候,反問一遍:“你看應該怎麼辦?”格林先生每反問一次,美容師就認真地考慮一下,然後說出自己應該如何如何。